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土
我生長在北京張自忠路三號,這里有三座紅樓,建于20世紀50年代,每座樓分5個組,稱甲乙丙丁戊,也就是5個單元。天干地支計數,是我國的古老傳統,近代以降,樓號、門牌號、班級號等等,也都用起了甲乙丙丁,當然還有干脆使用1234的。我讀小學時,班級還叫甲班,20年前搬進的住宅,也叫甲15號。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ABCD盛行,而且普及到各個角落,連村鎮也不例外,樓號、樓座、地鐵出口、班級、門牌號碼,好像什么都是ABCD。ABCD的泛濫,對推廣基礎英語有多少用處,我至今尚未發現,但天南地北各種鄉音讀起ABCD,不尷不尬的場面確實不少,徒增笑料不說,還耽誤了工夫。
地鐵口相聚、相約、等人、等車,大概在大城市里比較流行,哪個地點都不如地鐵口明顯、清晰、易找,還帶有標志性。不過,移動電話的傳輸信號、背景雜音、每人的口音等等,一旦說起B口時,多半都被人聽作D口。
有了這樣的多次經驗,每次說到地鐵口,我都會聽見對方加重語氣強調:是AB的B,不是CD的D,幸虧地鐵口如今還不是很多,如果再多一些,估計每次約會,都難免相聲段子,尤其是廣東、福建一帶的朋友,大概會更加勞神費勁了。
我家現在住的這座樓叫N樓,每次送外賣的小哥,都會跑到A樓,N和A的發音,還有一定的距離,而且N樓與A樓還隔著好幾里路呢,但人家在電話里就是聽成A,我也沒有法子,經常餓了半天,那邊還在問:怎么找不到啊?結果,兩邊發急,一起生氣。
我在臺北時,地鐵口都是123456,盡管口很多,但怎么說都很清楚,因為這個發音是國語;有的樓座就稱仁座、禮座,仁義禮智信,這個也不會聽錯。我們去臺東太麻里鄉的賓茂國中參觀,班級也叫仁義禮。同行的朋友很納悶,便問校長:“怎么,這個班專學仁,那個班專講禮嗎?”洪文政校長趕緊笑著解釋一番,大家一樂。
北京張自忠路三號的甲乙丙丁戊組,現在還成古跡了,很多朋友一聽這種叫法,都很奇怪,稱聞所未聞。尤其一看那個戊字,竟一時糊涂,不知該發戊音還是戌音或是戍音。其實,甲乙丙丁戊才是傳統,如果是仁義禮智信,那就更有含義了,何必處處都是ABCD,怪累的。
(摘自《新民晚報》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