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第45個世界環境日。
首屆中國生態文明獎表彰暨生態文明建設座談會在京隆重召開。全國有19個先進集體獲得了中國生態文明獎。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是我國高校中惟一的獲獎單位。
這個獎項是去年設立的首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方面的政府獎項,旨在表彰和獎勵對生態文明創建實踐、宣傳教育等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每三年評選表彰一次。
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是我國最重要的林業教學、科研基地。林學院立足我國林業和生態環境建設主戰場,努力把生態文明理念落實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各個環節中,全面發揮專業學科優勢,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戰略決策、人才支撐、科技支撐和文化支撐,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了先鋒帶頭和示范推廣作用。
為生態文明建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
林學院是學校最具特色的研究型學院,也是歷史最悠久、師資最強、培養人才最多的學院。
1952年,北京林學院(北京林業大學的前身)成立。林學系(林學院的前身)是當時惟一的系。北京林業大學就是在這個系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壯大為今天的最高綠色學府。
學院擁有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林學(含森林培育學、森林經理學和森林保護學3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生態學、草學、土壤學3個北京市重點學科。林學一級學科在教育部歷次學科評比中均名列第一。學院還建有林學、生態學、草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歲月荏苒,光陰流逝。幾十年來,林學院經歷了多次學科和專業調整,始終注重林學一級學科骨干專業學科方向的建設,為國家培養了近萬名林業高級人才。我國著名專家沈國舫、張新時、李文華、朱之悌、王濤、徐冠華、唐守正、尹偉倫等8位院士都畢業于該院。該院還培養了我國第一位林學博士。
如今的林學院,具有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完整的人才培養環節。自1981年起,林學骨干學科相繼成為我國該領域最先獲得博士授予權的學科。60多年來,為我國培養了近萬名林業科技人才,畢業生在主流行業的就業率、本科第一志愿率均保持行業較高水平。學院連年被評為“主流行業就業先進集體”,為林業和生態文明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
社會不斷前進,林業也在不斷發展。林學院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林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學院緊密結合國家、社會和林業生態環境建設需求,發揮專業和學科優勢,探索分類分層培養體系,推進卓越農林人才培養、國際聯合培養、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培養等人才培養模式,在森林資源類、森林保護、林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以及林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等方面的改革與探索,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省部級教學成果獎10余項,為全國農林高校提供經驗借鑒。
據了解,該院的本科生教育在全國林業院校最早試點實施林學大類招收、低年級大類培養、高年級分專業培養的教學模式;按照“少而精、高層次、國際性、創新型”的要求,在林學優勢學科中首次設立了以著名林學家、首任林業部長命名的“梁希實驗班”,實行了“本碩博分流連讀制”;與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舉辦“中美合作草坪管理項目”;在全國林業高校中率先設立城市林業本科專業方向,為林業行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培養了大批創新人才。研究生培養率先開展博士生招生申請-審核制試點。首批獲得全日制林業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探索在職碩士學位培養模式,已經培養了12屆近千名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為各地基層林業部門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為了適應林業發展的需要、培養生態文明建設急需的人才,林學院不斷加強課程和教材建設,努力提升林業人才的培養水平。學院建設了數十門精品課程,其中國家級、北京市級精品課程各6門。近10年,教師們主編、參編《森林生態學》、《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生態公益林管護指南》等學位及行業培訓教材40余本。其中《森林生態學》等7部教材獲得國家級、北京市級精品教材稱號,《森林培育學》獲省部級優秀教材一等獎。學院還充分利用北京學院路教學共同體的優勢,為10多所院校學生開辦綠色課程,成為首都高校普及和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和知識的先鋒。
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林學院充分發揮林業科研的優勢,整合科研團隊,積極承擔國家重大林業技術攻關,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支撐。學院獲得了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數十項,年均發表SCI收錄期刊論文50余篇,EI收錄期刊論文20余篇,CSCD核心論文200余篇;年均獲批發明、專利十余項,軟件著作權50余項。2000年以來,學院教師主持縱向課題613項,在北方典型退化森林恢復、公益林結構調控、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可持續森林經營管理、重大森林有害生物調控等方面取得標志性成果,在生態文明、國家“雙增”建設、林業生態工程、綠色奧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大改革和實踐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學院創建了理論研究中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指導。依托林學院等優質學術資源和學科優勢,由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著名林學家沈國舫院士等多名專家牽頭,率先在全國農林院校中成立了生態文明研究機構,建設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專家智庫,積極開展生態與健康領域的重大理論、總體戰略、政策措施的研究和咨詢,完成了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生態文明研究成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效理論支撐。
學院大力建設重點科研平臺,促進了林業科技創新與示范推廣。擁有教育部、北京市共建森林培育與保護重點實驗室、國家生物質能源研發中心、國家林業局野外長期研究定位站,3個國家林業局重點開放性實驗室,以及河北平泉和福建三明等6個綜合實踐基地,為國家林業發展和產業需求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推動了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
