血與火中的故紙溫情
◎文/遠村
《抗戰家書:我們先輩的抗戰記憶》收錄了左權、張自忠、謝晉元等抗戰先輩及普通將士近100封家書及其背后的故事,鮮活生動地展現了中國人民長達14年的抗戰心靈史。
這些家書,最早的寫于九一八事變發生不久,最晚的寫于抗戰剛結束,其中既有熱血男兒在沙場寫給親人的絕筆,也有嚴父慈母對子女的叮嚀;既有同胞兄弟之間的默默心語,也有戀人之間的款款深情……封封讀來,深感纏綿之語寫盡柔腸千尺,悲壯之聲不掩豪氣沖天,足以管窺當時國人的精神面貌、思想狀態,以及同仇敵愾、共擊日寇的堅強決心。
“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二十一個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左權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八路軍指揮員。所幸他為后人留下了一摞鮮活生動的家書,才使我們能永遠記住這位不乏溫情的鐵血男兒。
“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要再來碰一下釘子,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愿與諸弟共勉之。”
“因為戰區全面戰事之關系,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于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后,如能與38D、179D(38師和179師)取得聯絡,即率諸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設若與179D、38D 取不上聯絡,即帶馬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后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張自忠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中國將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50余國中戰死的軍銜最高的將領。從抗戰一開始他就有“報國必死”的決心,每上戰場,都要寫下一封信,活著回來后就會把信撕掉。棗宜會戰前夕,他留下了這兩封信,一封信是致將士們,另一封信是致他的副將,成為震撼人心的絕筆。
“弟十年來飽嘗憂患,一般社會人情事[世]故,影響于個人人生觀,認識極為清楚。泰山鴻毛之訓,早已了然于胸,故常處境危難,心神亦覺泰焉,望勿以弟個人之安危為念。”
謝晉元是黃埔軍校畢業生,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指揮者,時任國民革命軍第88 師524 團中校副團長。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從此,泰山鴻毛之論作為一種生死觀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遺訓,有氣節的人都會作出自己的正確選擇。70多年前,謝晉元率部堅守四行倉庫,與敵血戰四晝夜,抒寫了一曲民族抗戰的壯歌。他率軍奮戰的事跡為人傳頌,所部被稱為“八百壯士”,毛澤東贊譽他們為“民族革命典型”。謝晉元死后,上海十萬民眾前往瞻仰遺容。
伴隨流光匆逝,舊人舊物漸漸湮沒在時間中,關于那場戰爭的記憶變得有些模糊,這些家書的紙張已變成枯黃色,字跡也淡化了許多。然而,紙故情還在。多年以后,重溫這些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對親人的繾綣、對國家的忠貞,依舊能深深震撼我們。就讓我們在拜讀家書緬懷近百位抗日英烈的同時,將他們用鮮血和生命雕琢的民族氣節浸入血脈,代代傳承,力保中華民族在任何危急時刻都能屹立不倒。
說起來,這才是對抗戰英烈最好的紀念。
□本欄編輯/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