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 礪
提高生豬業組織效率,促進全產業鏈整合
——丹麥養豬生產考察紀實
文/朱 礪

朱礪,博士,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后備人才,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2016年5月初,十分榮幸地參與了丹育貿易有限公司組織的對丹麥養豬業的考察,丹麥養豬生產的高效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特總結如下,供同仁參考。
2014年,丹麥全國共有3,638家豬場。2015年,能繁母豬存欄約100萬頭,提供約3,100萬頭斷奶仔豬,母豬年生產力(PSY)高達31頭。斷奶仔豬中,國內育肥約1,900萬頭,出口約1,200萬頭。丹麥人口僅550余萬,生產的豬肉90%出口到世界各地。丹麥從1971年開始實施嚴格的SPF制度和生物安全體系,整個國家實現了對口蹄疫、經典豬瘟、豬偽狂犬病等重大疾病的徹底凈化,全國75%的母豬是SPF母豬。養豬生產的高效、安全成為丹麥生豬產業的傲人名片。
丹麥養豬產業高度發達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其高效的組織性。全國3,638個農場實際上以合作社的形式被組織在一起協同生產。這種協調性表現在:
2.1 建立了高效的良繁體系商業運作模式
由丹 麥 育種聯盟(Breeding Association DANAVL)按照D×(L×Y)三元雜交體系的需要,在整個國家建成簡單高效的良繁體系。其中,核心育種場25家,擴繁場186家,其余的都是商品場。
為了實現全國一體化聯合育種,丹麥建立了農場場內測定和中央測定站測定兩套性能測定體系,每年測定數量都保持在10萬頭以上。每個核心場按統一標準實施場內測定。測定工作按周節律組織,每批次測定結束時,由丹麥育種聯盟安排有資質的測定人員到各成員場實施測定。同時,全國建成兩家公豬性能中央測定站,每年集中測定6,000頭以上公豬。每周由核心育種場選送場內遺傳性能最好的112頭保育結束的小公豬到測定站,對飼料轉換效率等重要經濟性狀實施集中測定。測定結束后,丹麥育種聯盟每周實施1次遺傳評估,選出遺傳性能最好的種公豬,送到人工授精站供所有豬場使用。丹麥杜洛克公豬的使用時間只有12個月,長白豬和約克夏只有5個月,確保了世代間隔最小化。
丹麥人工授精市場有HATTING A/S和MORS兩家公司,另有4%的農場自建公豬站,2%的農場采用本交。HATTING A/S公司是歐洲最大的豬精液生產商,其公豬站飼養3,550頭公豬,每年生產540萬劑精液,由專用運輸車向客戶配送,年產值4,730萬歐元。2015年,網絡客戶的購買量占27%。
2.2 由全國統一研究機構作為科技支撐
由丹麥農業食品委員會和丹麥養豬研究中心組織研發項目,每年投入1,500萬歐元預算用于針對產業鏈各環節確定研發項目。這些項目大多源于生產需要,而豬場自身又不能解決。例如,丹麥育種系統(DanAvl)、丹麥SPF系統、丹麥基因組選擇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以育種目標確定為例,DanAvl育種系統根據生產實際每4年調整1次性狀與權重。當前,其父系育種目標由飼料轉換效率(52%)、30~100kg日增重(23%)、瘦肉率(13%)、體型結構(5%)、0~30kg日增重(5%)、屠宰損失(2%)等性狀構成。母系育種目標由飼料轉換效率(44%)、產后5d活仔數(LP5,28%)、30~100kg日增重(15%)、瘦肉率(6%)、體型結構(2%)、使用壽命(1%)、0~30kg日增重(3%)、屠宰損失(1%)等性狀構成。
養殖者根據銷售情況支付固定費用來維持研發機構的正常運轉。例如,每銷售1頭商品豬大約提交4丹麥克朗,1頭種豬800丹麥克朗的基因費。這些費用的收取為丹麥養豬研究中心提供運行和研發經費,實現產學研的良性循環。
2.3 關聯行業整合貫通生豬產業鏈
丹麥養豬生產與飼料生產和屠宰加工等上下游產業縱向整合,形成全國一體化的高效生豬產業鏈條。提出了丹麥農場“康貝模式(Danish Farm Concept)”。其養殖完全建立在種養結合的循環經濟模式之上,養殖規模由土地面積確定,養殖廢棄物固體部分被回收加工成有機肥,液體部分經處理后還田灌溉,實現零排放清潔養殖。此外,該機構還負責為全國生豬從業者提供咨詢服務。
例如,丹育國際負責種豬銷售,Vilomix公司負責飼料研發和生產,SKOV公司負責豬舍通風設施設備的研發和生產,AgroSoft公司負責豬場管理軟件研發。分工明確,相互協作,利益共享,共同提高丹麥生豬產業的生產效率和市場開拓。這種高效的組織形式推動了丹麥養豬產業的高效發展,各農場和相關企業實際上以合作社的形式協同生產,并參與國際競爭。
由于產業鏈條各環節間的緊密協作,實現了生豬產品真正意義上的“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程追溯,確保了丹麥生豬產品的食品安全。在提高養殖效率的同時,確保丹麥豬肉產品達到了無疫病風險、無抗生素和耐藥性風險、無食品污染風險的高品質標準。
為保持生豬產業水平,丹麥有完善的農業教育項目,這些項目已經有130多年的歷史。例如,創建于1886年的達拉姆農學院是丹麥最大、最古老的農業教育學院。這里可以實施針對養豬業的職業技術和管理培養,教育項目既有4~12周的短期培訓,也有8~10個月的畜牧/農作物培訓,還包括本科和MBA碩士課程。想獲得丹麥農場場長職位的人必須接受不低于5年半的養豬職業教育,否則就拿不到政府認可的職業資格認證,也得不到經營農場所需的銀行貸款。這樣的教育模式確保了丹麥豬場從業人員的科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