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
【摘 要】近年來,我國高等音樂教育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傳統的精英教育時代已經過去,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逐漸增多,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逐步趨向飽和,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為解決畢業生就業困境,必須對當前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進行深入探析,并針對性地采取一定的解決對策。基于此,本文將就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探析,提出相關對策建議,旨在為解決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促進就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96-01
一、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因素分析
(一)時間結構因素
如果短期內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供給量持續增長,勢必會造成供過于求的情況。國內各大高校近些年都在不斷擴招,音樂專業畢業生人數也呈逐年增長趨勢,這個增長速度已遠遠超出國家經濟增速。有的人或許認為,造成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難是由于我國教育政策出了問題,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不能籠統地將兩個問題混為一談,否則很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如果從好的一面看,高校實施擴招政策,可以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接受高等音樂教育,這對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激發學生發展潛力,都是極為有利的。
(二)地域結構因素
由于音樂專業畢業生在選擇就業地域和政府優惠政策實施方面的差異,導致我國部分地區音樂人才飽和,部分地區嚴重缺乏音樂專業人才。在高校擴招以前,多數畢業生都會選擇比較發達的城市就業,使得區域性差異十分明顯。這種理想的就業狀況導致音樂畢業生就業期望水準過高,對畢業生擇業心態的影響比較大。近年受高校擴招影響,音樂專業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雖然西部大開發計劃中對音樂專業人才的需求比較大,但西部地區就業環境惡劣,工資待遇、發展機遇等都沒有東部發達城市條件優越,于是“有業不就”的尷尬局面就此形成。如果從全國范圍看,高校音樂畢業生數量整體上仍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但因各種因素影響,使得局部地區出現了供過于求的情況。因此,畢業生如果擇業期望過高,不愿意在惡劣的環境中就業,就業形勢嚴峻的問題將很難得到合理解決。
(三)畢業生就業能力不足
近些年,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正逐步完善,勞動力市場結構、單位用人需求等也在發生著變化。而我們的音樂專業畢業生并沒有根據當前市場需求及職業路徑要求進行自我就業能力構建,造成畢業后無法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的現象。對于這個問題,很多高校也沒有積極響應社會就業市場的變化,進行課程體系調整,造成畢業生就業能力不足。目前,我國很多音樂藝術學院由于擴招的因素,其課程配置不夠多元化。雖然很多音樂院校也在積極進行改革,但始終無法適應社會的就業需求,不少大學生直到畢業后才發現自己學無用武之地。除此之外,學生自身因素也會造成就業能力不足,這與音樂專業的高校生高考體制有關。很多學生在大學期間會花大量時間在“主項”的鉆研和提高上,而耽誤了其他課程的學習。
二、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及時轉變就業觀念,樹立良好的擇業觀
現如今,藝術高等教育逐漸普及,音樂教育已經與大眾教育融為一體,很多工作待遇良好的崗位也已經趨向飽和。面對這樣的境地,畢業生就必須從基層崗位做起,然后向高層崗位轉變。一般的,二三線城市對音樂畢業生的需求會比較大。近些年,我國很多私企和藝術機構都開始招聘音樂畢業生,西部地區也有較大的人才需求,這為畢業生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就業平臺。因此,畢業生要實現良好就業,就必須適應社會就業形勢,結合自身實際對就業期望進行調整,及時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了解當前社會職業發展要求,進行正確的角色定位,對于有利于自己才能展示,適合自身發展的平臺,都是絕佳的就業場所。
(二)實施教學體制優化,培養新型音樂人才
高等院校必須及時深入貫徹教學體制改革的理念,明確教學改革需求,大力推進教學體制改革。音樂學院應大力推進專業設置及分配的創新發展,積極推出新型音樂教學課程,比如說流行歌曲課程,對那些沒有市場需求的冷門課程,應及時予以淘汰。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僅僅學好本專業的課程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學習其他相關學科,做到學科間的有機融合。比方說,部分高校開設了“音樂經紀人專業”,這樣音樂專業學生在畢業后還可以發展成為經紀人。通過設立新型的專業,可以幫助畢業生克服就業難的問題,學生在畢業之后選擇的領域更加寬泛了,這也意味著機會會更大。可見,進行教學體制的優化創新,既能有效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又能使當下就業難問題有所緩解。
參考文獻:
[1]張寧,董旭,黃靜.新形勢下音樂專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J].通俗歌曲,2015(11).
[2]初婧.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及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8):181-182.
[3]闞京田.山東省高校音樂類師范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對策分析[J].統計與管理,2015,(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