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
司法改革背景下法官勝任特征模型構建
余牟艷謝開勇
(西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四川成都610039)
遵循社會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通過文獻查閱、訪談以及專家探討的方法獲取法官勝任特征,進而根據確定的勝任特征編制調查問卷進行數據收集。在此基礎上運用SPSS17.0進行描述性統計,在驗證數據的效度良好之后,對數據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構建了由職業道德素養、專業業務能力、學習能力、政治人文素養、工作態度5個維度14個方面的勝任特征要素組成的法官勝任特征模型。該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為法官遴選、培訓提供科學的參考和建議。
司法改革;法官;勝任特征;勝任特征模型
近來,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相繼提出要推進中國法治建設,建設法治國家,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在法治社會中,司法作為社會救濟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獨立、公平正義等諸多價值的實現都離不開司法工作者。在改革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多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司法審判制度的承載者——法官。英國大思想家培根曾說:“一次不公正的裁決,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然冒犯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決則毀壞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然而由于受諸多因素影響,很多法官進入法院時根本不具備法律專業基礎知識,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參差不齊,整體素質偏低。因此,完善法律職業準入制度,合理配置司法審判人力資源,實現法官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是實行法院人員分類管理的基礎,也是完善司法責任制的基石。
國內對于勝任特征模型的研究多集中在管理人員、財務人員等方面,對法官的素質特征研究相對較少,并且少有專門從人力資源的角度對法官進行專門的勝任特征模型構建。彭瑋婧[1](2008)運用心理學實證研究的方法探討我國法官勝任特征的內容結構及其相關因素的關系。通過訪談、問卷等方法得出法官勝任特征的四個因子:職業道德、工作作風、辦案能力、和諧意識,并探討了法官勝任特征對法官的工作滿意度、情緒衰竭、結案率、二審改判率等的預測作用,理想承諾對法官工作滿意度、離職意向的調節作用等。彭瑋婧、凌文輇[2](2010)通過自行編制的調查問卷對法官進行調查,對法官勝任特征內容維度進行探討,并指出法院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研究展望。宗會霞[3](2013)在其博士論文中以職業能力為視角,以解構式的研究方法探析法官司法能力的內涵和外延,形成法官司法能力理論體系,并結合國外法官司法能力的啟示,通過審視我國法官司法能力現狀,提出了適應我國時代特征的法官司法能力體系。王作化、寧尚成[4](2015)從勝任力和勝任力模型中得到法官司法能力建設的啟示,結合公務員通用能力素質、法官職業特點和社會公眾對法官的期望,從理論上探討法官勝任力模型構建的思路、步驟、方法以及運用。
(一)研究量表設計
為了盡可能全面的搜集與法官勝任特征相關的信息,本文搜索了大量文獻,查閱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參考《公務員通用能力框架》《法官法》以及法官職業道德對法官勝任特征的相關描述,并對身邊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等相關法律工作者進行訪談,探討法官應具備的勝任能力。根據文獻和訪談搜集的勝任特征進行整理,并聽取法學和人力資源相關專家的意見進行篩選,最終確定了40項勝任特征指標。根據篩選出來的勝任特征項目編制初始問卷,選取部分被試進行預試,共獲得88份預測數據。預測結果顯示每項勝任特征的均值都偏高,大部分都在4.5分及以上,甚至有的高達4.8分,4.9分。接下來對問卷進行修改和完善,剔除3項表意相近的勝任特征,對剩余37項勝任特征的表述由抽象性改為描述性,增加6道負向計分的題目,避免被試出現不認真答題的情況,即使出現,也能在數據統計分析時進行篩除;最后將直接評分的方式改為詢問被試對問卷中描述的法官行為是否同意,這樣更考慮被試的感受,使所得數據更具客觀性。
(二)研究量表內容
法官勝任特征調查問卷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了解被試的基本情況,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和工作年限;第二部分,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進行勝任特征調查,選取37項勝任特征指標作為問卷第二部分的內容,其中包含6項負向計分,讓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勝任特征的重要性進行評價,“完全不同意”計1分,“不同意”計2分,“不確定”計3分,“同意”計4分,“完全同意”計5分。
(三)研究樣本
為了更加廣泛的收集到更加全面的數據,本次研究采用紙質問卷和網絡問卷相結合的方式就行數據收集。線上線下共計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其中線下150份,回收128份,線上350份,全部回收,共計回收調查問卷478份,回收率為95.6%。對回收問卷進行檢查和篩選,剔除信息缺失和回答不誠實的問卷21份,得到有效問卷457份,有效率為91.4%。
表1為樣本第一部分的統計指標。從表中信息可以看到,樣本的選取在性別、年齡階段、受教育程度、職業以及工作年限幾方面都比較均衡合理,適合進行實證分析。

