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夢媛
【摘 要】對于創造學、思維學來說是一門應用學科,而對于舞蹈教育專業來說,則是一門基礎學科。帶著這樣的研究和寫作目的,本文力求從創造學、思維學的基礎上對舞蹈創作思維的特征進行簡要分析,以引起舞蹈教學領域的關注與討論。
【關鍵詞】舞蹈;創作;思維;特征
中圖分類號:J7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65-02
舞蹈創作思維,是創作者在形象思維的過程中,不斷涌現出具有獨特意味的新的動作形象和韻律的一種心理活動方式,它具有明顯的特征。
一、動覺形象思維是舞蹈創作思維的基本特征
舞蹈是動覺藝術,知道這個道理并不等于能養成這種思維習慣。大學生的形象思維很豐富,他們對創作富有很髙的熱情,可是,當我們深入地探究這些思維形象,就會發現其動覺性是不夠明確的,其中文學成分、美術成分和音樂成分占了較大的比重,我們在教學中需要注重的,是如何讓其中的舞蹈動覺成分占據主導地位。
凡有過舞蹈表演或者創作經驗的人,只要細心想一想,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舞蹈中的任何情感沖動都可以用某種動覺形象來表現,而任何一種動覺形象,也都蘊含著某種情感因素。舞蹈創作思維訓練就是要讓學生深入地玩味并把握兩者的正確關系。在教學中我們體會到,目前學生“動覺性”不足是因為動覺思維積累太少,所以一味苛求學生憑空臆想,實際上是強人所難。可見我們首要任務應該是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捕捉形象、豐富記憶中的各種動覺形象。
由于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學習、訓練,我們對周圍的很多人、很多事都習以為常,沒有了新鮮感,也忘記了生活處處都存在的可以用舞蹈表現的東西,因此,除了賞析大量的優秀舞蹈作品之外,對創作者來說,還要更多地深入生活,體驗生活,豐富自己對各種形象的積累,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美。
發現美的關鍵之處在于要始終懷有“藝術之心”,對舞蹈者來說,就是要養成舞蹈動覺思維的習慣,要善于把自己的情感以一種動的方式融入到所見的物象中去。我們不妨從簡單的方法做起,先觀察、比較我們身邊的某幾個人或生活環境中的幾棵小草、幾枝花朵等常見形象,去感受它們的各種造型和運動的可能性,然后再深入一步,去體味各種物象之間的“構成”,感悟它們運動變化的律動之美。而對學生喜歡追究的“我編的這個舞蹈好不好、美不美”之類問題,過多的解釋反而會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創作的精髓重在感受和體驗,應更多地讓學生自己去領悟。
二、個性化思維是舞蹈創作思維的本質
藝術個性是藝術家在創作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個人風貌,沒有個性,就談不上藝術創作。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某某人“與眾不同”或“標新立異”就是個性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進行個性化思維呢?簡單地說,就是創作者用不同于他人的眼光、態度、情感的思維方式找到一種人們想表達但又無法用動作語言表達的東西,而這種東西恰恰是你用動覺形象反映或表現出來的,這就是個性化思維。
從根本上講,在動覺形象的個性化思維上,每個舞蹈者與眾不同的東西都是其自身本質的反映,由于生活經驗、性格特點、受教育程度和自身能力的限制,每個人本質的表現會有很大的差異。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引導,具體方法是:
首先,擴大生活范圍,加強情感體驗。思維的習慣性局限來自于對生活觀察和情感體驗的局限,一般來說,我們大多數人總是偏愛去觀察那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比較關心的人和事,這些人和事雖然與自己生活有一定的關聯,但這種視角在客觀上卻縮小了我們觀察生活、獲得各種信息的范圍。盡管我們有時也竭力想去發現隱藏在事物表面下的本質,但終因眼界的狹窄只能無功而返。
