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著名作家歐文·斯通先生編撰的《梵高傳》,主要撰寫了梵高的傳奇一生。該書對于梵高的前期、中期以及中后期的藝術創作背景、身邊的人物關系做了詳細的介紹。從該書中可以看出梵高對藝術的執著、熱愛,畫作中充斥著對大自然的尊重和崇拜,最后也說明了藝術應該更多地關心現實問題,服務于人,造福于社會。通過閱讀《梵高傳》,了解熟悉梵高的一生,解剖他的畫作內涵,從而指導環境設計。
關鍵詞:《梵高傳》;藝術;自然崇拜;服務社會
從小,梵高這個名字對于我來說就不陌生,應該說對于所有學生都不陌生,他是歷史教科書里“印象派”的典型代表畫家之一。我們提起梵高,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他的《向日葵》《星空》以及他割掉一只耳朵的自畫像。當時老師向我們推薦了《梵高傳》這本講述梵高傳奇一生的人物傳記,一直到現在,這本書看完已經有段時間了,這本書讓我對設計產生了深刻的思考,我想先介紹一下自己所了解的梵高。
梵高是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早年,他并沒有顯示出很多的藝術天分,而是一直在打雜,直到27歲,才開始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繪畫生涯,僅僅十年,他就創作了將近兩千多幅畫作。早期,他的繪畫作品風格主要以灰暗色調為主,多以深褐色為主調。一直到巴黎遇到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他的畫風才有了轉變,開始慢慢出現了一些鮮艷的色彩,直至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后來,由于日本“浮世繪”的傳入,梵高深受“浮世繪”的影響,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的運用到“浮世繪”風格。梵高現在最有名的畫作都是在生前的最后兩年內完成的,而在那段期間,他患有精神病,在37歲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梵高的生命中,他的弟弟提奧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他無私地給梵高提供所有需求,他的妻子在梵高死后,還積極給他籌備畫展,才得以讓梵高的畫作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梵高去世之后,他的畫作才漸漸被人們所知,他的名字也才開始變得家喻戶曉,而他的作品很大一部分都被收錄在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中,有不少的藝術家曾去考察研究。
《梵高傳》一書詳細介紹了梵高的一生,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一個專注執著于藝術,對生命抱著很大的熱情的梵高,他一生不追求什么,遭受了無數次的拒絕,但是仍然平靜的,執著于藝術,為藝術獻身,但是直到最后一刻,也沒有看到自己有所成就。
梵高的經歷,我問過不少的同學,“假如讓你們是梵高,經歷他的一生,愿意么?”大部分人會毫不猶豫地說不愿意。是啊,他一生貧寒,一直依靠弟弟提奧的經濟資助,一直到死也沒有得到任何回報,現在的人,任誰都不愿意經歷梵高的苦難,遭受饑餓帶來的難受,遭受各種拒絕,遭受賣不出畫作的挫敗,遭受神經的錯亂崩潰,好多好多,即使他死后功成名就,名字家喻戶曉。
仔細欣賞梵高的畫作,可以總結出兩點其作品的深刻內涵:
第一,梵高的畫作大部分都是從大自然中選取元素。
在《向日葵》中,他選取了向日葵作為其創作元素,因為向日葵本身的溫暖色彩,結合其自身所處的社會背景,《向日葵》這幅畫作很好地借鑒了自然元素,帶有很強烈的個性色彩,整個畫面充斥的黃色向日葵,讓人精神振奮。
在現今的環境設計中,尤其在室外景觀設計中,公共家具的造型設計、花壇的造型設計、道路的鋪裝設計以及整個園林的規劃設計都可以從自然界中提取元素,比如在道路的鋪裝中,有的提取了樹的年輪作為元素,將其很好地運用到設計中(圖1);有的提取了花的造型(圖2),使得整個道路鋪裝有了生機,一改往日呆板生硬的石板路。在環境設計中,我們同樣也可以從大自然中提取出元素,自然界存在的形態是最美的,比如線形、非線形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狀態,可以從不同的自然物中找出不同的自然形態。
第二,服務于社會、造福于社會
梵高的畫作有一部分是反映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他通過畫筆很好地將這種人情世故、人間正道表露在世人的面前。同時,他也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社會的貧苦人民,即使他自己并不富裕。《吃馬鈴薯的人》這幅作品很好地詮釋了貧窮的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吃馬鈴薯的情形。整個作品就是想原汁原味地反映刻畫出農民的生活動態。當然,他做到了這一點。
引入到環境設計中,設計的最原始目標就是為人服務,以人為本。對于不同的客戶、不同的使用人群、不同的消費人群,設計時應該有不同的設計手法,比如使用人群中有小孩時,在設計桌椅時,需要將桌子的四個棱角變平滑,以免小孩的頭碰到棱角發生事故;當然,假如使用人群中有老年人或者殘疾人,就必須加入無障礙設施,增加無障礙通道,確保老年人和殘疾人能夠很好地在這個環境中生活。設計就是為人服務的,不能脫離了最主要的使用人群。
尹定邦所定義的設計就是心懷一定的目的,并以實現目標而建立的方案。這里的目的,正是人在所處的生存環境中所需要的,人需要知道時間,所以設計師設計了時鐘,等等。設計即為人而服務。而在設計中,需要揣摩人的心理。一個好的設計,并不是外觀形態有多么具象或者抽象,而是拿到一個設計作品,不需要任何參考說明,就可以自如地使用它,這才稱得上好設計,人如何才能第一次使用就很自如,不糾結,最主要還是設計師需要懂得人最最需要什么,人的心理常態是什么,人的習慣是什么,等等。抓住這些,相信每個設計都能打動人。
參考文獻:
[1][美]歐文·斯通著.常濤譯.梵高傳[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2]尹定邦著.設計學概論[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
[3][美]唐納德·A·諾曼著.梅瓊譯.設計心理學1[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郭佳,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環境設計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