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宏 高艷囡 張志宏



摘 要:針對無線傳感網絡中網關節點數據傳輸量大、能耗高,導致其難以長時間工作的問題,基于ZigBee、GPRS、壓電電源設計自供電無線傳感網絡網關節點。首先,采用ZigBee最小系統CC2530和GPRS模塊搭建網關節點硬件結構,CC2530模塊實現處理、存儲接收數據,GPRS模塊實現遠距離傳輸數據;其次,采用壓電陶瓷片和能量轉換芯片LTC3588-1設計壓電自供電電源,給網關節點供電。實驗證明,壓電陶瓷片在固定振動頻率下,輸出電壓為70 V、電流為19 mA;當有1,2道墻阻隔時丟包率分別低于5%、10%?;趬弘娮怨╇姷臒o線傳感網絡網關節點具有無源、丟包率低、可靠性強等特點。
關鍵詞:無線傳感網絡;LTC3588-1;壓電自供電;CC25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124(2016)09-0067-05
0 引 言
無線傳感網絡是由大量的微型傳感器組成的自組織無線網絡,通過節點間的相互協作來感知、采集、處理和傳輸對象的監測信息[1],由傳感器節點、網關節點以及監測中心組成[2]。傳感器節點負責采集數據,經過ZigBee網絡把數據傳輸給網關節點,網關節點再通過基站把數據傳輸至監測中心。其中,網關節點是ZigBee網絡與監測中心之間的數據傳輸的關鍵節點,傳輸數據較多、耗電量較大[3-4];若網關節點失去作用,ZigBee網絡采集的數據將無法上傳給用戶,整個網絡也就會面臨癱瘓[5-6]。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文采用低功耗、低成本的ZigBee無線通信模塊和GPRS數據傳輸模塊設計網關節點,并根據壓電發電原理,設計了壓電自供電電源,給網關節點供電。
1 網關節點整體結構設計
網關節點的整體結構設計如圖1所示,由處理器模塊CC2530、GPRS數據傳輸模塊[7]和壓電電源組成。處理器模塊負責對接收到的數據進行存儲和處理,GPRS數據傳輸模塊負責遠距離傳輸數據[8]。GPRS與處理器之間通過UART接口連接。壓電電源包括壓電陶瓷片、能量轉換芯片和超級電容,壓電陶瓷片把外界作用力轉換為交流電輸出,通過能量轉換芯片轉換成直流電,存儲在超級電容中,給處理器和GPRS數據傳輸模塊供電。
2 網關節點硬件設計
2.1 微處理器模塊
微處理器模塊選用德州儀器研發的新一代ZigBee片上系統解決方案CC2530[9],具高性能8051內核,128 KB可編程閃存,8 KB RAM,具備各種供電方式下的數據保持能力,支持ZigBee2007PRO協議以及硬件調試。CC2530核心電路如圖2所示,其中,RF_N和RF_P是射頻天線輸入輸出引腳,P0_2引腳和P0_3引腳作為USART0的RX端口和TX端口,跟GPRS模塊的10號引腳RX_I端口和9號引腳TX_O端口連接。
2.2 GPRS數據傳輸模塊
GPRS數據傳輸模塊選用SIMcom公司生產、內含TCP/IP協議的SIM900A模塊。通過處理器配置不同的AT指令,實現GPRS與監測中心之間的TCP/IP連接,從而把匯聚到網關節點的數據通過GPRS網絡遠距離發送至監測中心。
GPRS通信電路如圖3所示。RI引腳接來電指示燈LED2,引腳netlight接網絡指示燈LED1,通過LED1的閃爍模式來判斷網絡是否正常。
2.3 電源模塊
壓電自供電電源電路[10]如圖4所示。壓電能量收集芯片[11]LTC3588-1的引腳PZ1和PZ2兩端連接壓電陶瓷片。壓電片產生的能量一方面,通過電容C3為芯片內部的buck電路供電;另一方面存儲在兩個容量為4F的超級電容C1、C2中。超級電容具有容量大、充放電迅速的特點,比可充電電池使用壽命更長。超級電容兩端有兩個并聯的穩壓管,目的是防止超級電容過壓擊穿。當沒有外力作用在壓電片上時,Vin端電壓下降,超級電容開始向電容C3供電,當Vin的電壓值達到UVLO門限時,buck電路開啟,電能從C3轉向C6,由電容C6直接為負載提供電能。
3 網關節點軟件設計
網關節點軟件的功能是接收ZigBee網絡匯聚的數據,在有發送數據要求時,通過GPRS模塊接入GPRS網絡,發送數據至遠程監測中心。
ZigBee接收數據發送給GPRS的過程,要求二者具有相同的波特率,ZigBee網絡的建立和參數設置通過調用Z-Stack協議棧里的API函數及原語函數實現。而GPRS網絡的建立是由CC2530向GPRS模塊發送AT指令實現的。網關節點無線收發程序流程如圖5所示。
4 實驗測試
4.1 壓電能量收集理論
壓電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會產生正、逆兩種壓電效應,實驗主要利用壓電材料的正壓電效應,把環境中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12-14]。壓電元件等效電路如圖6所示。
若外部施加壓力F,則壓電片產生電荷Q為
Q=d33F(1)
壓電陶瓷晶體的等效電容CP為
CP=εLW/h=εS/h(2)
式中:ε——壓電陶瓷晶體的介電常數;
S——壓電晶體面積;
h——壓電晶體厚度。
則開路電壓U:
U=d33F/CP(3)
可得電流IP為
IP=ωCPU(4)
4.2 電源測試
表1為實驗選用的PZT壓電陶瓷晶體參數。
由空氣的介電常數ε0=8.85×10-12 F/m,則壓電陶瓷片的介電常數ε=ε0·εT33=3 900×8.85×10-12 F/m。實驗測得壓電陶瓷片的開路電壓、輸出電流和振動頻率的關系曲線分別如圖7和8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實驗采用的壓電陶瓷片的固定振動頻率在50Hz左右,最大電壓可達到70V,最大電流可達到19 mA。實驗采用的CC2530有3種供電模式:供電模式1,每隔4 μs喚醒一次節點,耗電量為0.2 mA;供電模式2,通過定時器喚醒,耗電量為1 μA;供電模式3,通過外部中斷喚醒,即節點進入深度睡眠,耗電量為0.4 μA。而SIM900A模塊同樣采用低功耗設計,睡眠模式[14]下最低耗電量僅有1.0 mA。實驗證明,壓電電源所產生的電量,滿足節點正常工作所消耗的能量。
