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美嫻
摘 要:日常生活中設計無處不在,每當我們談到設計,就會說到設計美學,不同的設計又有不同的美學要素。以城市景觀為例,圍繞現代心理學研究以及傳統的意境研究,結合古典畫論、文論以及造園論等理論,并應用現代設計學、心理學、美學成果等研究方法解析相關設計,從城市景觀設計的形式美、意境美、意蘊美分別探討城市景觀中設計美的要素。
關鍵詞:設計美;景觀要素;城市景觀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迅猛發展,城市景觀設計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高低錯落的建筑、錯落有致的公園、廣場以及街道隨處可見。城市景觀既是給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空間,又是兼具交通、游憩、文化教育等多種功能的載體。
學界通常把景觀定義為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它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觀是多種功能的載體,可以被理解和表現為風景、棲居地、生態系統和符號。廣義審美的空間和環境稱為風景;人類生活的空間與環境稱為棲居地;一個具有內外聯系的有機和無機系統的總和稱為生態系統;符號則是一種記載人類過去、表達現在和寄托精神的空間語言①。
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設計美有三種不同的層面,包括形式層面、意境層面和意蘊層面。形式美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接反映;意境美則是個人調動積累、經驗等結合感官共同作用的體驗;意蘊美是一種群體所反映出的價值觀:如文化價值、精神價值和歷史價值。本文正是基于此,從三個層次的美來探討城市景觀中設計美學的要素。
一、城市景觀表層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最基本的美感形態,即形式所帶給人感官上的愉悅。如規則式的莫臥兒花園帶給我們嚴整之美,辛辛那提濱河公園帶給我們律動之美。景觀作為一種客觀存在進入審美主體的主觀世界的初級層次。城市景觀中的色彩、肌理、形態,首先帶給人以豐富的感官享受,所以城市景觀設計有時也會特意針對耳目之愉悅。
(一)統一與變化
景觀設計中常常要求某些元素要尋求變化,卻忽略整體性。例如在制作景觀平面圖時,我們就需要把整個基地或設計區域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從功能分區到交通流線,通過某一元素把整體有序地組織在一起,而不是將零散空間隨意拼接。
同理也適用于植物設計中,植物既可分散又可獨立,但是此布局仍缺乏統一感并且難以維護。所以植物有孤植、叢植等的講究,可以是灌木搭配喬木,在統一中尋求變化。
(二)均衡與組合
城市景觀中每一個元素和分區都要與其他元素和分區保持平衡。如西方的城市通常會有明確的景觀軸線,通過軸線達到整個城市景觀的對稱平衡或是不對稱平衡。無論是構圖的對稱或者不對稱,都可以運用適當的設計手法建立秩序。當景觀秩序與人的偏好相吻合時,景觀就會有一種秩序美。
(三)韻律與節奏
建筑是凝固的樂章,城市景觀亦有韻律與節奏。其韻律和節奏是由構圖中的某些要素有規律的連續重復而產生的,如現代城市景觀中的帶狀景觀、道邊等距栽植的樹木都具有韻律節奏感。在設計中可以通過重復、交替、倒置和漸變這四種方式實現城市景觀的韻律美。
(四)尺度與比例
比例是在設計之初的構圖中使部分與整體或是其他部分之間產生聯系的一種設計手段,它貫穿景觀設計的始末。在一切造型藝術中,和諧的比例都能夠吸引人們的美感,如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說:“任何美的東西,不僅需要有一定的方式安排,同時還必須有一定的度量,由尺度和秩序所組成的才是真正的美。”人是萬物的尺度,西方很早就用數學來把人們的審美量化出來,如黃金分割比、整數比、勒·柯布西耶模數體系等。
二、城市景觀中層的意境美
現代景觀大師哈普林擅長通過提煉與變換自然景觀,創造出形神兼備的“城市山林”,給人們“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萬山中”的夢幻般體驗。相比于欣賞景觀的形式層面,意境美帶給人的是心靈上的愉悅,不過景觀的意境是由個體景觀意象組成的。意象則是指表象生成的幻象,如局部景觀中小溪生成的長河意象。
(一)單獨景觀意象
山、水、植物、建筑是園林景觀的構成要素,人們對單一的山、石、花木意象欣賞,它有獨立的審美價值,但是與整體走向不盡相同。例如由斷橋生成的斷橋殘雪的意境、雷峰塔形成的雷鋒夕照的意境。現代城市景觀也越來越追尋意境美,所以構成現代城市景觀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組成景觀意境美的基本要素。
(二)動靜結合的意象
在中國園林中,除了花、鳥、蟲、魚等可動因素外,靜態因素,如峰石的若行若止、檐角的若飛若起,老樹的盤根錯節,也能顯出動態的意境。意境一詞多出現于中國古典園林中,但現代城市景觀中筆直的道路,形成一種動感,向前奔騰,動態的雕塑更是栩栩如生,由此可見現代城市景觀設計同樣蘊含著動靜結合的意象。
(三)有限的意象
有限意象與實際空間并沒有直接關系。現代的許多庭院景觀,大都仿日本的枯山水庭院,小中見大。由于空間局限,營造出美的意境只有充分利用地勢、地貌營建庭院,常以白沙、峰石等要素營造出一種無泉池水景,將寫意造園手法發展到極致,表現出清雅、恬淡的意境美。現代城市景觀在宏觀城鄉規劃中所起的作用,亦有限的意象營造和點綴城市的整體意境。
