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剛,男,博士,中學高級教師,甘肅省特級教師,第九屆蘇步青數學教育獎獲得者,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教研員,蘭州市數學會常務理事,甘肅省數學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西北師大《數學教學研究》編委,甘肅省和蘭州市多個教育教學專家班子組成員。從事高中數學教學31年,畢業班教學22年;出版教學專著6本,發表教育教學論文30多篇,參編教輔讀物20多本。
近日參加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評審,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引起不少評委的困惑和議論:在所有參評課題中,數量最多、質量最好的,是小學教師主持的課題;而數量最少、質量最差的,是高中教師主持的課題;初中教師主持的課題則居中,介于兩者之間。
一般認為,中小學階段,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逐漸增加,能力發展的要求逐漸加強。與之相適應,所在學段教師的知識能力水平和綜合素質應該呈逐漸上升的趨勢。教育科學研究能力作為評價教師能力水平的重要尺度,高中教師落后于小學教師和初中教師,排在最末的位置,是不正常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不合常理的現象產生的呢?
北京師范大學朱旭東教授構建的中小學教師全專業模型由三個部分組成:學的專業、教的專業、學科專業。學科專業即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教的專業即如何教的知識和能力,學的專業即如何學的知識和能力。具體到教師的專業發展,實踐證明,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教學能力,包括所教學科的知識和能力、課堂教學設計的能力、學生學法指導的能力;第二是教育能力,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育管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第三是教科研能力,包括自身的學習能力、寫作能力和課題研究的能力。前兩方面即通常所說的教書育人能力,是教師工作兩個根本的方面,是教師的基本功。教科研能力則體現了教師自身的持續發展能力,是保證教育教學能力水平不斷提高的動力和源泉。
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高中教師和初中教師通常將自己定位為某一學科的教師,從而把精力主要放在該學科的專業知識之上,在學的專業和教的專業方面往往比較忽視。事實上,中學教師日常工作中對教學能力的重視程度要遠高于對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關注。反之,小學教師一般不把自己定位為某門學科的教師,所以在學科知識和教學能力之外,對學校工作的其他方面常常有著比較廣泛的關注。久而久之,高初中教師(特別是所謂高考和中考的主課教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變得越來越狹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越來越下降,導致出現前述課題評審中不正常的現象。這一現狀的直接后果,是對所教學生造成了消極的負面影響,形成連鎖反應和惡性循環。
要扭轉這一局面,最根本的方法是優化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為此,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評價觀,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要克服學校和社會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沖動,逐步打破以考試成績作為選拔學生唯一標準的陳規,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業績實行多元綜合評價。其次,要把教師從繁重、枯燥、重復的工作中解救出來,給教師松綁。要打破應試教育題海戰術的桎梏,讓教師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思考和研究教育問題,讓中小學教育回歸教育的本真,讓校園成為學生們的精神樂園。第三,要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不做井底之蛙。要形成有效機制,讓教師在學的專業、教的專業和學科專業方面都能夠持續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教學、教育、科研三條路上并駕齊驅,相輔相成,同步發展。第四,要擴大教師的知識視野,豐富文化底蘊。教師不能僅僅關注本學科的教學內容,要充分了解跨學科的知識內容,努力充實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文科教師要努力彌補自己科學素養方面可能存在的欠缺之處,理科教師則要有意識地涉獵文史、哲學、社會等方面的知識,像魯迅先生提倡的那樣,熱愛閱讀,隨便翻翻,做一個雜家。教師綜合素養的提高和專業能力的發展,是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A教育擔負著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水平的使命,承擔著辦人民滿意教育的艱巨任務。作為學校發展和師資隊伍建設的系統工程,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專業能力的發展,是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對此,我們在思想上要有清醒明確的認識,在行動上要有切實可行的舉措。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