表1 調查問卷第一部分指標統計表
(一)研究工具及方法
本文采用Excel2003和SPSS17.0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本文在進行法官勝任特征的調查收集之后,通過因子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等統計學方法嘗試構建法官的勝任特征模型。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對調查問卷所得數據進行整理,把問卷的描述性表述轉化為勝任特征,重新編碼。利用SPSS17.0對問卷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旋轉方法選擇方差正交極大旋轉法,對問卷數據進行兩次因子分析。第一次因子分析合并了a7遵守司法禮儀和a11維護司法形象,a18不得隨意談論案件情況和a27保守秘密和隱私4項表達意思相近的勝任特征,保留35項勝任特征項目,對35項勝任特征項目的重要性評價結果見表2。表2以均值作為關鍵詞進行描述統計,從數據可以看出,問卷中35項勝任特征重要性評價的均值都高于3分,說明選取的這35項勝任特征能夠體現重要性。為了適當提高勝任特征的選取標準,本研究選取均值在3.5分以上的勝任特征,其中a36.關注社會輿論和民意的均值為3.37分,低于3.5分,可見此勝任特征對于本研究而已的有效性不足,因此在第二次因子分析時將其予以刪除。

表2 35項勝任特征的描述統計量
對剩余的34項勝任特征進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度檢驗,具體結果見表3。KMO值為0.945,根據Kaiser給出的KMO度量標準:KMO>0.9,表示非常適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檢驗的卡方值為11311.137,顯著性Sig.=0.000<0.001,拒絕零假設,各個變量之間不是獨立的,樣本非常適合做因子分析。

表3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通過第二次因子分析,得到樣本的解釋的總方差,根據探索性因子分析特征值大于1的默認原則確定因素數目,從表4可以看出:34項勝任特征共提取了5個公共因子,并且這5個公共因子的累計解釋總方差達到65.294%,能解釋總方差的大部分,信息損失量較少。提取的5個公共因子構成了法官勝任特征的5個不同的維度。第一個維度包括11個項目,第二個維度包括10個項目,第三個維度包括4個項目,第四個維度包括7項目,第五個維度包括2個項目(見表4)。

表4 旋轉成分矩陣表
(三)因素命名與分析
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構建的法官勝任特征模型由5個維度、共計34項勝任特征構成,5個維度分別為職業道德素養、專業業務素質、學習能力、政治人文素養、工作態度。
因素1法官職業道德包括11個項目,分別是維護司法獨立,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工作勤勉認真,注重司法效率,不收受他人財物、保持清正廉潔,尊重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維護司法形象,熱愛法官職業,遵守家庭美德,合理出入社交場合、謹慎交友,保守秘密和隱私。這些項目都是對法官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因素2專業業務素質包括10個項目,分別是正確適用法律法規、良好的邏輯和法律思維能力、相關學科知識、案件事實分析能力、豐富的審判技巧、證據認定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精通法律專業知識、創新適用法律、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這些項目都是法官判案所需具備的相關專業知識和審判業務能力。
因素3學習能力包括4個項目,分別是精研法理、不斷學習新的法律知識、善于總結經驗、良好的外語學習能力。這些項目都有利于法官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適用社會變化和法律更新。
因素4政治人文素養包括7個項目,分別是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信仰法律,維護法律的權威、堅定的政治觀念和明確的政治方向、心系群眾,司法為民、進行法制宣傳和教育、了解并尊重民風民俗、注重法理和情理的結合。法官作為一個社會人,既要講政治、講法律,也要懂人情,心系群眾,司法為民。不僅案結事了,還得人和,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做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因素5工作態度包含2個項目,分別是有責任心和心理抗壓能力。法官是一個高壓力、高風險的職業,因此作為優秀的法官必須具備良好的責任心和抗壓能力,才能做好審判工作,加強審判質量,提高人民群眾的公眾信任。
(四)信度檢驗
調查問卷的可靠性或穩定性是量化研究的關鍵因素,一個好的量表,其測量結果是可靠的,多次反復檢驗其結果都保持一致。因此,就需要對量表進行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克朗巴哈(Cronbach)系數對問卷的信度進行測量,分析結果顯示(見表5):克朗巴哈(Cronbach)系數為0.964>0.9,說明問卷的信度非常好,測量結果比較可靠。

