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文(赤峰市委黨校,內蒙古 赤峰 024000)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十三五”新發展
潘 文
(赤峰市委黨校,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在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后,社會各層面對改革充滿了期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達到預期目標,對解決當下中國的發展問題,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我國今后一段時期內政治經濟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供給側改革;十三五;發展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6.193
1.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既來自于需求,也來自于供給,在過去的幾十年,經濟管理和宏觀調控總體上更重視對需求側消費、投資、出口的管理,現在,隨著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的凸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決定經濟增長長期趨勢的是 “供給側”的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等這些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
“供給側改革”,是從供給側、從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的改革行為。供給測改革的全稱是“供給側的經濟結構性改革”,關鍵詞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用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方式來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更好地滿足市場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在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有限政府相結合,實現國家經濟的現代治理。通過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矯正以前過多依靠行政配置資源帶來的要素配置扭曲,調整各類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1.2西方國家的供給側改革實踐
(1)“里根經濟學”的核心是政府降低企業和勞動者的所得稅率,同時強調減少政府干預,縮減政府開支,緊縮貨幣供給。力推改革的里根時代,美國回歸繁榮、經濟迎來“大穩健”時代,但同時提高了美國的赤字率,讓美國從世界最大債權國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借債國,這場改革還是為美國的長期經濟增長打下了基礎。
(2)70-80 年代的英國同樣陷入高通脹、低增長的“滯脹”泥淖,撒切爾任首相后,首先采納了貨幣主義的觀點,緊縮貨幣以控制通脹。同時采用供給學派的觀點,加速推進國企私有化、減稅、廢除物價管制等改革措施,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她積極推動國有資本向私有化轉變,任期內2/3的國企完成了私有化改革。隨后英國經濟觸底反彈,惡性通脹得到控制,主要宏觀經濟指標波動率大幅減小。撒切爾的結構化改革被認為“挽救”了英國經濟。
(3)德國: 1982年,科爾政府轉向“多市場、少國家”的偏向供給側的經濟政策,采取了六個方面的行動,奠定了德國長期競爭力之基。德國的供給側改革期間,財政危機解除,經濟走向穩定增長,但在實施改革的80年代期間,失業率一直在8%左右。
2.1適應和引領 “新常態”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經濟新常態特征。從投資需求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需求低迷,國內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轉化后外貿形勢嚴峻,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企業兼并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傳統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技術進步。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
新常態指的是一種趨勢而不是結果,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經濟形態,政府要更新經濟管理的思路和手段。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應對新常態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和問題(速度和結構)的有效手段:
1)正確應對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壓力:2011年后,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的增長, 2015年GDP增速首次“破7”。 2016年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很大。穩增長,依然是我們國家這個時期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任務,我們的很多問題要在經濟增長中解決。另外, “十三五”及中長期將面臨跨越“上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考驗。潛在威脅多,對優化供給環境和機制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新常態下,側重總需求管理的宏觀調控手段的可用空間已顯著收窄,經濟增長下滑已經無法通過大規模需求側刺激政策加以解決。所以,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提質增效,減少發展速度對需求側刺激的依賴是合理和應時的。
2)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決定中國供給體系效率的是巨量的政府投資和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由于各種體制原因,無論是科技進步還是商業創新都顯得十分不足,因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困難。還有,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在獲得資本方面擁有絕對優勢,而相對靈活的中小企業卻融資困難,使得資本的投資回報率不高。央行即使再“放水”,水也大都流向了國有及其關聯企業,民營企業融資成本依然高企。
我國當前的金融、電信、能源、交通、教育、醫療衛生等諸多領域對民營企業開放程度低, 而且存在價格管制,企業稅負過重也是個老話題,這些都降低了經濟運行的效率。
2.2應對國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
世界經濟的不平衡局面讓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和壓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只有提質增效才有實力參與國際競爭。
雖然中國許多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產值比重超全球三分之一,但大而不強的現狀讓人尷尬。在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發達國家都在反思要讓制造業回流,中國向“工業強國轉型”的壓力越來越大。要反思我們的市場經濟形態是不是存在著供給抑制與供給約束、經濟要素的失衡,政府是不是管制過多。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質增效來增加競爭力,是所有產業面對未來的必由之路。
[1]李相國.基于財務視角談供給側改革的五大任務[J].會計之友,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