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佳
(成都理工大學 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淺析我國相親類節目現狀
劉永佳
(成都理工大學 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進入2010年之后,大批相親類節目忽然涌現,一時間,中國電視好像到了“戀愛的季節”。在廣電總局的規范下,以《非誠勿擾》為主的相親類節目進行了一系列的整改,正逐步走向正軌。
電視交友熱;相親類節目;《非誠勿擾》
最早的新中國交友征婚啟事刊載于《市場報》,由《人民日報》主辦。在大家的印象中,北京衛視《今晚我們相識》算是比較早的電視相親節目的象征,主持人楊光當時被看作“北京第一媒人”。如今,北京衛視生活頻道也創辦了《選擇》欄目,主持人王芳成為楊光的接班人。
湖南衛視成為南方電視相親欄目的聚集地,《玫瑰有約》曾紅極一時,掀起婚戀交友類節目的熱潮。現在《我們約會吧》更像是《玫瑰有約》的轉型,如果說《玫瑰有約》還帶有電視服務性節目的性質,《我們約會吧》更像是電視真人秀節目或者電視情感類節目。上海衛視也曾創辦過一個很像當時鳳凰衛視《非常男女》的欄目,叫《相約星期六》。
(一)欄目構成。《非誠勿擾》欄目組將節目定位于大型生活服務類節目。節目有24個女嘉賓和5個男嘉賓,男嘉賓依次通過“愛之初體驗”“愛之再判斷”和“愛之終決選”三個環節展示自己。女嘉賓滅燈表示不喜歡,亮燈表示愿意跟男嘉賓走,全場滅燈的話,男嘉賓失敗離場;如果場上僅一位女嘉賓亮燈,雙方愿意則配對成功;如果最后多位女嘉賓亮燈的話,權利逆轉,男嘉賓上前滅燈,留下兩個女生,在心動女生和留下的兩個女生間,選擇心動女生可能被拒絕,選擇另外兩個女嘉賓可直接牽走。環環相扣,通過主持人和嘉賓、現場觀眾的互動調動起觀眾的情緒。
(二)成功因素。1.反映社會文化熱點問題。優秀的電視節目必須扎根于社會現實,并通過節目運作將之鮮活、真實地表現出來,從而引發觀眾的關注和熱議。相親類節目來源于“剩女”這一社會現象,有市場才會有需求,才能有收視率。其次,節目成為80后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的縮影。《非誠勿擾》舞臺上不缺乏極富個性的男女嘉賓,這些人是社會文化的直接縮影。2.差異化和創新化。想在同類節目中脫穎而出,除了把握先機之外,還要與眾不同,《非誠勿擾》并不是最早播出的相親類節目,能夠得到巨大的關注還是得益于其獨特之處。首先是主持模式,孟非與樂嘉的特殊組合是節目的一大亮點,《非誠勿擾》的成功,他們功不可沒。其次是嘉賓選擇,只有富有故事性、話題性和爭議性的嘉賓才能夠引發熱議,女嘉賓涵蓋各個年齡層、各個職業,還身負不同的故事;男嘉賓少而精,總能在短短幾分鐘內與女嘉賓擦出種種火花。[1]最后則是節目的編排和包裝,從節目名稱到舞臺布置無不精益求精,還運用了“滅燈”這一創新形式。值得一提的是背景音樂,男嘉賓上場時是英文歌《Can you feel it》,瞬間炒熱現場氣氛;女嘉賓上場時是《Girl friend》和《I love you》。
(一)反映“剩女”問題等社會現狀。目前,“剩女”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如果一名女性在碩士畢業三年后仍未婚的話,就已經踏入了“剩女”行列。[2]“剩女”問題越來越嚴重,導致家庭甚至全社會的焦慮,打著“紅娘”這一招牌的電視相親類欄目自然就吸引了廣大的受眾。
(二)觀眾的需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人們的需求綜合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人們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逐漸得到滿足,于是相親類節目為了迎合人們愛的需求和各種精神需求應運而生。[3]廣大適齡男女青年通過報名參加相親類節目尋找人生伴侶,展現出當代青年的生活面貌,觀眾也通過觀看節目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獲得新鮮感。
(三)電視文化的自身需求。當今電視文化受到娛樂化和收視率的制約。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電視媒介娛樂大眾的功能越來越突出,電視欄目從策劃到制作無不是在迎合受眾娛樂需求的前提下運作。有人說,看《非誠勿擾》既像是看連續劇,又像是在看戲劇,整個節目充滿了戲劇化。[4]欄目環節設置合情合理又富有趣味、高潮不斷,充斥著懸念與沖突,緊緊抓住觀眾的心。
利潤是電視媒介生存的前提,電視欄目追求高收視率本無可厚非,但除了娛樂大眾的功能,媒介還兼具傳播信息、傳承社會遺產、聯系社會各部門和教育等功能,應當以正確引導大眾的價值觀和輿論為己任,堅持一定的底線。
[1]邱倩雯,蔡之國.江蘇衛視《非誠勿擾》成功因素探析[J].電影評介,2010(10).
[2]龍曉添.從社會性別視角看"剩女"現象[J].中國青年研究,2009(10).
[3]張乃海.電視婚戀交友節目熱播原因探究[J].新聞窗,2008(01).
[4]彭愛萍,余彎.從《非誠勿擾》的成功整改看電視節目的出路[J].新聞窗,2011(09).
J901
A
1007-0125(2016)08-0120-01
劉永佳(1992-),女,河南平頂山人,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傳播學專業,研究方向:媒介經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