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衣西仁·居馬巴依
探討中亞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ЦА
吉爾吉斯斯坦美國—中亞大學發展模式對孔子學院的啟示
□文/阿衣西仁·居馬巴依
吉爾吉斯斯坦近年來為提高國民教育水平,同許多國家進行了緊密的合作,包括美國、俄羅斯、土耳其等都相繼在吉國設立了教育機構,其中影響力最大、最有成效的是美國—中亞大學。本文通過探討美國—中亞大學的辦學模式,總結分析其成功經驗,以期為中國孔子學院在中亞地區的長遠發展提供參考。
蘇聯解體后,中亞各國由于外交政策及發展道路的不同,制訂了符合各自利益的高等教育及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吉爾吉斯斯坦選擇了開放性、接受外國支援的人才培養模式。吉爾吉斯斯坦不僅是美國—中亞大學的所在地,也是兩所根據政府之間協議建立的大學——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斯拉夫大學和吉爾吉斯斯坦—土耳其瑪納斯大學的所在地。此外,吉爾吉斯斯坦國內還設立了私立的土耳其阿拉多大學、6所俄羅斯大學的分校、1所科威特的大學、1所伊斯蘭大學、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大學,以及中亞大學的一個分校。
目前中國在吉爾吉斯斯坦設立有3所孔子學院,分別為由新疆大學承辦的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人文大學孔子學院,由新疆師范大學承辦的吉爾吉斯斯坦國立民族大學孔子學院及奧什國立大學孔子學院。以吉爾吉斯斯坦國立民族大學孔子學院為例,目前該校有中外方教師及志愿者43人,其中公派教師29人,志愿者14人,外方兼職教師74人。孔子學院目前已經發展為包括本專科、中小學、培訓班在內的多層次模式漢語教學實體。吉爾吉斯斯坦孔子學院以中吉高校合作辦學為運作模式,通過漢語教學和文化活動,使當地人民獲得了更多學習漢語的機會,也加深了兩國之間的聯系。
但吉爾吉斯斯坦孔子學院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有待解決:教師任期短、流動性大,導致漢語教師相對缺乏,且部分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本土化教材匱乏,個別對外漢語教材對當地文化欠缺考慮,出現“水土不服”問題;孔子學院成立時間較短,經驗不足,教學管理體系不夠健全;經費來源單一。孔子學院經費主要來源于中國國家漢辦,吉爾吉斯斯坦方面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有限,投入較少。
美國—中亞大學是中亞地區合作辦學較為成功的案例。1991年,隨著蘇聯解體,中亞各獨聯體國家急于轉型為資本主義體制國家,因此市場自由和資本主義民主成為中亞各國追求的目標。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統阿卡耶夫與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達成協議,同意建立“吉爾吉斯斯坦—美國學院”。1993年,在美國國務院、開放社會研究所和歐亞基金會的資助下該學院在比什凱克市成立。吉爾吉斯斯坦—美國學院在建立后的四年里經歷了巨大的變化,迫于無法在吉爾吉斯斯坦國立大學中保持競爭優勢,便轉型為獨立機構。1997年,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決定,吉爾吉斯斯坦—美國學院更名為“吉爾吉斯斯坦美國大學”,并成立獨立的國家董事會作為管理團體。不久,吉爾吉斯斯坦美國大學就因人文科學的成就受到世界矚目,有30個國家的青年學者被吸引前往,并投身于該教育體系當中。2002年,更名為“美國—中亞大學”。
美國—中亞大學是第一所美國巴德學院(在美國排名第36位的人文科學高等教育學術機構)在中亞合作設立的大學,也是僅有的一所按照美國教育模式運作的大學。其優勢在于可頒發美國認證的人文科學學位。除了巴德學院,該校還與世界各地的多所大學保持合作。其中,最為重要的合作大學之一是阿富汗美國大學。合作方式是利用美國國際發展署援資的虛擬課堂,聯合阿富汗美國大學的全體教師進行教學,雙方的學生均可參與虛擬課堂教學。
美國—中亞大學提倡多語種教學,設置了俄語、吉爾吉斯語、德語、法語、日語、韓語、阿拉伯語、希伯來語、土耳其語和漢語等多語種課程。其中,用英語、俄語、吉爾吉斯語作為日常授課語種,一些課程則用純英語授課,每一位在該校就讀的學生必須要掌握流利的英語。這種多語種課程設置不僅吸引了更多渴望掌握多語言技能的學生來該校學習,也為中亞地區學生提供了接觸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平臺。
美國—中亞大學采用了國際標準的學分制,是中亞地區可授予兩種證書的唯一學府。學校吸引學生的方式是頒發美、吉兩國學位證書,即采用一個學位、兩種證書模式及國際標準的學分制。學生完成全部學習課程并且通過畢業考試,將被授予兩種學位證書即美國藝術學士學位和吉爾吉斯斯坦學位,藉此該校的聲譽和學位被世界所認可,并在與其他國家的教育競爭中獲得相當的優勢。
美國—中亞大學的辦學資金來源廣泛,其中有開放社會研究所、索羅斯基金會、阿加汗基金會、美國國際發展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英國國際發展部以及其他機構。通過這些機構和基金的資助,全校大約92%的本科生受益,平均每個學生可獲得13.5萬索姆的獎學金,并以此方式抵消了90%的學費。獎學金是該校招生宣傳中最有吸引力的條件之一,也因此能夠留住不少成績優異的學生在該校繼續深造。
除了獎學金這一資助模式外,還有另外一種資助模式,即學生完成和必修課程相當學分的選修課程,該校會為學生提供一定金額的助學金,這種助學金被稱為“學術獎”。同中國各大高校一樣,該校也提供助學貸款。吉爾吉斯斯坦學生可以獲得由德米爾銀行提供的助學貸款,需要強調的是此特權僅限于吉爾吉斯斯坦公民。
比較美國—中亞大學辦學模式,吉爾吉斯斯坦孔子學院今后的發展應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構建完整的師資培訓體系,實現對外漢語教師的職業化、本土化以保證固定的師資團隊;適應當地文化,有針對性地開發配套教材及教學資源,實現教材多元化、本土化;完善資金資助模式。孔子學院應積極擴展與國內外各大教育基金的交流與合作,以此獲得更多的資金保障,不斷完善孔子學院的配套設施,并設立更多的獎學金及助學金種類。此外,可與當地的銀行或者在吉爾吉斯斯坦的中國銀行合作,為進入孔子學院的學生提供助學貸款,以此來吸引更多品學兼優的學生。
第二,吉國孔子學院漢語教學多為非學歷教育,以短期培訓為主,學生畢業后沒有任何畢業證書。因此,孔子學院應研究當地的教育政策,積極發展本科教育或成人再教育模式,并向孔子學院畢業生頒發中國和吉國均承認的畢業證書,提高持續競爭力。
第三,建議深入了解吉國當地國情及民眾需求,并相應地調整課程結構。具體可以漢語教學為主體,同時增加多語種課程教學模式,如為該地區的華人華僑子女開設本民族母語課程等;與中方承辦高校建立網絡課堂。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空中課堂越來越受到廣泛應用。因此,建議利用國內外的優秀師資力量,通過網絡教學互通有無、共享資源,使雙方教師與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實現信息化教學模式,節省教育資源。
(注:本文為新疆師范大學2013年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XJNU201314)階段研究成果。作者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亞漢語國際教育研究中心”成員)

2015年12月6日,參加第十屆孔子學院大會的代表正在漢語教材展上翻閱漢語書籍。當日,由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十屆孔子學院大會在上海開幕。□圖//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