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潼
(山西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本土化視域下的永濟道情
王躍潼
(山西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由民間說唱發展為戲曲聲腔劇種的道情戲,歷史沿革由來已久,音樂極具地方色彩,貼近生活,伴隨著唱詞內容的多樣化,越發凸顯了曲調的容受性。本文以局外人的身份、本土化的視角,通過對永濟道情歷史脈絡的淺析,旨在端詳永濟道情的區域發展及影響。
道情戲音樂;功能性;本土化
山西永濟道情戲,是依偎于晉東南沿中條山一代的地方戲曲劇種。“分東西二路,永濟縣東曾家營一帶為東路,這路文武兼備,行當齊全;永濟西韓陽一帶為西路,這路不帶鼓板,以三才板擊拍”。本文僅對西路道情作簡要概述,加之筆者作為觀察者和本地人的雙重身份,對該戲曲音樂發生現場,有簡而概之的描述和解釋,從而更進一步地了解和把握地方小劇種的發展。
“上打下句雙音連,輕重緩急領絲弦,左拉右扯步相連,上打下叼隨時變,左右鳳凰單扇翅,上打猴摘桃,急打三點頭。”短短七句對三才板的描述,卻涵蓋了永濟道情的基本功。永濟道情的萌芽始于唐代,淵源于道曲。清乾隆、嘉慶年間,在當地民歌小調基礎上發展而成。到宋元時期,“由曲子發展成詞樂,以及多種說唱音樂的演變發展,直接為南北戲曲音樂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道情作為曲藝的一個類別,受說唱藝術諸宮調的影響,把原來的“道情”和“情聲”變成了能夠訴說故事情節的說唱藝術,后融入舞臺表演,使永濟道情日趨豐滿。事實上,永濟道情的高峰期,在清代中期,據說“不少農村都有道情戲班,常演出表演,說唱技巧的提升和思想內容的發展”,為其延續也帶來了契機。此時,這些道情戲班的演唱劇目,不僅局限于歷史題詞,而且隨著時代的革新,不斷自編自演時人時事的新劇目。更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3月,由王永懷、張子儀、王廷文、尚戰云四人組成的永濟韓陽道情班,自編自演節目《上民校》參加了山西省第一次民間藝術觀摩演出。解放后的1952年和1953年先后又代表山西晉南地區赴京演出,參加第一屆全國民間藝術演唱匯報會,取得優異成績,并讓古老的永濟道情名揚四海。
永濟道情的演出形式也別具一格,組織形式以班社為主,表演時多人演唱,說唱相間,以唱為主,伴奏的人可依劇目的類型,在曲調適當的位置進行附和,通常為齊聲“嗨”的聽覺效果。傳統道情的伴奏樂器,只有漁鼓和簡板,后經藝人們長期實踐,逐漸增加了現代樂器揚琴、二胡、四胡、笛子及鼓板。具有代表性的道情班社——永濟黃河道情說唱團,以通俗易懂的唱詞內容,別致典雅的旋律姿態,屹立于中條山下。永濟道情遺產唯一的傳承人及團長——張兩省,在老藝人張子儀的門下,勤學苦練,經歷常年的巡演和師傅的耐心教授,技藝不斷精湛,團里的藝人們多在黃河兩岸演出,如今,他同說唱團的其余十人,依舊堅持傳統的伴奏樂器,如三才板、三弦、四胡、二胡、低胡、漁鼓、木魚及簡板等。劇本方面,不僅挖掘、搜集、整理出一百多出傳統劇目和段子,又隨著時代的變遷吸收新的藝術元素,創作新的、符合節慶日等場合的劇本,如本人于2015年正月十五在山西省永濟市水域口古村觀看的《贊古村表小吃》,劇團共八人進行演出,五男三女,五人坐成半弧型,其余一人站其間手拿碰鈴進行說唱,兩人站樂隊其后進行伴奏,伴奏樂器為,漁鼓和簡板、二胡、低胡、四胡、三弦、碰鈴、三才板,表演中,并不僅僅只有唱者可唱,伴奏者也可依據樂曲的需要與說唱者進行附和,沒有過多的唱詞,多為“吼”“嗨”等,類似于勞動號子、民歌小調等歌曲中的襯詞。作為局外人對演出的觀察,可以發現,演唱者在唱時,樂隊伴奏靜止,與伴奏采取交錯的形式,伴奏在唱詞的最后兩個字節與唱者同時進入并開始齊奏,再次開唱時又靜止,這也是永濟道情突出的一個特點。“唱時不伴奏,尾聲拖音長,由時為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情感,還常用伴唱”。然而樂隊中的打擊樂器并不隨著弦樂器的靜止而消音,而是隨著說唱者,有重拍地敲擊節奏,依樂隊整體的加入,再由弱到強。曲調隨著說唱者的唱詞不斷變化重復,循序漸進,給欣賞者帶來平易近人的感覺,塑造出耳熟能詳的聽覺效果。
現今,永濟道情從起初參加的各類紅白喜事,到如今活躍農村、城市、地區文化,通俗性、民俗化日益凸顯,更是帶著一種寓教于樂的教化功能,弘揚德孝、弘揚真善美,宣傳尊老愛幼、棄惡揚善等,確是一種精神之所在。近年來,隨著永濟市旅游產業的日趨壯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融入旅游事業的趨勢越發熱烈,有時甚至不在節假日就能夠欣賞到。道情易被群眾接受,其地方屬性就越顯現,無論是曲調、唱詞內容,還是方言的運用,都直接造就了它本土化的影響,然而在這其中,日益凝聚的依然是永濟人民的情感、信仰和價值觀。
[1]武俊達.戲曲音樂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
[2]《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3]姚芳.永濟道情歷史沿革與現狀調查[J].運城學院學報,2007,25(1):26-28.
J825
A
1007-0125(2016)08-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