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
案 例:
2011年3月30日晚,周某與蘆某在玩網絡游戲時發生糾紛,雙方相互謾罵,并相約第二天打架。次日下午3時許,雙方各自糾集了自己的朋友,周某一方還攜帶了刀具,雙方去到附近公園內斗毆,在斗毆過程中,蘆某等2人被對方砍傷(經法醫鑒定均為輕微傷)。據了解,本案的12名被告人作案時未滿18周歲的有10人,在校學生10人。

[問題] 周某和蘆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何定性?
[評析]
周某、蘆某等人的行為均已構成聚眾斗毆罪。考慮到大部分被告人作案時未滿18周歲,多數是在校學生,最終法院以聚眾斗毆罪分別判處12名被告人管制十個月、有期徒刑十個月至三年不等的刑罰,對其中被判處有期徒刑的10人宣告緩刑,并對適用緩刑的被告人發出禁止上網和進入桌球室等內容的禁止令。
案 例:
年僅7歲的小冬(化名)是溫州某小學的二年級學生。2014年9月30日下午,小冬在學校吃完午飯,和同學玩耍時不慎將雙手按在消防栓的玻璃門上,致使玻璃門破碎。當即小冬的左前臂、頭面部、右腕不同程度被玻璃割傷。事發后,學校教職工第一時間把小冬送到醫院治療。小冬傷得不輕,經過手術治療,住了10天院。之后,小冬的家長委托鑒定機構對孩子的傷勢程度進行鑒定,鑒定結論為十級傷殘。小冬這一方將學校起訴到了人民法院,索賠15.5萬余元。

[問題] 在此案件中,校方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請說明理由。
[評析]
學校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事發當時,小冬僅7歲,屬于法律上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法律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小冬在學校午休活動期間受傷,雖然學校日常工作中也履行一定的教育管理職責,但仍存在瑕疵。根據在案證據,法院認定小冬的損失為13.3萬余元,判決由學校承擔該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