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煥娣
【摘 要】潞城東邑龍王廟位于潞城市成家川街道東邑村北,南北長60米,東西寬26.2米,占地面積1572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明清歷代均有修繕,現存正殿有金代建筑風格(有爭議)、其余為清代遺構。二進院落,現存山門、戲臺、正殿、正殿兩側東西耳殿、東西廂房。該廟宇是潞城市保存較好的文物古建,且每年定期舉辦賽社活動。
【關鍵詞】潞城東邑龍王廟;賽社文化
中圖分類號:G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245-02
2016年2月3日驅車前往潞城市東邑村,東邑龍王廟位于東邑村村內,民居環繞,全廟從外圍圍住,設有圍墻保護。山門前特立一塊石碑,碑正面刻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邑龍王廟,國務院2006年6月公布,山西省人民政府立。”碑身背面刻有:“保護范圍及建控地帶四至范圍,保護范圍:以圍墻各向外南50米,北50米,東50米,西3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界限各向外300米。”龍王廟坐北朝南,為兩進深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是:山門、戲樓、正殿、兩側各列耳殿、配殿等。山門面闊三間,琉璃脊獸,色彩艷麗。戲樓位于山門之后,面闊進深各三間,分上下兩層。正殿與戲樓相對,位于中軸線北位置上。龍王廟以中軸線為主,左右對稱,整齊有序。東邑龍王廟原有廟碑丟失,其建筑年代不詳。正殿有明顯金代建筑風格,頗有爭論,其余建筑為清代。
山門坐南朝北,面向正殿,屋頂為單檐硬山頂,面闊三間9.9米,進深四椽6.56米,臺基基高0.36米,柱礎為垂蓮花柱礎,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平梁,臺基為石,梁架為木。山門位于中軸線上的最南端,山門內兩側各為三間廂房,中間通道直達戲臺。聽看廟人說,原來山門前左右各立有一石獅子,好不威風,年時久遠,不知怎的,石獅子也就不見了。
戲臺位于山門之后,倒座式,單檐硬山頂。戲臺分上下兩層,上建戲樓,為通道。戲臺與正殿相對,以甬道相連,兩側為東西配殿各五間及廂房各三間。戲臺內有龍象呈祥木雕,雕刻精致,寓意豐富。戲臺面闊8.69、進深6.13、柱高3.83、臺基基高2.1米,左右兩側均有樓梯。梁架由四椽栿、平梁構成,梁架殘存部分有彩畫。戲臺面向山門那面墻身中間開方形門,上部做拱形門頭,用料為石材,且雕刻有蓮花、龍、蓮瓣圖案,上方鑲刻“民生潤澤”石匾一塊,石匾規格0.75米×2.46米。戲臺是古時最重要的文化活動場所,是人民一年中得以閑暇娛樂的地方。
正殿是龍王廟最主要的建筑,位于中軸線最北端,坐落在長14.76、寬13.5、高1.15米的臺基之上,臺基東、西、南三面設臺階。正殿面闊三間13.24、進深六椽11.97米,單檐懸山頂,灰瓦,正脊垂脊雕龍雕鳳,均配飾牡丹。這凸顯出龍王的威嚴。明間覆盆柱礎,青石淺雕云龍圖案,次間為方形石料基座。正殿梁架為金代特色:大叉手,平梁,四椽袱對前乳袱。大殿有兩根很粗的原木大梁,實是罕見,保存完好。正殿建筑最傳奇的是前檐下的三大四小七個斗栱,當心間、次間斗栱、柱頭斗栱均五鋪作,單抄單下昂,結構復雜,層次多,造型大方,工藝精湛,這是東邑龍王廟的精髓和魅力。正殿其梁架上曾有清代彩繪,邊框為彩色繪畫,邊框為黑白淡色畫,形象生動,線條流暢,可惜后來日漸消逝。
龍王廟原有碑文丟失,廟內只剩一功德碑。看廟人告訴我,他們看廟已十余年了,問我是否見過祭唱、巡演、跑馬、轉街、扛裝這些廟會民俗活動,又向我展示了東邑龍王廟“文化活動陳列室”。農業社會,人們為求風調雨順,天官降福,期盼來年大地瑞澤,就會向天官獻戲以作為特殊的供奉。龍王由民俗之神上升為祀典之神,格外受到人們崇敬。晉東南的府州縣志及現存石刻,到處都有禱取“神水”而“靈應”降雨的記錄。潞城東邑龍王廟山門西側有井,應為禱雨取水之池。