表5 可靠性統計
(一)員額制法官遴選
勝任力模型的構建與測評是人才管理的兩個關鍵問題,建模解決了人才“質的標準”,測評則解決了勝任力“量的測量與鑒定”,只有解決了這兩個關鍵問題,人才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將法官勝任特征模型應用到法官的遴選和培訓中,能夠促使法官努力達到崗位所要求的基本素質,提升自己的各項能力,也能夠為員額制法官的遴選提供相應的參考標準。
為了在遴選過程中各加全面的反映出法官的水平和特質,入額遴選采取考試、考核與直接領導綜合評分相結合的方式,各占一定比例,綜合全面的對法官的能力和水平進行評價。
考試主要采取筆試的形式,通過不同的題型考查不同的素質要求。通過選擇題的方式考查法官的法律專業知識以及對最新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的理解;通過案例分析題的形式考查法官的案件事實分析能力、證據認定能力、法律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正確適用法律法規的能力;通過文書寫作題考查法官的司法文書寫作、書面表達能力等;通過論述題考查法官的法學理論水平,法理研究能力。考核主要采取現場隨機旁聽庭審和現有業績材料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必要時還可以采取溝通面談的方式。旁聽法官庭審,可以考察一個法官的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審判技巧與駕馭庭審的能力,對當事人的尊重與司法禮儀的遵守情況,同時庭審過程也可以看出一個法官的案件事實分析、證據認定能力,通過審判結果可以考查法官法律適用的能力,是否在法理的基礎上合理考慮了情理,是否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結合,是否在案件審核之后對當事人進行法制宣傳和教育。其次,根據現有的相關記錄,如法官的年度考核、工作業績、案件數量、結案率、上訴率、改判率等考查法官的工作態度、工作效率以及責任心等,根據政治業務學習、調研科研成果以及獲獎情況等考查法官的政治素養、法律信仰、學習發展能力等。最后直接領導根據法官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表現、政治素養、職業道德的遵守情況綜合進行評分。
(二)未入額法官的培訓
在進行培訓前,首先要確定培訓需求,目的是分析勝任特征的現有狀況與應有狀況之間的差距。只有明確法官在培訓方面的迫切需求,才能使培訓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真正達到培訓的目的。
據第一階段員額制法官的遴選結果可以得知每個法官自己在遴選環節的得分,因此,我們可以根據遴選入額的優秀法官與暫未入額的法官遴選得分進行比較,分析未能入額的差距及原因。針對不同性質的勝任特征,選擇不同的培訓方式,具體見表6。

表6 勝任特征與培訓方式的選擇
法官作為司法中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在司法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將持續受到社會的關注。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對法官各方面的素質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因此,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結果以及未來法官勝任特征的研究趨勢,本研究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未來的研究:
1.細化法官的分類。不同級別法院的法官,不同審判庭的法官在勝任特征上面會存在一定的差別,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對法官分類進行細化之后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如只研究基層人民法院的法官或只研究刑事審判庭的法官,這樣構建的模型才更有針對性。
2.進行比較分析。分析不同的群體對于法官勝任能力的認知或期待,進行對比,得出法官現有勝任特征和群眾期待的法官應具備的素質的差別,從而更好的完善法官勝任特征模型。
3.在后續的研究中,應將法官勝任特征模型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其可行性,并逐步縮小理論與現實的誤差,同時使模型更好的運用于法官的遴選、培訓和績效考核實踐中。
[1]彭瑋婧.法官勝任特征及其與相關因素的關系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8.
[2]彭瑋婧,凌文輇.法官勝任特征的內容結構研究[J].法學.2010(4)
[3]宗會霞.法官司法能力研究[D].江蘇:南京理工大學.2013.
[4]王作化,寧尚成.法官勝任力模型的構建及應用.[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1)
[5]李維春,謝開勇等.拔尖創新本科人才勝任特征模型研究[J]教學研究,2014.11.
[6]David C.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7]吳丹.法官的理性與德性——法官素質的培育[J].求實,2009(S1)
[8]陳洪濤,黃西武.中國改革開放30年法官素質變遷狀況研究——以法官職業標準與法官職業外部評價標準為視角[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0(1)
本課題由西華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基金號:ycjj2016049)
余牟艷(1992-),女,漢,四川眉山,碩士研究生,西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