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
山西城鄉互動現狀及面臨問題分析
王瑞瑜
(山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城鄉一體化是實現城鄉良好發展的奮斗目標。統籌城鄉發展提出10多年,鄉村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城鄉發展逐步趨于協調。本文通過對城鄉發展現狀的描述,分析現階段城鄉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城鄉發展;要素流動;城鄉一體化
山西屬于欠發達省份,城鄉二元結構突出,農村發展落后,農民收入更是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之間形成良好互動是破除山西城鄉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
(一)城鄉之間勞動力資本流動現狀
1.人口及勞動力流動現狀分析
2010年12月,國務院批復成立山西為我國首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切入點。
山西城鎮人口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勢,年均增長1.3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年均增長速度1.07個百分點①。從國際城鎮化的發展經驗來看,當人口城鎮化率超過30%后,就進入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人口城鎮化率超過50%后,即進入城鎮化發展的強化時期。2012年,全省城鎮化率已超過50%,說明山西省已進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時期。2014年,山西省總人口為3664.1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2016.37萬人。山西省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55%。在山西11個地市中太原市城鎮人口比重最高,近十年的城鎮人口比重均在80%以上。呂梁、忻州、運城的城鎮人口比重相對較低,低于山西省平均水平。
山西省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程度有差異,2012年全省的人口城鎮化率已超過50%,但工業化水平為52%,城鎮化與工業化之比為0.99,低于國際公認的1.4-2.5的合理區間。山西近10年來人口城鎮化率高且增長速度快,但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按國際標準,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的地區,人口城鎮化率應該在60%以上,而山西在2012年人均GDP為5327美元,城鎮化率只有51%,城鎮化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以太原市為例,2014年太原市人口城鎮化率高達84%,在省內及中部六省中均居于第一,比武漢市高13.52個百分點,比鄭州市高17.04個百分點②,但是太原的城中村和棚戶區人口為94.22萬人③,占全市總人口的33.1%。

圖1 2005-2015年山西省城鎮人口比重變化趨勢圖
山西非農從業人員比重很大,基本接近1。說明農村勞動力多數選擇外出打工,從事非農產業。朔州、忻州農業從業人員比重略大于山西省其他地市。2015年山西省非農從業人員比重比上年增長0.36%。2014年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為662.14萬人,比上年增加1.7%。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為505.28萬人,比上年減少2.7%。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為694.9萬人,比上年增長3%④。農村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大多選擇從事沒有專門技術要求的服務業。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力軍主要是青壯年男性,而女性則承擔在家照顧家人和操持家務的任務。山西農村人口及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速度較為緩慢,也存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被迫選擇外出打工的現象。
2.政府不斷引導資金流向農村
資本有逐利的本質,銀行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會將儲蓄存款投向城市收益較高的二三產業。而山西省涉農投資比(農業投資/全社會固定投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11年和2012年略有下降。間接反映出政府對于農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圖2 2005-2015山西省涉農投資比
3.山西建成區面積在全國排位靠后
2014年山西建成區面積為1097.36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長5個百分點⑤。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建成區排位略為靠后。其中,建成區綠化面積為33783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30.79%,比上年增長4.3%⑥。
(二)“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影響城鄉間產業融合發展
煤炭工業一直是山西的傳統支柱型產業。隨著可開采資源不斷減少,開采成本不斷上升,煤炭市場遠不如前,傳統“一煤獨大”的發展模式不足以支撐整個山西經濟的發展。如今,山西的產業結構面臨調整,使得既能帶動山西的發展,又能促進城鄉實現良好的融合。
(三)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實行“工業優先,城市偏向”的政策。在產業政策上,強調城市工業優先發展;在資金上,國家通過稅收、工業產品“剪刀差”、金融機構等途徑,源源不斷地把農業剩余從農村輸向城市;在人口流動上,通過戶籍制度以及對農民的歧視性就業以及福利制度安排等,使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時存在很多障礙。這種城市偏向的政策,導致農村的發展落后,農村經濟增長缺乏動力,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形成了非良性的城鄉發展關系。山西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2004年統籌城鄉發展之后,山西逐漸重視農村的發展,從表1可以看出從2005到2015年以來,農業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勢。

表1 2005-2015山西省農業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
數據來源:《山西統計年鑒》
(三)城鄉聯系逐漸加強
城鄉形成良好的互動的表現是勞動力、資本的自由流動,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城鄉通道為要素的自由流動提供良好的外在環境,這樣才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動實現要素的合理配置。公路通車里程間接反映勞動力從鄉村到城市的便捷程度,自2005年到2015年山西及各地市公路通車里程不斷增加,為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便利的外在條件。2005年到2015年山西農村每百戶移動電話擁有量的增加可以間接反映農村和城市之間信息聯系逐漸加強。城鄉之間逐漸打破二元分割局面,加強了信息之間的聯系和共享。
(一)體制機制束縛是制約城鄉互動的前提因素
要素流動人為地受到制度安排的制約,不能按照要素收益進行合理配置,導致城鄉差距的擴大。
1.戶籍制度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流動
