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焦憲
焦憲慶,1957年生,山東章丘人。本科學歷,正高級教師,現任蘭州市第二十七中學校長。長期從事學校教學、管理工作,先后在各級教育專業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曾榮獲“金城名師”、甘肅省“園丁獎”、特級教師等榮譽稱號。
家庭和學校,是促使孩子成人成才的有機整體,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離開任何一方都無法保證教育成功。但在現實的壓力下,智育至上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嚴重地沖擊著孩子的學校生活,而在學校,家長工作也被邊緣化。因此,怎樣牢固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努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
首先養德固本,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這里的“本”,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一個人真正做到這一點,就會從小開始注重培養自己的德行,由此推及到愛家庭、愛師友、愛國家、愛民族、愛人類,進而對社會事業作出貢獻,這大概就是夫子所謂的“道生”吧!故古往今來的教育家無不認為道德完善的意義要遠遠勝過智力開發,無不把完善道德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黨的十八大更是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這一重大問題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但不知從何時起,很多父母恰恰忽視了這一點,他們總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認為只要把孩子學習抓好,其他問題就都可迎刃而解。一句頗有代表性的話是:“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左右下,導致現在的孩子普遍任性、自私、懦弱、厭學,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更有甚者,竟然不惜殘虐生靈,謀殺同窗,戕害教師,弒及父母,種種惡行,令人發指。對此,我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誰之罪、誰之責呢?無數事實證明: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假若一個人首先不能成為一個大寫的“人”,恐怕終究也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才”,故我們務必牢固樹立這樣的人才觀。
其次融通理念,掌握科學的教育觀。家庭是人生命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而且是終身教師。父母的道德品行、生活習慣、行為方式乃至言談舉止無不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終身的。因此,千百年來眾多有識之士都特別重視培養良好的家教家風,他們教育子弟的著作文章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亮點。像《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等,一直被歷代善治家者奉為圭臬,潛心實踐,成效卓然。如梁啟超后輩,個個不凡;錢學森家族,群星璀璨;任繼愈世系,歷經數百年而不衰。上述家庭大多把正心誠意、修身報國作為教育的核心要義,大多形成了謹嚴而獨特的家學家傳,為后世所津津樂道。雖然很多封建時代的修齊治平觀已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社會對公民道德素養的要求,但我們卻不能無視中華優秀傳統家庭教育中的精髓,像孝親敬友、謙遜禮讓、勤勞簡樸、堅韌頑強、自強自立、誠信有責等關鍵要素,依然是今天家庭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家校之間首先必須達成這樣的共識: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始終是家庭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職能。父母要注重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優良的行為習慣,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孩子一旦形成這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做人與求學齊頭并進,融通合一,那么,他今后的良好發展就一定會成為一種必然。
最后精心組織,建立穩固的學習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騰飛、社會轉型和城市化進程加快,進城務工、進城定居人員逐年增大,流動人口增多,居民構成成分、家庭結構形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當70后、80后逐漸成為家庭教育的主力軍時,雖然他們重視家庭教育,但在洶涌的社會發展大潮中,卻對子女的教育問題充滿著諸多的困惑。針對這一現狀,去年10月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表明:家庭教育是家事,又是國事,它關系家庭幸福,更關系國家命運,足見國家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搞好這項工作,需要上下協同,形成合力。如,各級政府要充分落實主導職能,教育行政部門更應積極組織協調,如組建專家團隊、統一編訂教材、進行骨干者培訓等等。但最重要、最經常也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主要還得依靠中小學來做。學校要把家庭教育工作當作自身的重要任務來抓,及時認真安排,指導教師明確理念、目標和任務,像精選案例、準備內容、召開家長會等,都要盡量避免隨心所欲,各行其是。同時,通過舉辦家長學校、創辦專門報刊、設置網絡學習終端等形式,從家庭教育的觀念、特性和規律等各方面為學生父母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更加便捷的交流平臺,促使他們一步步準確把握家庭教育的觀點和方法,切實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只有這樣,家庭和學校才能共同筑就科學育人的強大基石。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