4.3 信號強度和丟包率測試
ZigBee網絡中數據發送通過函數sendReport()實現,然后由函數SampleAPP_MessageMSGCB()對接收到的數據包進行處理,并在該函數中調用afIncomingMSGPacket_t*pkt函數即可獲得信號強度RSSI的值。
丟包率(PER)是接收端接收到的數據包個數與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包個數之比。發送端的數據包個數通過在sendReport()函數中增加一個數據包計數器得到;接收端數據包個數通過SampleAPP_MessageMSGCB()函數中增加數據包計數器。實驗分別在1~3道混凝土墻(每墻厚度160 mm)阻擋的情況下對網關節點的丟包率和信號強度進行測試,每隔1 s發送一次數據,共發送1 000個數據,實驗測得的PER/RSSI與傳輸數據之間的關系曲線如圖9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當有1道墻阻隔時丟包率不超過5%,接收信號強度在-45~-50 dBm之間。當有兩道墻阻隔時丟包率在5%~10%之間,信號接收強度在-55~-60 dBm之間。當有3道墻阻隔時,接收信號強度大幅下降,在-85~-100 dBm之間,丟包率也大幅上升,最大達到97%。故網關節點若布置在室內,應使兩節點間的障礙不超過兩道墻,才能保證網絡的穩定性和接收數據的可靠性。
5 結束語
網關節點是無線傳感網絡的關鍵節點,關系到整個無線傳感網絡和用戶之間的數據傳輸,若網關節點不工作,整個網絡的數據傳輸就會中斷。本文采用CC2530、GPRS和壓電電源設計一款網關節點,給出了硬件和軟件方面的具體設計,并針對壓電電源的發電能力進行測試,最后對整個節點的接收信號強度和丟包率進行測試,實驗證明該節點運行可靠,復雜環境下無需更換電池仍能正常工作,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徐月華,劉桂雄. 基于Pyxos技術的樓宇傳感器網絡節點設計[J]. 中國測試,2014,40(4):71-74.
[2] TORFS T, STERKEN T, BREBELS S, et al. Low pow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for builing monitoring[J]. Sensors Journal,IEEE,2013,13(3):909-915.
[3] ERTURK A, INMAN D J. Piezoelectric Eenergy harvesting[M]. Wileycom,2011:3-39.
[4] CHEN C S, LEE D S. Energy saving effects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 case study of convenience stores in Taiwan[J]. Sensors,2011(11):2013-2034.
[5] 張曉平,劉桂雄,何學文. 消除WSN目標功率影響的信號強度差LSSVR定位法[J].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09(12):1414-1419.
[6] 鄔厚民. 無線傳感網絡中能量和距離改良的LEACH分簇算法[J]. 中國測試,2012(5):62-65.
[7] 劉煥強,顧曉峰,何磊. 基于ZigBee網絡的多網關傳輸系統設計[J]. 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2(3):262-267.
[8] 姜世芬,劉桂雄,吳國光. 基于IEEE1451.5的ZigBee智能傳感器即插即用性能優化[J]. 中國測試,2013(4):76-80.
[9] 鮑賢亮,陳年海,徐一凡,等. 基于ZigBee技術的無線脈搏傳感網[J]. 電子測量技術,2015,38(2):105-108.
[10] 孟慶春,陳光柱. 自供電無線傳感網絡節點設計[J]. 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12(7):102-104.
[11] 李從健,李兵,孟慶虎. 拱型壓電能量收集器發電性能研究[J]. 儀器儀表學報,2015(36):86-91.
[12] 邊義祥,楊成華. 基于壓電材料的振動能量回收技術現狀綜述[J]. 壓電與聲光,2011,33(4):612-622.
[13] VULLERS R J M, VAN SCHAIJK R, DOMS I, et al. Micropower energy harvesting[J]. Solid-State Electronics,2009,53(7):684-693.
[14] KIM M, DUGUNDJI J, WARDLE B L. Efficiency of piezoelectric mechanical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ing[J]. Smart Materials & Structures,2015,24(5):112-116.
(編輯:莫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