其次,轉換觀察點,避免與他人雷同。世界上的奇峰異景常常都不在普通的去處,而是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無限風光在險峰”正是真實的寫照。大千世界,林林總總,各種人像物像可以靜止看,也可以流動看;可以實著看,也可以虛著看。比如,樹木是靜態的,但在舞蹈《兩棵樹》里,它們卻是動態的、有節律的,而且是那么生動、形象地纏繞在一起的。
三、生活形象的節律化是舞蹈創作思維的必經之路
舞蹈者在身心進入創作活動的時候,往往是以一類動作形象作為思維主導,其他與之有內在聯系的動作形象隨之協同起作用。比如,當舞蹈者看到寬闊的草原,就會想到游牧民族,這時他的腦海里可能就會出現蒙古族舞蹈動作的舞姿和律動;當舞蹈者聽到云南花燈優美的旋律時,就會想到各種“崴”的動作韻律。抓住這一特點對舞蹈思維訓練很有意義,比如在訓練中播放一段音樂,音樂的主題伴隨著一個音樂形象,但在聽者的腦海里可能同時還會出現幾個動覺形象。這里,需要舞蹈者思考的是,哪個形象是最貼切的呢?這個動覺形象為什么最能體現這段音樂主題呢?如果我們順著這個思路進行認真思考,并找尋出最佳答案,無疑可以大大提高創作中的動覺思維能力。
四、靈感的突發是舞蹈創作思維的最高表現
舞蹈創作思維不僅僅是要擴大創作者內心某種潛在意識的能力,而且是要突破某種知覺的能力。當這種體驗有了實質性的突破的時候,它必然會對某些現存的事物造成毀滅。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說:“每當科學中的某種重大觀念或藝術中的某種重要的形式發生突破的時候,這種新觀念將毀壞許多人所信奉的對維持其理智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生存至關重要的東西。”畢加索也曾說:“每一種創造活動首先就是一種破壞活動。”當然,創造性思維體驗帶來的不僅僅是毀滅,更多的是獲得某種靈感的驚異和喜悅。這也正是體驗帶給我們的滿足感。
當我們在進行創作思維的時候,無關緊要的事物會變得暗淡無光,我們的知覺會變得不那么敏銳,而我們所關注的事情卻會變得生動起來,這樣就形成了意識的“殘缺結構”。當這種“殘缺結構”逐漸積累強烈到讓人心醉神迷的程度,靈感就產生了,這也可以稱之為創作思維的突破。
創作思維是意識的深刻維度,當這種體驗促使我們對周圍的世界產生敏銳的知覺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意識、思維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創作思維不是漫無目的的,相反,它從一開始就與我們有目的地參與和投入呈正相關。也許,正是有了這些具有“殘缺結構”的意識的參與和投人,才促成了靈感的爆發。
五、緊張與松弛相互轉化是舞蹈創作思維的最佳狀態
創作思維在緊張與放松之間發生轉換時效果最佳。比如,我們在一段時間緊張排練之后,突然有一天放假了,無所事事,我們來到郊外漫無目標“神游”,看到風吹枝頭微小的抖動,看到水珠滴在綠華叢中的暢快滾動,看到無名小花張開花瓣的盈盈笑臉,看到遠處云蒸霧罩的起伏山巒,這時,你一定感受到了某種激蕩、某種沖動、某種想要用舞蹈來表現這一切的想法,你感到快要觸摸到你想要表現的那個東西了,你體驗到了創作帶給你的喜悅和滿足感。
因此,創作思維體驗只有在緊張、專注的意識得到放松的時候才會進入最佳狀態,而創作思維的突破也只有在緊張、專注的工作與放松的交替轉換中才能出現。難怪愛因斯坦曾對他的朋友說:“為什么我們的最好的想法是在早上我刮臉的時候出現的呢?”他的朋友回答得很精妙:“心靈需要使內部控制得到放松——需要在幻想或白日夢中得到釋放,為的就是使那些不同尋常的念頭出現。”
六、結語
目前,舞蹈領域對創作思維的研究尚不深入,在舞蹈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還沒有納入這一類課程,這對于培養新世紀舞蹈創造性人才十分不利。因此,深入研究創造性思維,找出舞蹈編導創作思維的規律,對舞蹈創作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金秋主.舞蹈編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平心.舞蹈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孫天路.中國舞蹈編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于平.高教舞蹈綜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