學院不斷深化國內外學術交流,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水平。先后與美國、加拿大、英國等30多個國家百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了學術交流、專家互訪、合作研究、聯合培養機制。近5年,承辦林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暨紀念林業教育110周年學術研討會、亞太地區林業院校長、森林可持續經營國際學術研討會、城市林業國際學術大會以及林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日森林可持續經營、短輪伐期林業生物質能源與碳交易潛力國際研討會等重大學術活動30余次,拓寬國際視野,促進學科專業向國際知名、特色鮮明的目標邁進。
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
為了促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林學院堅持推行面向地方和行業的科技支撐和技術服務體系,組織專家學者主持和參與國家技術攻關,在生態環境建設、地方經濟發展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專家們緊緊圍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發展的重大需求,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攻堅者。他們主持和參與了國家林業發展規劃、災害林業恢復重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生態系統綜合效益評估等一系列與國家生態安全、資源保護與建設相關的政策咨詢和規劃制定。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是我國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技術政策的主要起草人。他長期從事中國可持續林業發展戰略及水資源和生態建設的咨詢,致力于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探索及生態保護和建設事業的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等10多位專家向國務院和中央提出的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地震次生災害預防及林業恢復重建工程的建議,得到溫家寶總理和回良玉副總理的多次重要批示,受到國家林業局、建設部、環境保護部、四川省的高度肯定,被科技部評為“全國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
學院積極承擔林業建設重大專項,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承辦“首都生態林管護員行動接力計劃”項目。在5年時間里,幫助北京市4萬多名管護員達到了生態林管護崗位初級水平;參與了“北京市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覆蓋16個區(縣),組織開展外業調查286次,出版北京種質資源調查與評價系列叢書;牽頭承擔“首都平原百萬畝造林工程”的課題研究,解決了生產中的重大技術問題。
學院注重發揮學科優勢,結合科研成果轉化,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指導和專業培訓,有效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和地方林業建設快速發展。教師們多次參與北京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科技咨詢,為地方森防總站行業崗位考核編寫試題;完成江西森林資源生態系統效益評估;主持國家林業局森林認證試點,完成全國森林認證審核員培訓;參與西藏、陜西等全國各地的資源調查、林果病蟲害防治、自然保護區資源調研、國家林業生態建設工程。
學院還積極承擔商務部援外培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者。學院已承辦了商務部“森林資源與可持續經營管理官員研修班”、“發展中國家森林資源培育與經營管理官員研修班”、“發展中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林業經營理念與實踐管理官員研修班”等多個國際培訓項目,阿富汗、阿爾巴尼亞、斐濟、越南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121名官員參加培訓。他們回國后,在介紹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推介中國林業建設成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學院與地方及政府共建合作,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多次與國家林業局駐北京專員辦、淄博市林業局、十堰市林業局等各地方林業管理部門合作舉辦培訓與研修,進一步提升基層森林資源管理人員的理論水平和科學管理能力。通過共建生態環境、共建生態經濟、共建生態文化三個重要載體,與北京市郊區多個村鎮建立了“1+1”生態文明村,共同開展“生態村莊發展規劃”、“生態文明大講堂”、“城市森林健康”、“垃圾分類處理培訓”等項目。
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先進的文化支撐
在林學院招聘學生輔導員的面試中,院長韓海榮教授指著窗外的樹問,知道這是什么樹嗎?有什么特點?他說,我們的輔導員應該具有廣博的林業知識,教育和引導學生們不斷強化生態文明的素養。
北京林業大學是首批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和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積淀了深厚的綠色文化底蘊,形成了一批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綠色文化品牌,在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帶頭作用。
據了解,林學院始終堅持“道法自然、樹木樹人”的院訓,幾代師生秉承梁希先生 “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的綠色情懷,為我國的生態和環境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學院注重打造文化品牌,成為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的生力軍。積極發揮綠色校園文化的作用,在傳播生態文明中形成了一批綠色文化品牌,先后獲得了多項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環保榮譽。
林學院師生堅持32年面向首都市民開展綠色咨詢,連續20年參加首都大學生“綠橋”系列活動,堅持10年參加全國青少年“綠色長征”活動,堅持5年開展“北林精神”傳承禮儀式,連續4年開展“生態文明”博士生講師團宣講活動。該院學生創建的“山諾會”“綠手指”等環保社團,堅持22年開展保護滇金絲猴、守護大雁、垃圾分類等數十項具有品牌示范效應的綠色實踐,在社會上引起了重大反響。
學院還積極構建媒介平臺,輻射帶動社會群體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連續5年參與主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分論壇,成為傳播中國生態保護建設成果的高端交流平臺,與國內外專家形成共建共享的常態化發展機制。
學院充分利用鷲峰實驗林場、標本館、八達嶺林場等校內外實踐場所,面向社會和師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每年接待數十所高校實習實踐師生超過萬人次。學院師生積極收藏各類標本27萬多份,為我國森林珍稀瀕危動植物標本收藏展示做出貢獻。
獲獎之后,林學院院長韓海榮教授表示,將繼續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和黨中央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精神,充分發揮學科綜合優勢,不斷強化辦學特色,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立足林業行業主戰場,發揮林業院校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主力軍作用,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