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宬
『戦後日本の親族関係―核家族化と雙系化の検証―』(《戰后日本的親屬關系——對核家族化與雙系化的驗證》)一書系旅日中國學者施利平教授用日文撰寫專著。全書169頁,并不冗長的篇幅集中火力完成了一次對家族社會學界傳統定論的挑戰。
戰后的日本社會,家族、親屬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按照家族社會學的通行觀點,由于家戶規模的縮小、婚后與父母同居率的低下、還有母女之間交往、援助關系的緊密,關于家族的制度由家制度——“直系家族制度”,向以核家族為原則的“夫婦家族制度”轉換(所謂“核家族化”)。親屬關系也由優先父親與長子關系的父系、單系,向無論夫方、妻方,無所偏重的雙系性變化(所謂“雙系化”)。施氏指出:這種通論不能吻合地解釋和說明日本現當代有關家族構成和親屬關系的現實。肇始于1980年代的現代家族論以家族的心性——自律性和情緒性等為主要研究課題,分析家族制度的視角有所遺漏,未能嚴密地驗證現實中的婚后家族、親屬關系在家族制度這一側面的情況,因此關于戰后家族是否由直系家族制度向夫婦家族制度轉換,親屬關系是否由父系向雙系轉換,仍不明朗。
為彌補以上不足,正確地理解戰后日本的家族、親屬關系的存續和變容,本書從制度的側面(同居、家的繼承、相續)和情緒的側面(經濟上的和非經濟上的援助和交往)兩者結合起來進行把握。在這種理論框架結構的提示下,以在日本全國實施的針對男女5000余人(1911年—1981年間出生)的家族調查數據為基礎,追尋今天的日本家庭中家族、親屬關系的歷史性變化。此外,將同在儒教文化圈,重視親屬關系的中國和韓國的家族、親屬關系進行了比較。
結果:在制度方面,長子優先的直系家族制度仍然殘留,但女兒并非必須被排除在外,亦即非父系性;一子優先的直系家族制度(長子雖然仍占優勢,子女中的任何一人可以跟父母同居、繼承、傳承家業)仍在持續的現狀清晰可見。在情緒方面,由于1950年代以后出生的少產少死世代的兄弟姐妹數量的減少和育兒期(與丈夫)的同居率的低下,妻子和妻方親屬之間的緊密交往、援助情況日趨活躍的傾向得到確認。但這并非源自制度上的變化。在情緒方面,日本親屬本來就具有雙方性的特征。可以說時至今日這種基本特征仍沒有變。
亦即:戰后日本的親屬在制度的側面沒有變化,在情緒的側面表現得更加活躍,應當予以關注。本書揭示了戰后日本的家族、親屬關系,在經歷了高度經濟成長期以來的工業化、都市化、現代化的當代日本社會,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仍然經營者直系家族制度,在情緒的側面呈現活躍化,構筑著重視夫妻雙方任何一方的非父系、雙方的親屬關系。
本書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是對核家族化和雙系化的通論進行探討。第1章將“家”到核家族的變遷從與家族、親屬的法律制度的變遷的角度進行探究,思考從親子關系到迫使家族、親屬關系發生變化的可能性。接著第2章與第3章分別從家族社會學和社會學鄰近的學科分野對家族、親屬的變化進行評論。在此基礎上,第4章以將家族、親屬的制度性側面和情緒性側面結合起來為必要條件,從“時間的相位之下”和“空間的相位之下”接近本書的課題,并分析從孩子之角度見與“實親”和“義親”的關系,介紹這種研究方法和角度。第二部對是否發生核家族化和雙系化,用數據來進行驗證。第5章關注日本社會持續存在的直系家族性要素,即關注擁有家族的制度性側面,弄清同居、繼承、相續的現狀,揭示直系家族制度存續的可能性。第6章檢視今天日本的家族、親屬關系的實態,同時對家族的制度性和情緒性的雙方都予以關注,驗證在同居、援助、會話過程中兄弟姐妹間的差異,探索直系家族制度與雙方親屬制度共存的可能性。緊接著第7章闡明家族、親屬關系的歷史性變化。關注子女與父母同居得到育兒方面的援助情況的歷史性變化,通過比較不同出生年齡層的親子關系,揭示直系家族制度和雙方親屬制度的存續以及后者的活躍化現狀。第8章為了清晰地呈現日本的家族、親屬關系的特征,特別對同為儒家文化圈的日中韓三國親子關系的異同進行關注,對夫方與妻方以及兄弟姐妹間的關系進行比較,凸顯了日本的家族、親屬是直系制家族,非父系性、雙方性親屬制度的特征。在《終章》里,以本書通過分析得出的結果為基礎,整理戰后日本的家族、親屬關系的變化,嘗試描繪新型的家族、親屬鏡像以及至今為止的日本家族、親屬發展軌跡。在最后的《補論》中記載了從墳墓的繼承意識看與祖先祭祀有關的分析結果。因考慮到祖先祭祀的繼承意識同為制度性側面中的一環,為增強本論的說服力收錄之。
[注:三峽大學青年科學基金, KJ2014A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