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擇校熱”近年來持續高燒不退,既有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客觀因素,更有家長“不輸于起跑線”的認知誤區。但對于處在中小學階段的孩子們而言,擇校不過是營造學習環境的外部因素,未必一定能激發孩子勤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劉長銘校長以提升家教品質取代趨之若鶩的“擇校熱”的觀點,或不失為為擇校降溫、讓教育回歸本源的“另辟蹊徑”。
盡管人們常常用“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外部環境對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和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基于“內因是決定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哲學原理,最終決定孩子有正確學習態度和良好學習效果的,仍是其愛不愛、愿不愿、學不學和鉆不鉆的興趣與韌勁。與此同理,大行其道的“擇校熱”其實也不過是出于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的一廂情愿,盡管家長都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環境考量,但未必就是遂其所愿、心想事成。
劉長銘校長把擇校視為“社會進步的體現”,旨在表明其對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人們對于生活品位、質量及精神文化提出的新的更高層次的需求。換句話說,就是對家長渴望優質資源、尋求名校名師的良苦用心表示的理解與肯定,而并非是對“擇校”行為本身的贊同。道理很簡單,讀書學習終歸是學生個人的事,父母的可憐之心和教師的諄諄教誨可以影響孩子的情緒和態度,但終究不能取代孩子自身的努力。相反,父母購得“天價”學區房的出手闊綽,或會讓孩子因出身“土豪”之門而滋生優越感,從而自恃高傲、不屑讀書,豈不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宗旨的學校教育,其目的并非只在傳授知識,更在于培育能力和養成品格,即“教書育人”。家長身為孩子的首任和終身的師者,其正確、科學和高品質的教育引導的影響力不可低估。這也是劉校長力挺家教、不慕“擇校”的根本原因。
如何讓家教更具品質,劉校長給出了“應該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品格、性情、興趣,開闊他的眼界,開闊他的胸懷,使他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和學校生活當中”的中肯建議,并舉出包括帶孩子去遠足、做各種活動和戶外體育運動等具體項目,這值得有志于家教改善的各位家長朋友反思與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