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許多人都對特供感興趣。這個詞在我小時候就有了。中國特供的形成是在1964年。那一年政府成立了一個大商店,專門賣特供物資,起了一個特美妙的名字,叫“友誼商店”。別說買東西,年輕時能進到友誼商店看一圈就特別滿足。那里頭的好多東西是市面上沒有的。
1964年時,新中國成立已經十五年了,政權逐漸趨于穩定。那時,三年大饑荒剛剛過去,經濟有所復蘇,但要完全保證國民需求是不大可能的。為了滿足來中國的外國人的生活需要,設立了特供制度。不是每個人都能進友誼商店,也不是有錢就能去那里買東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友誼商店是中國特供制度的一個標本。
我們對特供和友誼商店的記憶是什么呢?商店不讓隨便進,但越不讓進就越想進,想看看里頭究竟有些什么。改革開放后,外國人明顯增加,友誼商店變得非常熱鬧,卻不讓中國人進,門口站兩人看著,沒護照不讓進。那時候,有個日本人跟我學中文,有一次我想跟他一塊兒進友誼商店去看看,到門口,日本人進去了,把我給擱外頭了。過了倆禮拜,他說你想不想進那個友誼商店看看?我說想,但沒護照進不去啊。他說,這么著,咱倆換一身衣服,你就能進去。他不知從哪兒弄來一頂破草帽扣腦袋上,衣服也不講究。他跟我說,你衣服穿講究點。我就穿得講究點。再到門口,看門的果然先攔他:你證件呢?我一閃身就進去了。日本人磨蹭半天,最后才把護照拿出來,也讓進了。
進去第一感覺就是友誼商店夠大,大概是四層,什么都有賣的。但東西太貴,而且專門賣給外國人,要收人民幣的外匯券。這個外匯券有點意思,上面有一排字,寫得很奇怪,叫“本券與人民幣等值”。我認為,凡是專門寫上這類話的票據都是不等值的,等值就不用寫了;凡是不等值的,都得特別強調等值。
中國人很有意思,都是對外人好。這是中國的一種文化,稱之為面子。那時候,外國人到中國來可以享受各種便利條件。我們當時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做事要注意國際影響。人都沒出過國,還得注意國際影響,就是別給外國人造成一個不好的印象。
20世紀80年代,還發生了一個事件,現在都快成笑話了。北京現在到處都是大高樓,但三十多年前的北京沒什么高樓,五層就算高樓了。過去蓋樓,先搭一個龐大的腳手架,顯得特壯觀,工地也雜亂,各種建筑材料堆得亂七八糟。有倆孩子在旁邊談戀愛,沒地兒去,就找到工地了。這倆正談戀愛呢,來了一個第三世界的朋友,個大膘肥的老外上去就把那男的給摁住了,拿繩一捆,嘴里塞上東西,當面就把那女的給強奸了。待他揚長而去,這女孩子才把男朋友身上的繩子解開,把嘴里的布掏出來。男的氣得不行,抄塊磚頭追那個第三世界兄弟去了。女的怕出人命,在后面喊了一句:“注意國際影響!”這成了當年的笑話。我們當時有這種極強的印象,就是中國人做什么事,都要注意在國際上的影響,所以我們就把最好的東西賣給了外國人,這就是友誼商店的由來。這個名字也是強調“友誼”,但只是對外人“友誼”,對自個兒一點都不“友誼”。
(摘自《都嘟·第二季》新星出版社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