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 佳
我的醫學夢
本刊記者 劉 佳

專家簡介:
陶貴周,遼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內科教研室主任、診斷教研室主任、心內科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兼任遼寧省政協委員、中國心血管醫師協會基層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衰老促進委員會慢病防控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預防學組委員等。擔任《國際循環》《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中國實用內科雜志》《醫學與哲學》《遼寧醫學院學報》等雜志編委。
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個人”“2013年中國心血管醫師優秀工作獎”“遼寧省勞動模范”“遼寧省五一獎章”等多項殊榮。
在2015年全國勞模和全國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遼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陶貴周作為全國先進工作者,與各行各業的勞動模范一同接受黨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會上,習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號召“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勇于創新”。面對無尚榮譽,陶貴周感到無比自豪,同時也表示,以后更會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醫療衛生事業中,并將以此為動力再立新功。
從醫學習和工作37年來,他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無私奉獻在心血管醫療衛生事業第一線,受到了社會和老百姓的肯定與贊揚。1985年,遼寧省盤錦發生歷史上罕見大洪災,陶貴周不怕生命危險帶頭報名參加了遼寧省抗洪救災醫療隊;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又帶頭多次捐款,并派科室醫生參加抗震救災醫療隊。一次,在緊急趕往導管室的路途中,陶貴周下樓梯竟不慎發生了意外——致跖骨裂紋骨折,盡管如此,他仍舊拄著雙拐到醫院指導手術。
1999年10月,陶貴周從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學成后,放棄了澳方高于國內十倍以上的薪水,毅然決然地選擇歸國。面對一線城市的大型三甲醫院的優越條件,他卻遠赴遼寧省最貧困的地區——遼西地區工作,回到了培養他的母校錦州醫學院,也就是現在的遼寧醫學院。
回到昔日熟悉的地方,陶貴周內心格外踏實,他暗下決心要奮斗出一番事業。在醫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陶貴周帶領心內科全體人員每年收治心臟病人6000多例,每年開展各項心臟介入手術數千例。通過新技術的開展,醫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住院死亡率從20%左右下降到2%左右,大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都得到了根治。遼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遼西地區心臟病診治中心,先后被評為錦州市重點醫學專科和遼寧醫學院重點醫學專科,遼寧省醫學重點建設項目專科;同時其也被評為遼西地區唯一一個國家衛計委冠心病介入培訓基地,唯一一個國家藥品實驗專業基地。
陶貴周每年參加數十次國際心臟病學學術交流會,發表國家級論文60余篇,著書10部;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培養研究生50多名。作為心血管骨干專家,他到遼寧省各地講學、進行手術指導,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走訪了十多個縣級醫院,并完成基層醫師理論培訓和現場查房培訓;作為內科黨總支副書記,他帶領內科黨員每年常規到縣鄉及農村養老院義診和捐款,并將自己主編的科普書免費贈送廣大讀者。
近日,中國心血管醫師協會與遼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簽訂了“中國急性心肌梗死規范化救治項目”,項目旨在為打造“遼西胸痛急救中心”奠定基礎。在美國心臟病協會和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聯合評比中,遼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急性冠脈綜合癥醫療質量改善項目”從全國近200多家三甲醫院評比中摘得銀獎。
國家許下中國夢,在陶貴周心中有個醫學夢。這個夢不是空想,而指引著他一步一個腳印通往希望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