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關鍵詞】 貧苦地區;新課程理念;困惑
【中圖分類號】 G63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6—0027—01
新課程改革以來,新的教學理念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它們的共同點是以高考為目標,以素質教育為要求,強調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自主學習等。其中,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等。這些教學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并得到社會和教育業界的廣泛認可和支持,于是也就成為新課改的后來者學習高效課堂的范本和底本。
作為貧困地區的教師,教學活動總是會受到現實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這些新的教學模式被引入后,我們看到課堂確實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學生的學習由被動到主動,由消極到積極,由老師講到自己主動問。但是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卻在被動地接受這些模式,而這些模式是否適用教學實際呢,教師們有點無所適從。如何面對新課程理念帶來的困惑,本文談幾點看法。
一、新教學理念帶來的困惑
1. 導學案的編制是否適應地方教學模式。新課改后,受到新教學模式的影響,導學案的編制一時間搞得轟轟烈烈,似乎一夜之間,沒有導學案就不能進行課堂教學,編制導學案成為了集體備課的核心。然而,我們看到,許多學校一方面仍在購買配套的資料和練習冊,另一方面又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編制導學案。于是,導學案就成為資料的翻版,教師疲于應付,學生也懶得動手完成。
2. 在閱讀量不足的情況下,如何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無論哪種新的教學方法,都倡導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主動,而這種積極主動就語文教學而言就是要建立在學生廣泛閱讀的基礎之上。然而,現實是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不要說廣泛的閱讀,就是新教材所要求的基本閱讀篇目都難以保證。閱讀積累的缺失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學生基本語文素養不足,課堂上答非所問,泛泛而談,或是被動接受較多而積極主動的思考不夠。
3. 教學方法上,如何把握由“灌”到“問”的度。在新課改后,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式的課堂教學現象已難見蹤跡,遺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卻是另一種“滿堂問”式的教學。教師在課堂上連續提問,學生吵吵嚷嚷,甚至是“搶”著上黑板回答問題。表面看,師生互動積極,課堂熱熱鬧鬧。但這種缺乏系統性和彈性的發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多角度多方向的發散思維,反而把學生引入了思維的死胡同,這與新課改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4. 如何選取最恰當的教學方式,將老師的引導和學生的活動有效結合。現在的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要么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滿堂討論滿堂合作,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連最基本的概念和定理都難以掌握,更不要說去培養能力;要么教師預先設計好教學流程,然后千方百計引導學生進入教師設計的套路,最終的表現仍然是鎖定學生的思維。
二、如何應對理念上的困惑
1. 堅定方向,明確追求的目標。我們要知道,無論哪種教學方式其核心都是“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對于課堂教學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是向學生傳達正確的知識與技能,學習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等。評價任何一節課的成敗得失,最終都要看能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給學生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所以,關鍵不在于采用哪種教學方式或方法,而在于教師如何依據學生水平和課堂實際通過引導、啟發、點拔,激勵學生共同參與,發揮想象,積極思維來解決問題。
2. 立足教材,合理利用教輔資料。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輔資料。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對教輔資料進行增刪、調整,讓教輔資料真正成為課堂上的導學案,這樣就既解決了教師的思想負擔,又減輕了學生的經濟負擔。
3. 靈活應對,選修教材向課外延伸。新課改之后,教材最大的變化就是除必修之外大量地引入了選修課程。而現有的教學時間又難以保證這些選修課程全部足量的開設。于是,許多老師便開始大量地刪減與取舍,導致一本選修教材真正在課堂上得以呈現的往往不足。如何讓這些被刪減的內容發揮自己的功效,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其變為課外閱讀材料,在增加學生閱讀量的基礎上,做到教材使用的最大化。
4. 講求形式,更要關注課堂。無論哪種教學模式,最終目的都是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從而帶動學生積極地去思考、理解、學習。由此來看,新的教學理念與手段的使用就十分必要。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這些問題又要受到課堂條件的限制,所以,因地制宜的選擇適合本學科與某節課的教學方法才是關鍵。只有真正引導學生走近課文,挖掘文本中豐富、深厚的資源,在此基礎上,再輔以各種有效的活動,讓學生發散思維,這才是我們正確的應對之道。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