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建筑和西方現代主義建筑是處于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兩種建筑類型。雖然這兩種建筑類型相距甚遠,但在建造技術、構造方式上卻有著相似之處。以比較的方法分析梳理兩種建筑的社會歷史背景、意識形態、生產力技術條件,以及兩類建筑空間的形式與功能、結構與技術等方面的共同點與區別,從兩類建筑空間形成的內外部因素比較本質差異,進而發現當代中國建筑存在的問題,為繼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和吸收西方外來建筑文化提供依據和幫助。
關鍵詞:中國古建筑;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空間;比較分析
一、東西方兩類建筑所處社會歷史背景的比較
(一)中國古代社會和西方現代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的比較
1.中國古代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中國古代建筑的空間形式與古代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中國古代春秋時期由于造鐵技術的限制(冶金技術并不普及成熟)和戰時防衛敵軍的需要,利用磚瓦材質建造高臺建筑。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到了秦漢時期,大量出現的鐵器工具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俗稱鐵器時代。鐵器時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生產力的一次大跨越,這使得人們可以利用鐵器對木材進行加工,使古建筑木架構成為現實并日趨成熟,形成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木架結構形式。但縱觀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生產力發展一直非常緩慢,社會生產關系從最先的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2500多年的封建社會,都是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的勞動生產關系,真正以工業為主的社會生產關系一直到清朝末期都未能形成。
2.西方現代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西方現代社會自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以來,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生產關系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社會生產關系由工業革命前的手工業工廠模式發展為工業機器工廠,標準化流水線的生產模式引入工業生產和房屋建筑設計。英國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西方現代主義建筑有著深遠影響,其中對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的材料和結構上的改進和提升,打破了原有的西方傳統建筑的跨度與支撐結構的限制。
通過以上分析比較,中國古代社會是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勞動者通過勞動只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卻無法給社會提供大量的物質資料,自然也無法提供大量的建筑材料及工具。所以在中國古代如遇上大的自然災害破壞了房屋建筑需要重建,并不能做到像西方現代主義建筑那樣能夠快速高效地重建。
(二)中國古代社會和西方現代社會意識形態的比較
1.中國古代社會的意識形態
中國古代建筑主要形成于有著2500多年發展歷史的封建社會。中國古建筑空間形式與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主流文化意識形態有著密切的聯系。古建筑的空間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意識。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占主導思想地位的儒家思想,講究“天人合一”,講究“等級制度”, 這種封建社會主流思想意識形態對官方的皇家建筑和民間的古民居都有深入影響。
民居建筑中北京的四合院是受到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意識形態影響的典型。四合院的空間反映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等級地位,其空間布局反映了古代封建社會家庭等級制度的意識形態。
2.西方現代主義建筑形成時期社會的意識形態
關于西方現代主義建筑形成時期當時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一部分在查找史料記載的基礎上得出,另一部分是根據有關史料推理得出。
據建筑史料記載,“西方現代主義建筑興起于20世紀20年代的歐洲,最早是從歐洲的德國、前蘇聯以及荷蘭發展興起”]。
眾所周知,西方現代主義建筑強調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反對多余的裝飾,建筑上采用鋼筋混凝土、玻璃等預制構件材料;以幾何簡潔的形式出現,以至于它的形式發展到后來簡到極致。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現代主義建筑的設計思想非常理性而務實科學。那么在當時為何會在歐洲出現這種類型的建筑?為何會將現代主義建筑形成之前的歐洲社會主流的建筑類型拋棄呢?這必然和現代主義建筑形成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通過以上分析比較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社會人的意識形態比西方現代社會意識形態保守很多,對新事物的接受較之西方現代社會更為排斥。
二、中國古建筑空間與西方現代主義
建筑空間材料的比較
(一)中國古建筑空間的材料應用
