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樂
(吉林藝術學院 戲劇影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音樂作品分析在鋼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馬 樂
(吉林藝術學院 戲劇影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鋼琴演奏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活動。在演奏過程中,音樂作品的表現和處理建立在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上。對音樂作品進行全面的分析能夠使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和對作品內涵的認識得到有效結合,從而更好地表現作品的情感。通過音樂作品分析來詮釋作品,能使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與作曲家的創作初衷達成一致。
音樂;作品分析;鋼琴演奏
現實中,許多學生在演奏鋼琴時,格外注意技巧的訓練,比如練習一些專門訓練手指靈活性的鋼琴作品,這些教材確實能夠提高手指的靈活度,但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一些錯誤的認識,他們認為鋼琴技巧提升了,作品的處理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但實際上這種想法是有偏見的。20世紀的一些鋼琴演奏大師除了具備高超的演奏技術外,他們更在意作品的情感處理以及演奏中對于音樂作品表現力的駕馭。因此,演奏者在演奏鋼琴之前,深入、透徹地全面分析理解音樂作品是獲得音樂表現力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結合高超演奏技巧來表現作品的意蘊和內涵,這樣才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作品的內涵。
在演奏一首作品之前,對于作曲家的生平背景、政治環境等方面進行分析。結合作品創作的時期、作曲家所處的年代、社會現狀等層面了解作品的音樂風格特征。比如在彈奏肖邦的作品時,要了解肖邦的生平和創作作品的背景。肖邦在創作的過程中,把個人的情感要素全部融入在了作品之中,充滿了作曲家真實的心理特征。再比如在彈奏中國作品時,要以中國文化審美形式為基礎,因為中國鋼琴作品的內容和形式與西方鋼琴作品在內容、調式調性、曲式結構、和聲屬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要通過多種渠道去搜集作曲家與作品的相關資料,對作曲家及作品既要有全面性認識,又要有獨到見解,這樣才能在演奏中淋漓盡致地表達作曲家的創作思維和作品意蘊。通過文化層面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到作曲家對音樂作品的內容、風格、內涵與情感的表達。
曲式結構在音樂作品中能起到統領全局的作用。一首經典的鋼琴作品在結構上大多具有典型的特征。曲式結構的分析包含很多內容,對音樂作品的旋律、節奏、節拍、調式調性、和聲、織體、力度與速度等諸多本體要素進行分析,既能夠在宏觀上對作品結構有一定的認識,還能從微觀上進行哪怕是一個短小的動機材料的分析。在分析一段以上的樂曲時,要從調式、調性上分析樂曲每個樂句的細致變化之處,要把這些樂曲曲式的變化之處和作曲家的生平與時代背景結合起來分析。所謂技術細節方面的分析,就是通過對作品節奏、速度、力度、旋律、風格、織體和音色的分析,對其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把握。節奏在音樂上是最具有活力的因素,是音樂的骨架,它是用樂句和樂音的強弱長短來對音樂作品進行有序組織的。因此,節奏是我們分析作品的重要因素。我們在分析作品時,一般要了解該樂曲使用了哪幾種節奏模式和典型音型,并且要在數量上把握它們,同時還要結合節拍與動機來進行分析。在西方音樂發展史上,作曲家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有的規模較大,有的規模較小。但凡流傳下來經常被人們彈奏的,都是經典之作。其中,有一種曲式結構被大多數作曲家廣泛運用在鋼琴作品之中,那就是奏鳴曲式。這種曲式結構依據三部性原則,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作曲家常常使用這種曲式結構架構作品,以表現哲理性的、民族性的、矛盾沖突的音樂形象和音樂性格。所以在演奏一首奏鳴曲作品之前,有必要了解其曲式結構類型以及在奏鳴曲式兩個主題之間的關系以及這兩個主題在展開部系列展開所使用的調性和材料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夠很好地演奏作品的內涵,更好地詮釋作品的音樂意義。
不同的作曲家創作的作品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就像人們的著裝服飾一樣。不同的搭配,會具有不同的風格。作曲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初期階段大多以模仿創作為主,隨著時間的流逝,個人的創作風格慢慢形成獨特的思維。主要體現在旋律色彩、節奏以及和聲三個方面。由于不同的作曲家國籍不同、時代不同,所以不同的鋼琴作品會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相對于曲式結構的宏觀和微觀分析,風格分析乃是對作品外部的再現。節奏風格體現在樂譜中就是特定音型與節奏型的組合,這種特定音型與節奏型同個人、時代、民族與地方風格有很大關聯。西方代表性的和聲風格有16世紀的“調式”或“對位法”、18世紀的“大小調和聲”、19世紀的“民族調式風格”和聲與20世紀“非調性”、“現代”和聲。除此主流風格外,個別作曲家還會形成自己個性獨特的和聲風格。
綜上所述,彈奏鋼琴不僅需要學習演奏技巧,還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識,通過對音樂文化、曲式結構和音樂風格的學習,逐漸養成分析音樂作品的良好習慣。久而久之,隨著分析和技巧學習的相輔相成,彈奏的水平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J624.1
A
1007-0125(2016)08-0072-01
馬 樂(1988-),女,單位:吉林藝術學院戲劇影視學院,研究方向:鋼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