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
摘 要:中國企業“走出去”正面臨著國際風險、國內體制束縛和企業自身競爭力局限的障礙。我國政府必須加強宏觀引導并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資法律體系,提供金融和財政支持,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營造良好的內外環境。中國企業自身必須提升以風險管理能力、品牌競爭力、環境適應力等為內容的綜合競爭力,突破障礙“走出去”。
關鍵詞:“走出去” 政府配套措施 企業綜合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2(b)-0076-02
1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涵義與障礙
中國企業“走出去”是指國家鼓勵和扶持具有國際競爭能力和優勢的國內企業有計劃地到海外投資, 實現產品和生產要素、資本和技術、普通勞動和人才以及經營管理全面主動地進入國際市場, 充分發揮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作用。中國企業“走出去”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國際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國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浪潮的需要。目前,中國經濟進入增速階段性回落的“新常態”時期,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內需不振,市場萎靡,產能嚴重過剩。中國經濟面臨的困境客觀上要求中國企業“走出去”。
中國企業“走出去”具有科學性,但其過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關系我國深化改革開放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長遠戰略。中國企業“走出去”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更具時代意義,但絕對不是西方國家叫囂的“中國威脅”。中國企業開展海外投資和從事國家化經營本著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理念,對全球經濟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我國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有力地推動了開放型經濟的發展。中國企業“走出去”正經歷著規模擴大、領域拓寬、層次深化、結構優化的過程。但是,國家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未落實,對外投資法律體系不健全,信息咨詢服務欠缺,不能完全適應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需要。中國企業自身對境外投資缺乏嚴格的風險管理;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國際競爭力弱;企業制度不盡規范,人才缺乏,經營管理能力較弱。海外投資當地的投資壁壘、文化意識沖突、政治風險和環保風險等因素正阻礙著中國企業“走出去”健康發展,國有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動輒遭遇貿易保護主義、勞資糾紛和媒體惡意負面輿論等困境。政府和企業必須積極尋求突破障礙的策略方法。
2 政府加強宏觀引導并健全配套政策措施
政府的積極作為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目前我國政府關于企業“走出去”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尚不完善,不能適應新時期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需要。政府在宏觀層面應當積極引導并健全落實配套政策措施,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營造一個健康的內外環境。
第一,完善境外投資法律體系。盡快制定“海外投資法”,改變我國企業海外投資和從事國際化經營無法可依的局面。加強多邊談判,消除各種投資壁壘,通過簽訂境外投資保護協定和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等,為企業創造適宜的國際投資環境和國際競爭環境。
第二,改革管理體制。創新境外投資管理體制,轉變觀念改革審批制度,明確政府各部門的職責,避免出現交叉審批和重復管理的現象;減少審批環節和程序,提高審批和管理效能。應當成立海外投資綜合管理機構,統一管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
第三,優化投資主體結構。對國有企業的產權結構進行改組,克服國有企業約束不力、風險責任不明的情況;取消對民營企業在“走出去”的限制,提供政策支持,鼓勵有條件和競爭優勢的民營企業“走出去”。
第四,建立并完善金融和財政政策支持。建立支持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金融服務機構,國家應制定相應的稅收鼓勵扶持政策和規范管理措施,如出口退稅和境外投資所得稅減免抵扣等,以扶持、引導企業進行境外工程承包、勞務出口和境外投資。
第五,提供完善的信息咨詢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與外國企業競爭過程中的一大劣勢就是信息不對稱。政府可以主導建立的海外投資環境信息庫,為企業提供及時有效的政治經濟等投資環境信息。另外,可成立或者扶持營利性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介機構,全面提供各國及地區的政治、經濟等投資環境信息。
3 企業提升自身綜合競爭力
中國企業突破障礙成功“走出去”,需要政府和企業自身的共同努力。在微觀上,我國企業綜合競爭力薄弱,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提高。
第一,提升風險管理能力。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機遇,也會面臨各種風險。(1)稅收歧視、政策歧視、立法歧視以及政局不穩、戰爭和地區沖突帶來的政治風險。雖然西方發達國家對于外資相對較為開放,但在政治層面上對中國企業還存在歧視;特別當中國企業在投資中東、非洲、南美等政局不穩定的國家時面臨著巨大風險。(2)綠色環保低碳成為各國經濟的主要發展方向,中國企業要“走出去”面臨環保風險,為此必須確保自己企業各個生產環節的環保性。(3)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存在法律風險。企業需要充分了解當地的法律規定和經濟政策,減少涉外法律糾紛。還應該注意防范當地財稅政策風險,提高企業走出去的成功率和回報率。(4)國外政局動蕩和戰爭給企業的人員和財產造成安全風險。企業須提高風險意識,完善風險管理體系,正確應對各種潛在風險。
第二,技術創新,增強品牌競爭力。企業“走出去”需要高瞻遠矚,制定適應自身的創新戰略,制定適應自身的產品組合策略與產品系統的配套策略。中國企業“走出去”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和技術、產品、市場創新力度,逐漸培養強大的自主開發能力,要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斷創新生產達到國際質量標準的核心產品。
第三,因地制宜,提升環境適應力。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時選擇發展模式應根據自身情況和目標市場實際情況,積極推進本土化戰略。企業可以通過合資或合作經營,吸收當地員工,提高當地職員持股比例,優先采購當地原料和初級產品,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等方式,博得投資當地的認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第四,提高經營管理能力,培養吸收國際化人才。目前我國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還落后于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中國企業需要制度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內部管理體制,積累企業的組織管理優勢,提高經營管理能力。企業經營者應具有全球意識,善于站在全球市場的角度考慮和處理問題。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存在人才稀缺。企業可建立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掘培養企業內部的國際化人才;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吸引國際化人才的加盟,從而奠定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根基,源源不斷地提供企業國際化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 鄭朝暉,裴雪慧,胡宏,等.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現狀與對策[J].科技資訊,2008(18):144-145.
[2] 陳堅副.基于企業競爭力分析視角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思考[J].國際貿易,2010(3):29-35.
[3] 陳堅.完善中國企業“走出去”政策措施體系之思考[J].國際貿易,2013(10):25-31.
[4] 楊震宇.風險管理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幾點思考[J].東方企業文化,2015(12):1-5.
[5] 王建業,李水鳳.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思路和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1(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