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深,楊子雨(南陽市三亞建筑有限公司,河南 南陽 473000)
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識別和評估
郭明深,楊子雨
(南陽市三亞建筑有限公司,河南 南陽 473000)
結合W工程特點,對其進行組織結構分解和工作結構分解,并結合風險評估方法與評估模型,對施工的安全問題進行風險識別和風險控制分析,最后利用軌跡交叉理論確定了各階段工作的危險源。研究旨在探索和研究對于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的有效途徑,為建筑施工行業預防和控制事故的發生提供科學的方法。
工程施工;W工程;風險識別;評估模型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6.075
1.1地理位置
W工程為民用建筑工程項目,位于A市B區C路沿線,基地大致呈L形,南北長度約175米,東西寬約150米。項目地處繁華區段且周邊環境較為復雜,基地紅線外, 東側為已建成并營業中的高層酒店建筑;東北角規劃為一高層酒店建筑,東南角規劃為多層辦公建筑;北側為兩棟建成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H層住宅;北側C路對面為運營中的軌交N號線伊始路站,距離G工程紅線約60米;西北角為一座市級歷史保護建筑; 西側為己建成的超高層寫字樓及多層商場;南側為己建層的高層居民住宅。
1.2具體項目情況
(1)建筑面積:占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6.2萬平方米,其中地上總建筑面積約10.7萬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約5.5平方米;
(2)建筑層數及高度:地下4層,地面設有一座39層的主樓及一座12層的輔樓組成,主樓與輔樓之間7-11層設有一鋼結構空中連廊連接。主樓首層為大堂,第10層及第24層設有2個避難兼設備層,建筑高度約為化9.9米,輔樓建筑高度約為54.9米;
(3)圍護設計:基坑分為南(輔樓)北(主樓)兩個,開挖面積共約1.4萬平方米,開挖深度約為20米,擬采用明挖順作法施工,圍護結構為兩墻合一地下連續墻;沿基坑深度方向設4道鋼筋混凝土支撐,其中第一道混凝土支撐結合施工棧橋設計;支撐下方設角鋼格構柱,立柱樁采用鉆孔灌注樁并考慮與工程樁相結合;地墻兩側設攪拌樁進行槽壁加固,坑內設攪拌樁裙邊加固,坑底設旋噴樁坑底加固;
(4)結構設計:基礎采用大直徑鉆孔灌注樁及筏板基礎;地下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兩墻合一地下連續墻;主樓地上結構為勁性柱框架核心筒結構,鋼筋混凝土樓蓋;輔樓地上結構擬為框架核也筒結構,鋼筋混凝土樓蓋。
根據背景資料,可知W工程的風險主要由工程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危害構成。通過安全系統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對W工程中存在的危險因素和有害因素進行辨識和分析,判斷項目發生事故和職業危害的可能性及其嚴重程度,給防范措施制定和安全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以實現項目的安全。
2.1風險評價方法
定量風險評估包括安全檢查表法、事故樹分析法(FTA)等方法。
安全檢查表法是工程施工的一種最基礎、最簡便、廣泛應用的系統危險性評價方法,人們往往組織一些對工藝過程、機械設備和作業情況非常熟悉且具備良好的安全技術和安全管理經驗的人員,經過對被分析對象的詳盡分析和充分討論,把結論編制成檢查項目和檢查要點表。
事故樹分析法(FTA),指有一個初始事件開始,根據該事件在事故發展過程中是否出現,再交替考慮成功與失敗兩種可能性,然后再把這兩種可能性分別作為新的初始事件進行分析,不斷循環直到得出最終結果為止,分析過程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用不同的邏輯口連接起來,得到的圖形像一棵倒置的樹。
結合以上兩種方法,通過對工程各階段施工的深入分析,W工程具有以下五項重大危險源。
(1)深基坑工程,主要安全隱患是土方巧塌、以及因基坑開挖引起的周邊環境變形,造成周邊建筑物、構筑物、市政道路及管線等發生損壞;
(2)模板工程及支撐體系,主要安全隱患是模板坍塌;
(3)起重吊裝及安裝拆卸工程,主要安全隱患是高處墜落和機械傷害;
(4)腳手架工程,主要隱患是高處墜落;
(5)電路系統工程,主要隱患是觸電,甚至導致火災。
2.2風險評價模型
作業危險性是三個因素的乘積,D=L*E*C,其中D代表作業危險性,L代表發生事故、危險事件的可能性,E代表人暴露在危險環境中的時,C代表發生事故后可能產生的后果。
W工程經過系統安全理論對不同施工階段的5個分部工程和13個分項工程的風險識別結果,利用風險評價方法對各危險源的事故、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人暴露在危險環境中的時間(E)和事故發生后可能產生的后果(C)三個因素進行賦值,通過計算三因素的乘積得到作業危險性(D)分數值,再根據作業危險性(D)風險等級劃分表對各危險源進行風險等級評價,最后根據危險性評價的結果,對系統安全進行調整。
根據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由經驗可知,作業危險性分數值在20以下的工作環境屬低危險性環境,一般情況下可以被大多數所接受;作業危險性分數值在70-160之間時,說明環境存在明顯的危險性,需要采取措施進行整改;作業危險性分數值320以上時,表示該作業環境或條件及其危險,我們應該立即停止作業,直到作業條件得到改善為止。
G工程所處地理位置復雜、為深基坑、超高層建設工程項目,建設周期較長,參建單位眾多,機械設備種類繁多,安全管理難度巨大。項目管理者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利用軌跡交叉理論,通過對物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進行風險識別,為風險評價和控制提供依據。
(1)物的不安全狀態風險識別。G工程施工過程中很多專業工種施工都會用到腳手架,如土建專業、機電專業、幕墻專業等,根據以往項目統計來看,腳手架導致的安全事故較多,在施工過程中需要重點防范。
(2)人的不安全行為風險識別。G工程施工過程中各種專業工種的工人因不同的施工需要都會存在高處作業,根據以往項目統計來看,高處作業人的不安全行為主要有六大危險源,導致風險的原因均為違章作業,可見在保證物安全的前提下,人的規范作業行為對于減少事故的發生非常重要。
[1]況星堯.應用事故軌跡交叉理論預防建筑生產安全事故[J].建筑安全,2011(03):13-15.
[2]方東平,黃鑫宇.中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J].建筑工程管理雜志,2004(03):424-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