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東,曾國明(四川理工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
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探索與實踐
王 東,曾國明
(四川理工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
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任務是為地方經濟文化綜合發展培養相應的人才,因此地區經濟發展下的人才需求和科技發達程度,對于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影響甚重,特別是現代教育與市場相結合的理念下,如何根據社會需求調整院校辦學模式,實現學校、學生與社會多贏的目的成為一種新的追求。由此,地方本科院校在辦學思想與目標定位上,必須與經濟環境相協調,通過創新方式和途徑,將辦學的最終特色與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結合起來。此外,還應當實現地方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效對接,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地方本科院校;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探索與實踐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6.196
對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主要任務是在促進地區快速穩定發展的同時,實現人才的有效輸送。一方面,學校教育模式和方式方法的選擇,以實際人才需求為導向,通過調研各類產業格局調整下的產業升級,文化環境變遷,社會事業的各類整改與變化,對學校專業、教學內容、人才評價機制等進行調整,以確保人才的強有力輸出。另一方面,依靠學校的科研條件和綜合能力,為社會建設提供有效的科技力量支援。同時,學校可以在自身經濟能力范圍內加大科研投入,打造更加可靠的科研環境,并且通過積極參與地區政策制定與技術開發等方式,從根本上幫助地區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有效推動。
一是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對人才培養的模式和標準進行限定,確保人才培養與地方發展協調一致,學校在自身制度建設和工作設定時需要充分依據地方情況變化,進行動態調整。二是實現專業、學科和能力的優勢培養,利用地方優勢資源,打造符合地區特色的專業和學科,能夠培養符合地區發展需求的對口型人才,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實踐環節的深層次挖掘,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合,并對學生的感知、學習、創新等能力進行發掘和培養。三是在定位于服務地區之后,著重對學生的專業能力進行優勢培養,即強調與地區環境接軌,挖掘多種就業或實訓渠道,實現培養——就業的無縫銜接,在經濟高度發展的當前,該模式必然促進社會、學校、學生的互利互惠,實現整體發展。
傳統的績效制度主要是在日常工作方面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但要想激勵科研,將校園科研與地方發展結合起來,還需要重點考慮科研激勵機制。近來,諸多院校在該方面作出了多種嘗試,其中有幾條值得探討學習。一是針對科研項目,基于其運作開支等問題,給予更多的經濟支持,加強科研經費的投入力度,并且盡可能地創設各類輔助條件。二是強化科研獎項,重點對科技成果優異者予以更大幅度的表彰激勵。三是在各項工作評價、職稱評審、績效考核等方面,開設科研指標。
科研平臺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條件,是科技人員施展才華的舞臺。地方高校要努力建設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學科、省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科技基礎條件共享平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產學研創新聯盟。這些科研平臺與科研基地的建立,將會為廣大教師開展科研與社會服務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是構建與社會企業的合作平臺,籌建以地方為核心的各種省、市科研平臺,并配備相應的服務中心和配套設施,實現長時間科研,并將科研項目與市場妥善結合,創造更高的價值。二是以地方企業為對象,集中對企業面臨的各種問題進行研究,重點在于幫助地方企業實現技術攻關,將學校和企業內的技術人才融合成為新的科研團隊,集中力量進行問題解決與技術創新,科研項目由政府進行設立,并提供相應的引導和監管。三是落實利益分配,學校與企業在合作之初達成意見一致,建立完善的分配制度,明確科研成果受益比例。四是加強學校、企業、基層、政府間的聯系,通過選派優秀教師實地考察、參與各種發展建設活動的辦法,增強學校的視野,并利用所獲得的信息對自身進行調整,以適應地方發展需求。
以社會服務意識為先導,結合專業特色、社會需要、地方發展背景,對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進行綜合改革,實現課程優化,提高教學效果。為解決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互動能力較差的問題,著重進行開放性實驗教學,為學生打造高仿真的實踐環境,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參與到整個過程中去,考慮以實驗室及專業教師共同參與的模式完成教學。采用B2B或B2C模式進行實驗教學,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可申報地方與中央的共建項目,以保障實驗室的質量。
對于校內實訓基點的建設,應著重考慮仿真性的提升,即參考校園實際崗位或生產基地的實情,對操作流程、崗位要求、部門協作等實際問題進行重點還原,加強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鍛煉。同時,積極創設校企合作機制,開設企業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環境,便于學生體驗行業特色,認識行業流程。
對傳統的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需進行適當的革新,突出工程性和真實性,并且能夠結合實踐經驗最佳,在開放性的試驗配合下,增強了設計還原到實踐檢驗的環節,進一步增加了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多種能力的鍛煉,并且在試驗過程中對設計的問題進行反思,進而發現普遍性規律,最終嘗試創新。在該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采用引導、評價的辦法進行輔導教學,給予學生更多獨立思考和動手的機會,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總之,地方院校立足于地方,實現人才的針對性培養,不僅緩解了地方發展過程中人才緊缺的尷尬,同時對于加深區域建設,實現本科院校創新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付成華.關于高校實驗室建設與本科實驗教學的幾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09).
四川省教改項目,提高建筑類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4-156-293。
王東(1973-),男,重慶萬州人,工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應用研究、建筑工程圖學及建筑施工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