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夕蕾 頡蓉
摘 要:利用裝飾符號的象征手法進行設計的創作方式在傳統民居和建筑藝術中應用較為普遍,皖南古民居中的祈福雕飾便是其中之一,其線條生動流暢,雕工精美絕倫,圖案簡潔明快,構圖飽滿,寓意深刻,內含豐富,極具特色。在題材的選取上多為民間喜聞樂見的傳統經典和吉祥圖案,通過具有美好寓意的祈福雕飾實現道德教化的目的,強化了建筑的精神內涵和文化特質,使建筑和裝飾之間實現了完美的融合。
關鍵詞:皖南古民居;祈福雕飾;象征意義
皖南古民居,位于古徽州(今安徽南部)境內,多集中在山區,由大量形態接近、特色鮮明的建筑綜合體構成,是徽派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外部形式以高墻深巷、黛瓦粉墻和馬頭墻為造型特征,細節裝飾則表現為以石雕、磚雕和木雕為代表的“三雕”藝術形式。該地區歷史悠久,文脈深厚,獨特的地形地貌和人文環境形成了極具風格的建筑規劃和設計形制,其中尤以西遞和宏村兩地最具代表性。
皖南古民居興起于宋代,盛于明清,是隨著徽州商業經濟的興盛而逐漸發展和繁榮起來的,并且最終成為徽州文化的載體?;丈探洕腿鍖W文化是皖南古民居物質和精神的兩大支柱,徽商文化是皖南古民居的文化內核,是徽州特有的地域文化,明清時期相傳有“天下十分寶,徽商藏三分”之說,可以想象當時徽商的富裕程度?;丈淌枪?、賈、儒三位一體的“儒商”,賈而好儒,見多識廣,普遍具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和較高的審美眼光,并且善于利用儒家的倫理道德來約束和規范自己的商業行為以及維系家庭和家族的關系。古徽州人遵守禮教,崇尚文化,重視教育,民風淳樸,他們對生活十分熱愛,對家庭和睦、財產聚增、子女成才和后世出人頭地都有著殷切的渴望和期待,這些對現實和未來美好的期許也集中體現在皖南古民居的祈福雕飾里面。
美國哲學家皮爾斯從符號與其表征對象的關系角度,將符號劃分為三種類型:圖像符號、指示符號和象征符號。其中,象征符號的應用最為廣泛,因為象征符號研究的重點是符號所代表、指說對象的方式,象征符號可以指說對象所代表的約定俗成的因素和在一定情境中的相關解釋。
著名美學家蘇珊·朗格曾經說過:“一個符號總是以簡化的形式來表現它的意義,這正是我們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論一件藝術品(甚至全部藝術活動)是何等的復雜、深奧和豐富,它都遠比真實的生活簡單?!?/p>
符號的原理指的是用一種事物來代替另一種事物,“代替”的首要前提便是形象的借鑒和摹仿。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符號處處可見,人類之間通過符號相互溝通和交流,符號的范疇也極為廣泛:圖案、標志、聲音、語言、文字和建筑等都囊括其中。而象征則是用具體事物表示某種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是原型理論的重要概念。符號呈現出的是一種邏輯關系,象征顯現的則是一種藝術型關系,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通過符號學的視角,借助對典型符號的解讀,可以從很大程度上真實地還原地方文化的本源,對于探討區域心理認知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皖南古民居雕飾中祈福裝飾的象征符號運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皖南古民居雕飾的種類及特點
皖南古民居建筑雕刻藝術的特征是融磚、木、石雕為一體,與建筑柱梁結構進行巧妙地綜合運用,形成一種技術獨特、氣韻生動、自成一派的建筑雕刻藝術風格。
木雕主要選用優良的木材,雕飾主要集中在建筑內部的關鍵部位,如梁枋、梁柱、斗拱、雀替、扇窗、扇門、欄板、欄桿等細部,以及桌、椅、凳、案、幾等家具的裝飾表面。木雕裝飾圖案多為菱形、方格形、回紋形等幾何圖案和動物紋樣。
磚雕的用料、制作非常講究,主要是在用當地產的“千斤泥”黏土燒制的青磚上精雕細刻出圖案,多用在屋脊、門罩、牌坊上的人字封檐、庭院漏明窗以及其中的照壁和隱壁上,雕刻手法以透雕、圓雕、平雕、浮雕和鏤空雕等形式為主。
石雕的制作技藝與木雕較為接近,石雕裝飾主要應用在外部門罩、粉墻上的漏明窗、庭院天井的幾凳、石桌、梁柱的柱礎,以及大門口處的石獅、抱鼓石、石塔、橋欄桿、石牌坊、摩巖刻、碑等構件上面。
皖南古民居中的“三雕”藝術精美絕倫,裝飾簡潔明快、線條生動優美、構圖飽滿、立意新穎,包含的內容也非常豐富。
二、皖南古民居祈福雕飾的題材
皖南古民居祈福雕飾的取材范圍十分廣泛,有著固定的程式但又富于變化,按照其創作的基本規律和構思,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一)雕飾的圖案紋樣
自然紋:如山川祥云、日月星辰等;
幾何紋:如回紋、連珠紋、弦紋等;
動物紋:如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獅、虎、豹、象)、四靈(龍、鳳、麒麟、龜)等;
植物紋:如牡丹、蓮花、靈芝、寶相花等;
器物:如道教八寶(葫蘆、寶劍、荷花瓶、芭蕉扇、陰陽板、玉笛、漁鼓)、八寶(畫、錢、靈芝、犀角杯、書、珠、蕉葉、元寶)等;
人物: 如神話人物、八仙、財神、門神、壽星、侍女、童子等;
文字:如人、丁、寶、福、祿、壽、喜、財等。
(二)雕飾的表現手法
諧音法:如橘象(吉祥如意)、荷花盒子(和諧好合)、蝙蝠(福)、鹿(祿)、芙蓉桂花(夫榮妻貴)、十錢(全)十梅(美)、獾(歡)天喜(喜鵲)地、蜜蜂(封)猴(侯)等;
變形法:如萬字紋“卍”代表的連綿不斷和萬福、五福捧壽代表的福運拱壽和吉祥祝福等;
借喻法:如佛教八吉祥圖案法螺(吉祥)、法輪(圓轉不息)、寶罐(福智圓滿不漏)、金魚(辟邪)、盤長(回環貫通)、寶傘(張弛自如)、蓮花(圣潔)、華蓋(解脫眾生病苦)等;
比擬法:如梅蘭竹菊(四君子)寓意人格品性的清雅淡泊、松竹梅(歲寒三友)寓意做人有品德志節、浮萍(淡泊名利)、鯉魚跳龍門(登科及第)、天官(賜福)、八仙(祝壽)、羊(溫順)、松鶴(延年益壽)、石榴(多子)、烏龜仙鶴(長壽)、鴛鴦(恩愛)、牡丹(富貴)等。
