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藝活動涵蓋多個方面,而最為人們熟識,且便于理解的就是各種電視綜藝節目了。電視綜藝節目不僅能達到使大眾愉悅的目的,最根本的是其在滿足大眾文化的同時,能夠追求地方特色,弘揚傳統文化,進而發展民族精神。因而,在高校對綜藝活動進行教學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綜藝節目;概念;文化意義;主體模式
中圖分類號:J9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86-0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視媒體事業發展突飛猛進。隨著多元文化和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綜藝活動被大眾廣泛接受,并得到了極大關注。綜藝活動不僅內容多姿多彩,深受老少喜愛,且會增強觀眾參與感,滿足觀眾對藝術知識和娛樂休閑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對于高校生來說,從專業人才角度看,在新生入校之前,很多學生是因為文化成績不好,被迫走上學藝術的道路的。還有的是因為成績一般,想借助藝術專業考入更好的大學。那么,對于這部分文化基礎較薄弱的群體,高校該如何應對呢?本文將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對高校內應對綜藝活動的教學研究進行探討。
一、電視綜藝節目的概念界定
電視綜藝節目一般由主持人和嘉賓組成,主持人與嘉賓之間通過互動和演繹,對特定的一個或幾個話題進行交流以及討論。電視綜藝節目體現著一定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展現了傳統屮國與當代中國的社會文化面貌。通過觀看電視綜藝節目,受眾也會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接收更多的日常知識與人文素養。高校內應對綜藝活動的教學重點應突出放在人才培養方式的整體效果上,通過提升教學效應,將教學模式轉化成綜合性的素質教育。在高校的綜藝活動教學研究中,不僅是單純培養綜藝人才,更多的是要將人才培養的觸角延伸到高校生德育、綜合素質的各個方面,著力開發學生的綜合潛能,從而促進高校生的全面進步。
二、電視綜藝節目的文化意義
中國的各種民族、思想文化及意識形態,千百年來不斷演變發展,最終凝聚成了獨具特色、深具內涵的優秀中國傳統文化。通過綜藝節目,不僅展現了時代發展下的當代中國文化價值觀,還為高校生綜合素養的提高提供了全方面的培養素材。
三、高校內應對綜藝活動教學的主體模式
(一)運用創新的教學形式
在對高校生綜藝活動教學過程中,應當形成整體的教學模式。教育一直強調因材施教、寓教于樂,讓學生自主地挖掘知識的深度與內涵,那么,創新的教學形式、愉快的課堂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真實的綜藝節目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沉浸式環境,讓學習者真實地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通過愉快的綜藝節目氛圍感染,讓學生將內容表演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施多樣化、互動式的課程教學方式
學生是具有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能力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獨立自主的學習空間,而綜藝節目恰好能滿足上述要求。豐富的綜藝節目不僅在內容上包含大眾文化、充滿地方特色,而且形式多樣,通過綜藝節目的教學,學生不再對教師教授的知識進行死記硬背,而是在老師的指引下,獨立思考、提出疑問、論述觀點、彼此互動,從而把學習的過程轉變為自我探究的過程。通過引導、探索,開發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此外,各教育部門應當激勵學校及教師積極探索新的教學課程,以不斷培養創新型人才。
(三)加強職業教育,優化課程設置
所謂加強職業教育,即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時刻以學生將來的就業崗位需求為目標,加強針對崗位性質的教育。目前許多高校在課程設置上缺乏創新,因循守舊,教育方式死板,并沒有根據學校自身的情況、優勢和特色為學生量身制定課程,課程設置的深度僅停留在課本上,很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在專業課程設置中,通過引入綜藝節目,促使高校生不斷思考節目設置用意,提高角色扮演體會角色特質,從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現場掌控等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四)建立合理的人才評價體系
合理的評價會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產生正確的導向作用。學生通過對綜藝節目的模仿,相互學習,相互評價,不僅能取長補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能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素質要求,即把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的思維方式、知識才華、能力個性等方面的素質納入評價體系。
總的來說,高校人才培養是一個綜合化的管理過程,高校對綜藝活動的教學培養方式的創新與探索,是一項艱巨而又長久的工程。高校要充分利用綜藝活動本身所特有的各種優勢,及新時代社會對全面人才的需求,不斷創新教育管理模式,讓學生的教育學習與與真實的綜藝活動相統一,結合系統基礎的教育模式,推動教學不斷進步,促進高校藝術生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于巧琳.綜藝才能展示演繹生活精彩[J].黃河之聲,2014.
[2]王星亮.電視綜藝節目對語文教學的啟示[J].科學中國人,2015.
作者簡介:
劉芳彤(1987-),女,漢族,山東人,沈陽城市學院影視傳媒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