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志倫
【關鍵詞】 詩歌鑒賞;音韻語法;意境典故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6—0086—0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高中學生應初步具有對文學作品的鑒別欣賞能力。《考試說明》也明確規定: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②“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于是各種復習資料關于這方面的題型,答題模式比比皆是,學生對此有所掌握,但接觸到一首不熟悉的詩歌。學生還是一頭霧水,不知從何下手,這說明學生對詩歌的音韻,語法,典故等基礎方面掌握不到位,缺乏對詩歌的整體把握,為此我將鑒賞詩歌還應注意的幾個方面歸納于后,計有以下幾點:
第一,詩歌鑒賞,學生應注意古人遣詞造語中同義詞的組聯替換。古典詩歌有很多特點,首先就是它具有四聲,這是構成詩歌文學的最基本的音調聲律的重要因子。懂得這一點,去欣賞詩歌,首先要從格律美的角度去領略鑒賞,離開這一點侈談詩歌的藝術,很容易流為膚詞泛語。眾多詩歌的格律,千變萬化,一字不能隨意增減,不能錯用四聲平仄,因為它是歌唱文學,比如“蘭音”唱出來卻成了“濫飲”……即此可見,格律的規定十分嚴格,詩人第一就要精于審音辨字,這就決定了他每一句每一字的遣詞選字的運籌。正是這種精嚴的規定下見出了他的駕馭詩歌音律的真實功夫。正因此故,“青山”、“碧峰”、“翠巒”、“黛岫”這些變換的詞語才被詞人們創組和選用。學生不懂這一道理,見了“落日”、“夕曛”、“晚照”、“斜陽”、“馀暉”也會覺得奇怪,以為這不過是墨客騷人的習氣,天生好玩弄文字。把“月照房宇””說成是“桂華流瓦”,這其實是“代字”,原本是由字音、樂律的精微配合關系所產生的詩歌藝術中的一大特色。講欣賞,應該細心玩味詞語間極為精微的分別。“青霄”、““碧空””意味不同,“征燕”、“飛鴻”神情自異。“落英繽紛”,并非等同于“斷紅狼藉”;“霜娥幽獨”,絕不相似于“桂魄高寒”,如此類推,整理辨析,對提高學生詩歌閱讀能力大有裨益。
第二,要講詩歌欣賞,學生還要掌握詩詞創作中詞類活用的特點。蘇東坡的詩說“十日春寒不出門,不知江流已搖村”是否那“江柳”竟然動搖了一座村莊,這里寫春天來得很快,因“春寒”僅僅十天不出門,而江邊柳樹已一片嫩綠,“江柳已搖村”的“搖”是使動用法,它很形象地活畫出整個村莊在春風蕩漾,江柳輕拂中的神態。秦觀的詞說:“碧水驚秋,黃云凝暮”怎么是“驚秋”?是“驚動”了秋天,“震驚”于秋季?都不是的。這樣的把“驚”字與“秋”字緊接,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寫一片碧水放出了冷光,使人不覺驚嘆時序變遷之快。用現代句式來理解,一定會大為吃驚,大感困惑。王安石的《歲晚》“月映林塘淡,風含笑語涼”這里不是笑語冰涼,而是說新月朦朧,明月與清波相映,明朗動人,笑語在風中緩緩蕩漾,使人感到風的清涼,“涼”字是使動用法。漢字運用的奇妙之趣,表現在詩詞文學上,更是登峰造極,因而自然也是留心欣賞者必注意的一個方面。
第三,要講欣賞,學生還應注意詩歌創作中的潛臺詞,也就是思考出詩句后面隱藏的東西。李商隱的《錦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他不說如今追憶,惘然之情,令人不可為懷;卻說何待追憶,即在當時已是惘然不勝了。如此,不但惘然之情加一倍托出,而且婉轉低回,余味無盡。晏殊作《鷓鴣天》,寫道:“醉拍青衫惜舊香,天將離恨惱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云渺渺,水茫茫。征人歸路許多長。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此詞寫懷人念遠,離恨無窮,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而歸信無憑,空對來書,流淚泉涌——此本相思之極致,而詞人偏說:來書紙上訴說相思,有什么做憑據呢?不如丟開。話似豁達,實則加幾倍寫相思之情,相憶之苦。
第四,要講詩歌鑒賞,就是讓學生關注詩人所創造的獨特意境,這一方面是指詩歌所創造的具體的、獨特的、生動的、直接訴諸欣賞者的感官并引起美感的藝術形象;另一方面是指詩歌蘊含的深廣的內容,通過啟發欣賞者的聯想和想象,感受到作者未曾直接描繪的東西。像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歐陽修的“綠楊樓外出秋千”著一“出”字而境界全出、這乍看很像“煉字”。仔細思考,“鬧”寫春花怒放的艷陽景色的氣氛,“出”寫秋千高現于綠柳朱樓、粉墻白壁之間,因春風而倍增駘蕩的神情意態。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