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才
【摘 要】群眾文化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分析農村文化站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與發展,窺探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群眾文化;文化站建設;發展創新
中圖分類號:G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281-02
通過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可以將藝術與文化傳達給農村廣大群眾,有效解決農村文化活動匱乏的基本狀態,是豐富農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的有效方法與途徑。本文通過分析農村文化站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與發展,窺探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策略。
一、重視農村文化服務站的傳播作用
農村文化站是農村群眾文化服務的主要平臺和場所。文化站具有許多作用,一般來講主要是開放性、文化引導性和服務性。
首先是開放性。農村文化站的服務體系主要針對基層群眾,按照文化站的管理辦法嚴格執行,對基層百姓進行文化知識的教育和再教育,同時進行科普和法律普及,讓基層百姓可以從事相關的文化活動[1]。
其次是文化引導性。文化站的主要功能和屬性就是文化引導。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農村文化站屬于集體事業,屬于集體財產,因此它的作用應該充分發揮出來,并且用于基層百姓身上。黨的十八大提倡要加強文化大繁榮,促進文化大發展的局面,這就對人民的文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基層百姓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力量,提高其文化知識勢在必行。文化站對基層百姓的法律知識、科技知識、政治知識等方面的提升具有直接的作用。
最后是服務性。農村文化站的所有業務都是無償免費,不以利益為服務目的。這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越性,從本質上真正實現了一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也滿足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多樣化需求。
二、發揮農村群眾文化供給途徑
文化站是一種提升基層百姓文化知識的平臺,對文化知識和文化信息起到了傳播的作用。如何發揮其價值,擴大其影響,滿足老百姓的文化多樣化需求,是擺在每個文化工作者面前的問題。文化站(群藝站)以文化活動為中心,通過開展品牌性群眾文化活動向社會公眾供給文化信息,藝術下鄉、戲劇下鄉都能為基層百姓提供文化養料[2]。
(一)以活動的形式提供文化
文化站組織的活動豐富多彩,比如參與政府重大文化活動,舉辦大型音樂會、文化藝術節,全國性、地方性的活動任務等,以及一些村民自己辦的娛樂活動、藝術活動等,讓農村成員享受到高雅藝術,獲得視覺感官上的享受。
(二)以輔導的形式提供文化
輔導的形式主要是指由專業人才對老百姓進行文化知識、文化理論等方面的知識灌輸,可以通過講座、座談、視頻學習等形式進行,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百姓的文化修養和素養,弘揚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群眾藝術主要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體現,通過輔導與文化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以文學藝術的形式表現黨的方針政策,宣傳社會主義價值觀;文化娛樂輔導讓農村社會成員學習了新的娛樂文化形式,培養了他們的藝術表現張力;理論研究輔導可以培養農村社會成員的創作能力,讓農村社會成員自編自導娛樂節目,與傳統文化形式相結合[3]。
(三)以創作的形式提供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需求逐漸得到了滿足,并開始重視精神需求。農村文化的有效提供,可從基層提升精神需求,為實現精神大國和精神強國提供有力的保障。針對這種形勢,以創作的形式向農村提供文化活動,可以對基層百姓的精神文化修養起到關鍵作用,通過文藝表演、匯演、創作比賽等方式,圍繞新農村建設、中國夢等題材展開[4]。
三、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的文化站創新發展
(一)創新發展觀念,協同發展群眾文化
《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提出,為文化站的建設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時也加快了文化站的資金建設進度。通過各類資金政策扶持,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加強文化建設,提高文化服務的質量,這對于縮小城鄉差距和平衡地區文化差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建立圖書館、文化館,完善科技技術、加強惠民力度等手段和措施,提高了文化站的服務質量和效率。《規劃綱要》為文化站發展指明了方向,即以政府主導、社會承辦、市場化運行為原則,構建全方位農村群眾文化發展體系。在國家文化大繁榮政策的影響下,我們要迅速地改變傳統觀念,提高創新服務儀式,利用多種手段和途徑擴寬文化建設的內容和渠道,全面地開展農村文化站工作,為我國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同時提高文化的基層造血能力,源源不斷地向鄉鎮的其他文化站輸送。
(二)理順管理關系,重視管理機制建設
就行政管理層面而言,文化站的機構設置、人員配置、經費投入歸鄉政府管理,縣級及以上文化站、圖書站在業務上要對其進行指導。村級文化室的設置管理歸村委會,經費投入則以國家投入為主。文化站必須抓住機遇,理順體制,努力建設好運行、激勵、投入機制,在業務和管理兩個維度建設好管理機制,使鄉鎮文化站在一個體制順暢、管理科學的機制下健康發展,使文化站成為農民群眾文化生活的群眾文化空間。
(三)提高服務人員素質素質,培養文化傳承者
文化站處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很難吸引到專業文化服務人才,制約了農村群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政府需要進行長期的基層文化組織建設規劃,進一步加強這類組織的各方面職能,比如培訓機制、保障機制等,通過這些來吸引人才進入農村開展文化服務。利用“大學生村官”計劃,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從事文化宣傳事業。大學生有理論、有知識,進入農村開展文化服務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對其也是一種鍛煉和培育,這種鍛煉和培育反過來又能促進農村文化的服務質量和水平。
農村歷史悠久,具有許多豐富的文化遺產,比如皮影戲、秧歌等,通過培養文化傳承者的形式,可以有效保護和宣傳當地的傳統文化遺產,這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服務形式。通過有效的宣傳,吸引更多人關注農村文化發展,進一步促進農村文化交流。
(四)加快創新步伐,呈現文化內容多樣化
農村基層百姓的文化內容比較單一,形式也比較單調,這是由歷史原因造成的。過去的農村文化活動大多都是在傳統節目里開展,內容也十分有限,主題更是一成不變。加上農村社會成員平常很少參加群眾文化活動,所以要加快創新這方面活動的內容和主題,改善活動形式,這樣才能激發人們的興趣,提高影響力,提升文化服務的效果和質量。文化站要以農村社會成員為中心,致力于弘揚社會主義主流文化,不斷探索創新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道路,充分利用本地文化特色,把學術探索和藝術創作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
綜上所述,要想滿足廣大基層群眾的文化需要,提升他們的文化生活品質,促進文化建設,就需要建設好農村文化站,真正做到服務基層。目前我國對于農村文化站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效果,但總體來看仍然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去開展此類工作,爭取早日實現農村文化的大繁榮景象。
參考文獻:
[1]蔣旭俊.淺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J].大眾文藝,2013(23).
[2]楊倩.淺談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J].農民致富之友,2013(22).
[3]施建明,吳昊.如何打造農村文化活動品牌[J].青春歲月,2013(22).
[4]張春娟.當前農村文化建設若干思考[J].大眾文藝,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