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1)
?
基本公共服務對社會信任水平的影響
——基于CGSS 2013的實證分析
江洋
(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廣州510631)
本文在中國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探討全國范圍內民眾的社會信任水平與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滿意度之間的聯系。借助CGSS 2013的權威數據,并運用有序回歸的方法,得出公共教育、基本住房保障、社會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務均對社會信任水平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的結論。
社會信任;基本公共服務;CGSS2013
(一)研究背景
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處在現代轉型期的中國也從傳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面臨著不確定性。當今中國社會的社會信任缺失事件頻發,人情冷漠現象司空見慣。有此種種,從基本公共服務角度分析,均與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分不開。教育資源不充足、基本住房保障不到位、醫療衛生改革缺漏、社會管理不切實等,均加劇了社會信任危機,影響了正常的社會心態和人際信任。
(二)社會信任概念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董才生(2005)指出,基于道德內在制度的“內在制度型”社會信任,體現了人的善性本質與人的行為的自主性,是具有高度自覺程度、充滿人性(善性)的深厚的社會信任。盧曼(2005)認為,在任何情況下,信任都是一種社會關系,社會關系本身從屬于特殊的規則系統。
(三)基本公共服務概念及分類
陳昌盛(2008)將基本公共服務定義為:一定階段上維護本國經濟社會穩定、基本的社會正義和凝聚力,保護個人最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所必須提供公共服務的最小范圍和邊界。曾紅穎(2012)認為,基本公共服務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共識基礎上能滿足居民基本需求,一國全體公民不論其種族、收入和地位,都應該普遍享有的公平可及的服務,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市場供應不足等特征。
馬慧強、韓增林等(2011)構建了含有教育服務、文化服務、衛生服務、信息化服務、生態環境服務、基礎設施服務、社會保障服務等7個方面的地市級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測度指標體系。曾紅穎(2012)將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劃為以下九類: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公共教育、公共管理、文體傳媒、城鄉社區、環境保護、公共安全、交通運輸。
(四)理論假設
結合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及目前現狀,本文提出理論假設,基本公共服務的完善對社會信任水平的提高有正向促進作用,但也因個人特征因素而異。
(一)數據來源及變量設置
結合上述文獻概念和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 2013)的問卷設置,本文為研究社會信任與基本公共服務的關系,選取性別、年齡、政治面貌、戶籍、受教育年限、民族以及宗教信仰作為基本信息變量,基本公共服務則用公共教育、醫療衛生、基本住房保障以及社會管理這四項指標進行衡量。本文使用CGSS 2013的權威數據,運用有序回歸的方法,探討全國范圍內民眾的社會信任水平與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滿意度之間的聯系。
在CGSS 2013居民問卷中,因變量社會信任的設問是“A33.總的來說,您同不同意在這個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是可以信任的?”,選項包括“非常不同意”、“比較不同意”、“說不上同意不同意”、“比較同意”以及“非常同意”。
公共教育的設問為“C1b.您覺得目前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務資源是否充足?”,醫療衛生的設問為“C2b.您覺得目前醫療衛生公共服務提供的服務資源是否充足?”,基本住房保障的設問為“您覺得目前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服務提供的服務資源是否充足?”,社會管理的設問為“您覺得目前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提供的服務資源是否充足?”。這四個問題的選項均為“非常充足”、“比較充足”、“一般”、“不太充足”以及“非常不充足”。
經排除缺失值、異常值,有效樣本共4815個。其中,女性占48.7%,漢族占91.9%,無宗教信仰占90.3%,中共黨員占10.7%,農村戶口占54.8%。年齡方面,30歲及以下占15%,30至40歲占18.7%,40至50歲占21.9%,50至60歲占19.6%,60至70歲占14.8%,70歲以上占10%。社會信任及四項基本公共服務的統計情況如下:

表1 描述性統計
(二)有序回歸
用SPSS軟件進行有序回歸,得到如下結果:

表2 有序回歸結果
如表所示,基本信息變量中,年齡及戶籍變量在99%的置信水平下顯著,受教育程度及政治面貌變量在90%的置信水平下顯著。年齡和受教育程度變量的估計系數為正數,說明在控制其他變量不變的條件下,年齡越大,社會信任水平越高的概率越大;受教育年限越長,社會信任水平越高的概率也越大。戶籍和政治面貌變量是虛擬變量,其中,戶籍變量的估計系數為負數,說明城市戶口居民的社會信任水平比非城市戶口居民低;政治面貌變量的估計系數為正值,說明中共黨員的社會信任水平較高。
在代表基本公共服務的四項服務中,除醫療衛生變量不顯著外,公共教育、基本住房保障以及社會管理這三個變量均在99%或9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且這三個變量的估計系數均為正值,說明在控制其他變量不變的條件下,對這三項基本公共服務的滿意度越高,社會信任水平越高的概率越大。
(一)基本信息變量對社會信任水平的影響
據回歸結果顯示,基本信息變量中,年齡與戶籍的影響最為顯著,可簡單得出如下結論。
年齡越大,社會信任水平越高的可能性越大。說明相對于年輕人,長者在經歷過的社會不同時期后對目前的社會表現出更強的信任感,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的社會信任建設在不斷加強與完善。
城市居民的社會信任水平低于非城市居民。說明城市戶籍并不能給居民帶來更和諧安穩的心理感受,不能提高居民的社會信任水平。相反,來自城市的居民反而會因為城市的規模較大、外來人口多、城市較為融雜而喪失社會信任。而欠發達的小鎮、農村則還存在著熟人社會中的社會信任。另外,2013年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與2016年發布的《大學生心態調查報告(2016)》也有相似的結論。
(二)基本公共服務對社會信任水平的影響
由回歸結果可知,醫療衛生對社會信任水平的影響不顯著。呈顯著影響的公共教育、基本住房保障以及社會管理中,社會管理的估計系數最大。這三項基本公共服務與社會信任水平均呈正相關,說明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是提高社會信任水平的重要渠道。在所選擇的四項基本公共服務中存在顯著、不顯著的變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這四項公共服務的現狀,即醫療衛生改革的步伐要快于教育改革、住房保障普及以及社會管理的完善。對于當前社會的民眾而言,醫療衛生雖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公共教育、住房保障、社會管理更應加快推進的步幅。
實證分析發現,所篩選的四項基本公共服務中公共教育、基本住房保障、社會管理均對社會信任水平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與初步的理論假設相符。因此,為提高社會信任水平,構建信任社會,需增加公共教育資源、加強基本住房保障以及完善社會管理。在具體措施上,可改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完善保障性住房的準入和退出機制以及系統、依法、綜合管理社會。
[1]董才生.中西社會信任的制度比較[J].學習與探索,2005,(1):114-117.
[2]盧曼.信任:一個社會復雜性的簡化機制[M].瞿鐵鵬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陳昌盛.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國行動路線圖[J].財會研究,2008(2).
[4]曾紅穎.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體系及轉移支付效果評價[J].經濟研究,2012,(6):20-45.
[5]馬慧強,韓增林,江海旭.基本公共服務空間差異格局與質量特征分析[J].經濟地理,2011,(2):21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