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卓
(同濟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上海 200000)
如何以“知”為本推動影視創新
李奕卓
(同濟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上海 200000)
本文首先對以“知”為本推動影視創新的發展歷程進行探討,并對幾大發展時期進行重點介紹,在此基礎上提出影視創新的具體措施以及以“知”為本創作形式在其中的應用,從而提升創作效果,促使影視發展更好地創新突破。
影視發展;以“知”為本;影視創新
在當代,電影進入了全新的創新發展時期,無論在藝術角度還是影片題材上,都有很明顯的進步創新,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由張藝謀導演執導的電影《紅高粱》成為當時具有代表性的創新賀歲影片。在整體的發展時期,張藝謀屬于第五代導演,在藝術表現形式方面的創新帶有突破性,并通過電影創新逐漸確立了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20世紀末,中國電影迎來了全新的賀歲片發展階段,電影的題材與內容也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在此環境下發展的影視更具有創新意義,所要傳達的影視理念不僅僅通過題材表現出來,更重要的是能夠展現在電影的文化背景上。正由傳統體系全面向“知”體過渡發展,藝術創造的局限性也逐漸被打破。
以“知”為本背景下,影視發展重點通過藝術創新來進行,針對傳統體系中存在的局限性進行重點討論,電影行業僅僅貼合社會背景來發展,并充分借鑒國外的一些電影制作技術,使特效場景更真實。在電影中會設置一個主題,表演內容以及現場所營造的氛圍都會嚴格地按照這一主題來進行。在原有的電影創造理念中,藝術性表達成為影響電影制作的因素,在藝術性與主題方面也常常會出現沖突,但經過以“知”為本發展背景的確定,藝術性也成為了影視制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作用也十分明顯,同時也減少了電影的制作時期,能夠在短時間內確定有效的藝術表現形式,結合社會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來反映影視創造主題。
在發展背景下對影視創作的理念也形成了很大的突破,例如“農民電影”并不一定是由農民拍出的電影,而是在內容題材上的一種確立。這種以“知”為本的發展歷史下,不但會對影視主題帶來影響,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影視發展理念創新,在藝術表現形式與題材方面形成一個整體,使接下來的創作順理成章,不會再出現其他的不合理因素。
(一)要突出形式感。首先是突出形式感,這一形式在賀歲電影上比較明顯,會在不同的層次體現出電影的主題與內在形式,并根據常見的藝術方法來表現一些深度比較大的電影主題,這樣的電影能夠滿足不同藝術層次觀眾的觀賞需求,并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充分體現出鮮明的層次。觀眾初次觀賞影視時了解的只是部分主題,隨著觀賞效果增強,影片觀賞次數增多,觀眾會逐漸感受到其中的形式美,并且電影經過多次觀賞也不會厭倦,這是一部好電影必須要具備的素質。只有在形式感得到滿足后,所進行的影視創作才不會顯得凌亂,也能達到理想的創作框架需求。
傳統的影視體系中常常會出現觀眾觀賞幾次后便審美疲勞的現象,或者過于大的影視制作背景使一部分觀眾不能在其中體會到共鳴,以“知”為本的創新發展形式下,會從小的背景考慮,首先以體現出影視的創作背景為前提,再逐漸融入先進的創作方法,對影片的制作工藝進行改進,觀眾在觀賞影片時,能夠得到視覺上的沖擊,對影片的創造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同一部影片就能夠滿足不同觀眾的藝術需求。
(二)要具有角色突出特質。電影在我國是由戲曲逐漸演變而來的,中間經歷了幾次比較大的藝術創新沖擊,最終才形成理想化的運營標準。在此環境下,影視發展延續了戲曲中的部分特質,在以“知”為本發展形式確立后,角色突出已經成為了影片創作中不可缺少的內容,與題材的表現也形成了整體。影片宣傳時也會借助這種明星效應,觀眾出于對某一演員、導演信任,會更多地選擇觀看該影片。由此可見角色突出對電影發展的重要意義。
中國戲曲有一個觀賞原則叫做“看戲看角兒,看角兒的活兒”,這是中國戲曲的美學體系所決定的。但是,影視特別是電影恰恰相反,用熟悉的演員甚至用既有音樂,都會消解觀眾的綜合感受。中國“大片”影人除張藝謀外,大多采用明星制。觀影無限趨近于“看演員”,電影的魅力也就暗淡無光了。
以“知”為本推動影視創新需要“中試”,也需要培育“市場”(觀眾),正如物質產品的生產中朝陽產業未必有朝陽市場的道理一樣。但唯其如此,我們才能在影視生產中實現文明的增值。
[1]梁柏櫸.影視實驗教學與創新創業型影視人才培養[J].新聞界,2011(06).
[2]陳卓威,張亞偉.多科性大學影視類專業實踐教學創新研究——以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為例[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1(05).
[3]孟令杰.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J904
A
1007-0125(2016)08-0131-01
李奕卓(1991-),男,漢族,山東臨沂人,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創作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