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典舞蹈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魅力。中國古典舞蹈,融合了武術、戲曲等多種元素,并結合了當時的地域及時代審美特點,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東方美感,在當今中國現代舞蹈藝術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中國古典舞蹈的藝術魅力進行了研究解析。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蹈;藝術魅力;解析
中圖分類號:J7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54-01
中國古典舞蹈強調形神兼備,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和動作、造型,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展現了獨特的歷史特點和藝術風格。中國古典舞蹈既是對古代傳統舞蹈的繼承,同時也借鑒了國外的優秀舞蹈類目,實現了創新發展,綻放著截然不同的藝術魅力。
一、中國古典舞蹈的起源及發展
中國古典舞蹈藝術歷史久遠,博大精深,融合了戲劇、武術等多種元素,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從其歷史源頭上追溯,中國古典舞蹈實質上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是對古代舞蹈、戲曲的進一步發展,其中貫穿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在審美原則等方面并沒有過多的創新。中國古典舞蹈強調形神兼備,要求身韻中蘊含“以形傳神,以神領形”的內涵,從而展現出獨特的東方藝術形態。
在宋、元以前,中國舞蹈藝術可以說是表演藝術的主要形式,例如商周禮樂、唐宋清雅樂舞等。在宋、元、清三代,戲曲逐漸取代舞蹈成為了主流表演藝術,舞蹈藝術的發展主要在宮廷樂舞方面。中國舞蹈藝術的發展經歷了多個時代,舞蹈內容和形式在朝代的更替和各類文化的影響下不斷補充豐富,并在上世紀50年代得以再次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古典舞蹈。
二、中國古典舞蹈獨特藝術魅力
(一)剛性與柔性完美融合。中國古典舞蹈具有剛性與柔性完美融合的藝術魅力,要求舞者的動作能夠“動若脫兔,靜若處子”,將舞蹈的剛性和柔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實現完美融合。通過一連串動作中的偶爾“亮相”,使整個舞蹈中的各個動作之間產生強烈的對比,為觀眾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間,感受到中國古典舞蹈如詩般的魅力。要想將中國古典舞蹈中的這一魅力充分展現出來,舞者需要對動作之間的對比力度進行良好處理,保證各個動作的表現有一定的層次,即注重舞蹈表演中的“勁頭”。目前,中國古典舞蹈中常用的“勁頭”包括“寸勁”、“神勁”等,舞者應充分了解其中的不同,并學會靈活運用,從而使中國古典舞蹈剛柔并濟的藝術魅力得以充分展現。
(二)圓和之美。中國古典舞強調“形神兼備,內外統一”[1]。在外形上,其動作主要是以“圓”為核心,以圓為美。“圓”在我國是十分古老的美學范疇,無論是中國古典舞蹈中的“云肩轉腰”的身韻,還是“擰”、“卷”等動作要求,都離不開“圓”的軌跡。例如在舞蹈《春江花月夜》中,要求舞者先從“仰”變為“翻”,再跟隨音樂的變化從“卷”轉為“傾”,所有動作的變換都始終遵循著“圓”的軌跡。
同時,中國古典舞蹈神韻十分重視“中和之美”。這一藝術魅力的形成主要源于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與“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中和之美已成為了舞蹈藝術中十分重要的藝術評判標準。在舞蹈表演中,要想充分展現這一藝術魅力,還需要舞者通過動作和情感的調和,體現和諧的宗旨。例如在舞蹈《寶蓮燈》中,雖然融合了三圣母的希望、無奈、痛苦等強烈的情感,但在實際表演中,舞者所有的外在表現都沒有表現出過于強烈的情感色彩,沒有悲痛欲絕,也沒有欣喜若狂,所有的表現都異常溫和,充分展現出了中國古典舞蹈中和之美的藝術魅力。
(三)豐富的神韻。在中國古典舞蹈中,神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主要指舞者所展現出的中國古典舞蹈內涵、韻律等。舞蹈若是無法展現出神韻,這一舞蹈藝術便相當于沒有靈魂。神韻既能夠被感受到,也能夠被認識,既有“形”,又有“神”,只有把握住了舞蹈的神韻,才能夠將舞蹈中蘊含的真實情感、意蘊充分展現出來?!靶?、意、氣”是中國古典舞蹈神韻的具體化[1]?!靶摹敝饕侵钢袊诺湮璧钢行枰宫F的意念和情感,只有在“心”的帶動下,才能夠使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意”是指中國古典舞蹈中所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而“氣”則是指呼吸、氣韻。這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舞者通過神韻的表達,實現眼神等的自如收放、聚合,能夠實現“形”、“神”關系的準確說明,最終實現中國古典舞蹈藝術魅力的充分展現。
三、結論
中國古典舞蹈藝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內涵,并對當前中國舞蹈藝術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古典舞蹈具有剛性與柔性完美融合、圓和之美以及豐富神韻等藝術特征,在不斷的發展中,展現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即使在現今時代,也應得到人們的重視和傳承發展。
參考文獻:
[1]饒開芹,劉美伶.中國古典舞蹈的藝術特征探析[J].大舞臺,2015,3(3):176-177.
[2]鄧捷.論中國古典舞之傳統文化內核[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6):109-112.
[3]李豐意.中國古典舞蹈的審美特色[J].大舞臺,2014,7(7):183-184.
作者簡介:
張亞男,女,山東濟南人,碩士,畢業于韓國龍仁大學,研究方向:藝術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