(三)雕飾的創作題材
神獸類:如麒麟、玉兔、龍、鳳等;
典故類: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竹林七賢等;
傳說類:如神農、黃帝、堯、舜、禹、伏羲、女媧補天等。
三、皖南古民居祈福雕飾的符號象征意義
傳統民居中經常使用一些祈福歡慶的裝飾紋樣,蘊含美好的寓意,使觀者在欣賞的過程中產生愉快喜悅的感受,進而產生聯想,也有些會利用以三綱五常為主題的儒家禮制仁愛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和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
作為皖南古民居重要組成部分的雕飾圖案取材范圍廣,內容也極其豐富。從功能上來看,在增加建筑和環境美感的同時,也強化了建筑的歷史印記和精神特征。皖南民居雕飾的題材一般會根據徽商的政治身份、經濟地位和文化品格來合理選取能夠充分體現吉祥祈福和美好寓意的圖案形式,如合和如意、年年有余、富貴長壽、百子千孫等圖案以及二十四孝、岳母刺字、穆桂英掛帥等表現忠君思想和忠義題材的歷史典故。
皖南民居是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村落,是程朱理學為代表的傳統儒家思想、盛極一時的徽商文化以及區域特色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晶。聚族而居的宗族社會,使得建筑形態強調宗族思想和宗族觀念的緊密連接,興起于古徽州地區的程朱理學,將傳統倫理道德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具體化,確立了族權、父權、夫權在家族社會中的地位,皖南古建筑以白墻、黑瓦、馬頭墻為表現特征,體現出儒家等級觀念的尊卑有序和內外有別。而裝飾圖案多采用暗喻和諧音的手法表達祈福的思想,如用花瓶和如意表示“平安如意”;用佛手和壽桃的變形表示“福祿雙全”;月季花插在花瓶里則寓意“四季平安”;其他的還有用谷穗、蜜蜂、燈籠的組合形式表示“五谷豐登”等。皖南古民居雕飾猶如無言的詩篇,在古代徽商言傳身教的同時,作為一種富有象征意義的文化手段,使人們耳濡目染,教人向善,也暗含了徽州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以及將財富、平安、智慧和文化代代相傳的殷切期望。這些雕飾在滿足儒家“修、齊、治、平”的倫理道德教化目的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建筑的精神文化內涵,使建筑藝術和雕飾藝術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每一個鮮明的藝術形象,都是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可被認知的符號體系。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加準確地解讀藝術作品,從而正確地把握構成藝術形象的藝術符號及其所象征的含義。皖南民居雕飾紋樣圖案,不僅飽含喜慶吉祥的美好寓意,還蘊藏著豐富的智慧與人生哲理,耐人尋味。
裝飾符號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具有表現性和抽象性,有著其特有的敘事方式和文化內涵,圍繞著既定的主題,并且同時體現在一定的情感結構之中,裝飾性符號的產生和存在才有意義。皖南古民居建筑中的祈福雕飾,普遍都采用了融各種裝飾手法為一體的設計形式,這些富有典型意義的裝飾符號在營造環境和空間氛圍,尤其是利用裝飾符號的象征語言提升建筑與環境的文化特質和解讀地方文化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將固有的建筑樣式加以抽象、概括處理,形成一種全新的視覺符號,可以增強建筑形象的感染力。皖南古民居祈福雕飾的象征性正是如此體現出來的,使人產生視覺聯想的同時,喚起人們更深層次的思考,進而產生移情,乃至達到情感的共鳴,古老的民居也因此更加具有情感意義。
建筑是歷史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見證的結果,是凝固的樂章,是地區人文傳統、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的綜合表現。不管是哪一種文化形式,都是象征符號和圖形元素結合的理想化,又是人類本質的現實化和形象化。在符號學層面上,深入地理解和解讀文化符號系統以及符號自身,將新的視覺經驗和想象力融入到符號之中,以傳統而又現代的解構方式,創造出富有傳統性、民族性和情趣化的嶄新設計樣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皖南古民居祈福雕飾的符號象征意義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張法.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汪雙武.中國皖南古村落——宏村[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3]李幼燕.理論符號學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4]梅根成.解讀皖南民居建筑的藝術特征[J].大舞臺,2013,(07).
[5]胡倩,楊大禹.皖南古村落民居建筑裝飾形成因素探析[J].山西建筑,2009,(08).
[6]劉霄峰,程玉申.建筑與環境的對話[J].建筑,2004,(02).
作者簡介:
曹夕蕾,天水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頡蓉,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