龍王廟的迎神賽社定在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在民間傳說里,二月二是主管水神的龍王抬頭的日子,這一天蟲鳥走獸、花草植被都開始蘇醒,龍王也要蘇醒過來履行它降雨的職責。經過一個冬季的嚴寒,大地在二月漸漸解凍,春種秋收,此時農民最希望莊稼的雨水量富足。帶著這種樸素又殷切的希望,人們開始向龍王獻戲祈福。二月二廟會還有一固定內容——轉街演出,這是為了讓更多的村民都能參與進來,共同感受廟會的喜悅。久而久之,這項活動慢慢就演變成今天的一種習俗,獻戲祈福的性質也由娛神轉向為娛人。如今的二月二,依舊人山人海,這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一場屬于村民狂歡的盛會。
潞城東邑龍王廟廟會涵蓋了晉東南地區迎神賽社諸多儀式,如取水、曬龍王、斬旱魃、百戲社火、迎神演劇等。農業社會,人們把希望寄托于神靈,雩祭和春祈秋報無論對國家還是百姓都是重要的事宜,比如古已有之的祭祀儀式“八蠟”。在這種祭祀儀式中,祭祀禮儀、百戲雜陳、戲劇演出都是奉獻給神靈的藝術供奉,而這些娛神又娛人的活動后來就被統稱為“社火”。提到社火表演,不得不提扛裝文化,有人這樣描述過他記憶里的扛裝:“父親的肩上扛著孩子,孩子的肩上扛著希望,他們在這古老的街道上走了一年又一年,希望與夢想在這里交織。”古老的廟宇映襯著古老的裝束,縈繞著古老的韻味唱腔,祭祀音樂飄渺脫俗穿越古建,似乎又回到了那年那月的故事中。晉東南地區多神廟,每年的雩祭儀式和春祈秋報相結合,也就有了當地獨有的賽社活動。古時,扛裝在春祭的過程中是最重要的一環,因為扛裝的“天使”是連接天與地的使者。扛裝:一成年男子肩負鐵架,架上安一根1米多長的鐵棍,棍端橫懸一圓形支架,支架的下端是用布做成的卡通動物,一位五六歲的兒童輕坐于上,臉部化裝成戲劇角色,頭戴花冠,花冠左右插兩翎,身披斗篷,腰系裙子,腳穿繡花鞋,手拿扇子、花束,隨著八音會的伴奏,男子和兒童有韻律地擺動。扛裝行頭為鐵制,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鐵桿長約三米,上端橫出妝坐,下端為U型圓環。
妝:化妝是上扛裝的第一個環節,孩子早起洗凈臉,由孩子的母親或村中唱過戲的人進行化妝。過去化妝都是在家里進行,隨著時代的變化,如今村子里需要化妝的孩子,都是集中在村委會議室,由廟會上的劇團演員統一化妝。
穿:給扛裝的孩子穿衣服,先下后上,先里后外,有八層到十一層之多。如:襯褲、襯裙、套裙、圍裙等依次進行,這一過程繁瑣但有序。
戴:裝上的孩子戴著珠光閃閃的戲帽,手拿花扇,胸前掛上串珠簾子、鈴鐺等,再把相關裝飾品戴好系好,最后把帽翅抽上。
披:肩部披肩一層一層先大后小披好,披是肩部裝飾的重要部分。
扎:身上完成之后,再整理頭部,裹上頭巾,主要的目的是處理好頭發,為戴帽子打好基礎,避免帶上的帽子滑落。
捆:先把孩子放到行頭的樁坐上,給孩子纏上半米多長的木腿,木腿下方有三寸金蓮似的假腳,這一過程重點是捆,在結實的同時,孩子首先要感到舒適。
合:孩子的各部分弄好后,把行頭的下半部分與上半部分連接起來,下端的圓環卡在年輕后生的肩部與腰部,此扛裝就算完成。
民族及其所表現出來的民俗標志著人類存在的一種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信仰和風俗習慣。東邑村歷史悠久,民俗淳樸,康熙版《潞城縣志》記載,二月二龍抬頭廟會初步形成于元朝,平順九天圣母廟內有元代碑文詳細記載了東邑龍王廟二月二春祭祈雨詳細儀式。春祭祈雨儀式在幾百年里不斷演變,現在仍然散發著富有地方特色的鄉土韻味,尤其是扛裝文化,這被東邑人民譽為“空中舞蹈,無言戲劇,流動雜技,活動雕塑。”龍王廟在雩祭儀式之后,煥發了它本來的生機,也將托載百姓們樸素的愿望。
參考文獻:
[1]王潞偉.上黨神廟劇場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5.
[2]申丹莉.潞城市東邑村龍王廟建筑及迎神賽社考述[J].文物世界,2008(3).
[3]車文明.中國古戲臺遺存現狀[J].中國文化遺產,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