三、城市景觀深層的意蘊美
一個優秀的城市景觀設計除了意境美之外,還會讓欣賞者在景觀中產生共鳴和對所要表達主題的思考,城市景觀真正的藝術價值正是讓人感受到更深層次的意蘊。城市景觀的形式美和意境美是景觀較淺的兩個層次的結構及美學形態,并非景觀審美之根本,它們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建構城市環境藝術的深層意蘊美。
好的城市景觀不僅可以被欣賞,隱藏在它表層背后的精神內涵同樣是可以被感知的,這就是優秀的景觀設計作品能為城市增光添彩的原因。在設計過程中的景觀設計師,兼顧形式美和意境美的同時,更需要豐富景觀的內在精神,喚醒人們對意蘊美的審美感受。
例如,當人們走進美國越戰紀念碑景觀中,心情會莫名的沉重、傷感,從而產生對生命的思考;安藤忠雄的水之教堂,當人們看到平靜的水面,體會到的是神圣、純凈與安寧;走進哈格里夫斯的拜斯比公園中,神秘的木樁陣、靜謐的環境不僅給人以朦朧和神秘感,更使人產生對時空流轉的感懷,仿佛是古代神廟的變體。這些景觀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城市景觀的形式美、意境美之外,還深入挖掘了景觀的內涵、意蘊,具有一定的哲學意味和宗教情懷,激發欣賞者的思緒。
(一)抽象思維
意蘊是抽象的,是作品表面之外的、語言難以表述的“言外之意”,欲辯難言的“象外之旨”,印度古典文學稱之為“味”?。所謂的抽象景觀思維,既是對設計師的要求,也是欣賞者所要具備的,一個景觀設計作品,要使人真正體會到它的意蘊美,首先要求設計師有抽象的設計思維,要將作品所表達的感情符號化,將符號變成景觀要素,將景觀要素組合成具有場所精神的景觀體系,使景觀落地生根,能激起欣賞者的共鳴。當然,欣賞景觀作品,也要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抽象藝術思維的積淀,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意蘊美。
(二)謙卑精神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歷史上有許多哲學家、思想家都在探尋生命的意義,形成了人類心靈深處的生命意識。世間萬物的本質都是大自然的饋贈,景觀藝術是表現生命意識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城市紀念性景觀中,不論是朝鮮戰爭紀念園還是美國越戰紀念碑,設計者都充分表現出對生命的尊重,所以這些紀念景觀才更具意蘊之美。東西方景觀有所差別,大多是由人們所接受的教育與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但是吾身須臾,滄海一粟,談及生命,所有人都會屏氣凝神,心生敬畏。
(三)歷史意識
歷史意識不僅僅是對歷史事件的簡單描述,而是基于深刻理解歷史內涵的基礎上,將歷史事件通過必要的手段以歷史文化形式展現出來,讓人產生歷史認同感。現代景觀已經繼承了傳統古典景觀所積淀的技術和經驗,當代景觀設計師充分調動其歷史積累,及對現代景觀和歷史景觀的深刻理解,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設計。例如,德國杜伊斯堡風景公園,它曾是百年歷史的鋼廠,工業發展的大潮中,由于無法抗拒的產業衰落而最終關閉,老工業廠房和構筑物很快淹沒于野草之中。后政府決定將鋼廠改造成為公園,設計者用生態設計的手法,處理破碎地段,直面歷史,對舊有的景觀構件進行保留、改造和再利用,讓人們去重新感受歷史,使新舊景觀相得益彰,從而引發欣賞者心靈與景觀的共鳴和交流,生發了無盡的幽思。
四、總結
在景觀設計學領域,有兩種常見的趨向:一種是聚焦于景觀表層的形式美,應用現代心理學研究,如格式塔心理學研究比較多②。但如果把形式美研究當成了景觀美學研究的唯一內容,則思維狹隘,不能洞察景觀之大美。
另一種是圍繞傳統的意境研究,較多的是對中國古典園林景觀的探討,以中國古代的造園論以及畫論等較多,但對于現代心理學、設計美學等方面的應用研究較少,僅僅停留在古典景觀分析階段,難以實踐,缺少創新性成果。這對于我國景觀設計繼承傳統文脈、保持學科的歷史積淀和良性發展、創造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觀都是極為不利的。綜合分析基于古典園林和現代心理學研究的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美學的要素以及相關關系,將兩者結合,應用于景觀設計實踐之中,這些好比文學中的動、名詞等各類詞匯,作為景觀設計師應該掌握豐富的詞匯,才能寫出好文章。
注釋:
①陳伯超.景觀設計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2.
②劉小光.景觀美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143.
參考文獻:
[1][美]麥克哈格著.設計結合自然.芮經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09
[2][英]凱瑟琳·迪依,周建云,唐孝祥,侯雅鵑譯.景觀建筑形式與紋理[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2
[3]李超德. 設計美學[M]. 合肥: 安徽美術出版社,2004.
[4]陳伯超.景觀設計學[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06
[5]劉曉光.景觀美學[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09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