古代中國的建筑空間與當時社會的建筑材料、建造技術有著必然的聯系,建筑空間受到建筑材料的限制和影響。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利用天然地洞,作為自己的棲息之地。洞穴的空間由于受到洞土材質的條件限制,其跨度和高度都較為狹小和低矮,比如現今發現的河北省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四方洞。而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和鐵器工具的普及,人們利用鐵器對木材質進行加工,使得木材質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一種主要材料,但木材質作為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有其缺陷性。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木材的缺陷也日益暴露。
(二)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空間的材料應用
歷史上無論任何時期的建筑用材都不是孤立的,都和當時建筑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都有著緊密聯系。作為西方現代主義建筑同樣也不例外。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由于受到英國工業革命以后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建筑材料生產技術的革命性變化,以及西方現代主義建筑形成時期當時社會以強調設計民主化、設計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西方現代主義建筑材料上以工業化大批量的生產方式,以材料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出現。在西方現代主義建筑中大量使用了鋼筋混凝土、玻璃、鋼材等現代材料,以沒有任何多余的裝飾形式出現,強化空間的功能性。
三、中國古建筑空間與西方現代主義
建筑空間體量和布局的比較
(一)中國古建筑空間的體量和布局
中國古代建筑由于受到建造技術、建筑材料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及古代人們意識形態的影響,無論是皇家建筑還是民居建筑,空間的體量上一般不向上發展,而是向平面方向發展,以“間”為單位,不斷向四周擴展,最終形成建筑群的空間格局。
(二)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空間的體量和布局
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空間形式極為簡潔,空間開敞通透,空間的界面形式沒有任何多余的裝飾,整體空間給人以純凈之感。眾多周知,現代主義建筑的設計理念強調功能和實用,強調功能和空間的有機結合,反對任何多余的裝飾,在這種設計理念主導下,以開闊通透的空間和極簡的界面形式出現就不足為奇了。另外,鋼材、混凝土、玻璃等現代建筑材料使建筑的框架結構得以實現,解決了空間跨度和高度的限制。
四、中國古建筑空間與西方現代主義
建筑空間結構的比較
(一)中國古建筑空間的結構形式
古代中國建筑的木架構形式是中華古建筑文化中的精髓。由于古建筑材料長期不變,以木材為主,為建立在木架構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演變提供了條件。
木構架的結構形式在中國古建歷史上占據統治地位,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演變成為形成以下主要的結構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這三種結構形式雖然不同,但都同屬于框架結構體系。
(二)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空間的結構形式
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的空間結構形式以鋼筋混凝土為主要的框架結構,這種鋼混結構的應用得益于工業革命以后帶來的結果,特別是工業化社會對鋼材材料的改進,對建筑空間的結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既然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空間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形式,必然有其合理性。
通過以上梳理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古建筑和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的結構體系其實質都是框架結構體系。但由于建筑材料的不同,中國古建筑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木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在空間的跨度和高度上,以木材為主的木架構形式無法做到像西方現代主義建筑大跨度的空間形式,尤其在建筑空間的高度上受制最為明顯。而西方現代主義建筑時期所使用的鋼筋混凝土使得建筑整體牢固性要遠遠強于中國古建筑,混凝土類似于“超級膠水”將整個建筑的鋼筋全部澆筑在一起,形成一個牢固的整體,使得建筑的高度得以突破。
五、總結
比較中國古代建筑空間和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空間的意義在于弄清東西方兩類建筑空間形成的成因,以及兩類建筑空間的共性和區別。在比較兩類建筑類型的過程中,剝離中國傳統古建筑空間表皮形式,有助于看清其深層次的建筑歷史文脈和空間類型本質,找到中國傳統古建筑的“DNA”,為當代中國建筑繼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提供依據。而面對西方的現代建筑類型,我們以魯迅先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現代建筑中的優秀一面。通過比較中西方兩類建筑,比較出西方現代建筑的優缺點和局限性,有助于正確看待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的文化和本質,為中國當代建筑繼承傳統建筑文化和吸收西方外來建筑文化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李樂山.工業設計思想基礎[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3]趙慧.晉商民居裝飾中的“行業”遺風[J].裝飾.2006(03).
[4]王受之.世界現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徐翔,東南大學在讀碩士,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任教師,實訓室主任。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