山西轉型要求勞動力能夠在各地區、企業、部門之間充分流動,但最初的戶籍制度限制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由此遺留下來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現行戶籍制度的缺陷無形中鑄成城鄉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壁壘。部分流轉到城市的勞動力雖在城市務工,但沒有城市身份,在就醫、住房、子女受教育方面都存在很多限制。此外,勞動力面臨著不平等的就業制度,出于對地方勞動力的保護而采取排斥外來勞動力的現象仍然存在。
2.土地流轉制度限制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農村的土地所有權歸集體,在這種土地制度下,大部分的土地是按勞動力平均分配的,只要是集體的一員,就可以獲得一份土地。對于農民來說,擁有土地就是擁有財富,尤其是在現今社會保障還不完善的情況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完全放棄農村的土地進城務工對其來說是損失。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剩余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3.農村金融服務組織缺失,導致農村資本向城市單向流動
金融機構出于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不愿為農村提供資金。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既存在組織問題,同時也存在著服務問題。首先,農村的金融機構很少,很難覆蓋到整個農村地區。其次,服務與農業生產存在著脫節的現象,銀行的再貸款業務難以滿足種植業的金融需求。貸款人居住相對分散,貸款的周期也比較長,風險偏大,收益相對較低的特點。而農村地區自身的資金需求很難從金融機構中獲得,只是將錢存到金融機構,資金大部分流向城市,農村自身的發展受到資金短缺的限制。
限制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一方面有宏觀的城鄉分割的社會管理制度,還有地區間的市場分割導致的區域間壁壘。另一方面則具體包括勞動力要素方面的戶籍制度、資金的金融壓制政策、土地要素的置換政策以及受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政策。這些體制機制的障礙阻止了要素自由流動,城鄉互動也舉步維艱。
(二)工農業發展失衡是制約山西城鄉互動的直接原因
城鄉二元結構體現在產業上就是工業部門和落后的農業部門之間的差距。山西過去依靠煤炭資源獲得經濟的快速發展,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一直沒有得到改變,這些企業依靠資源獲得很高的收入,而農村只能依靠農業微薄的收入。工業部門需要聚集大量要素進行規?;a,同時可以利用城市的技術外部性和金融外部性獲得較高的收益,而農村地區的生產資料比較分散,資本投入也較少,勞動力的收益較低。為了尋求工業行業較高的工資收入,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人力資本含量越高的勞動力越傾向于向高收益的行業流動,而人力資本含量低的勞動力仍然留在農業部門。工農業的失衡導致了城鄉發展的失衡,要素單向流動,不能形成良好的城鄉互動模式。
(三)市場發育遲緩一定程度上限制要素流動
市場發育遲緩導致要素不能合理配置,阻礙城鄉互動進程。山西的市場化水平較低,政府官本位思想濃重,對自身角色定位不準確,時而會采用計劃經濟時期的思想制定并執行政策因此市場機制經常受到政府的干擾。由于山西煤炭資源豐富,企業在進入市場的時候難免會有尋租行為,這都會增加要素的邊際成本,阻礙要素合理流動。
(一)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和創新
加快對戶籍制度的改革,徹底改革剛性的戶籍制度,逐漸取消對農民工進城落戶的限制,從而變更農民工身份。改進大城市的落戶政策,放寬中小城鎮的落戶政策,逐步取消小城鎮的落戶限制。目前,山西可實行暫住證制度作為戶籍改革的起點,把合法固定住所或穩定職業作為戶口遷移的條件,或以宅基地有償退出為前提讓農村居民享受城鎮待遇,推進城鄉戶籍接軌和融合。
對于醫療保險的改革也要不斷推進,由于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存在差異,對城鄉居民收取醫療保險的標準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作出調整,根據各地的財政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和醫療服務水平,建立一個統一的繳費和享受醫療服務的各級檔次,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
加快推進社會保障的改革,建立結構多層次、資金來源廣泛、管理服務更加社會化的城鎮社保系統,對于進城務工的勞動者應該享受和城鎮居民同樣的社保待遇,包括醫療、養老、工商、生育在內的社會保險。打破農村剩余勞動力在流向城市過程中的限制和壁壘,更好地實現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互動。
(二)深化產業結構的調整
山西一直以來依靠煤炭資源和重工業推動經濟發展,忽視第三產業的發展,而第三產業對于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是最大的。不管是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還是農村居民就地城鎮化,都有必要大力支持第三產業的發展。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轉型對于城鄉產業的融合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山西的煤炭企業由于壟斷資源而沒有改革的動力,效率低下是有目共睹的,這對于公眾福利來說也是凈損失。對于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僅要促進和發展非煤產業,也要對于現存的煤炭企業進行改革,引入退出機制,淘汰無效率的企業,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勞動力、資本等要素流向邊際收益大的企業或產業,這樣不僅帶動城市的發展,充分發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價值,也能提高農業生產率,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三)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山西的市場化程度在全國來說相對落后,要素不能按照邊際收益最大進行流動,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提高市場化程度,能夠帶來要素聚集的規模化效應。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市場發育緩慢,市場秩序混亂,市場需求也較小,無法刺激農村的生產和資本積累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也較低,從而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只有農村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才有助于城市過剩產能的消化,農村生產效率的提高,要素邊際收益增加,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形成良好地城鄉互動。
山西目前人口城鎮化率雖然比較高,但在城鄉協調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不斷完善制度缺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和促進要素在城鄉間的合理流動和最優化配置,最終達到城鄉差距逐漸縮小,城鄉良好互動的局面。
【注釋】
①中國統計年鑒.
②中國統計年鑒.
③張文霞.轉型期山西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經濟師,2016年第1期.
④中國城市統計年鑒.
⑤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
⑥中國城市統計年鑒.
[1]李秀義.基于要素流動視角看城鄉一體化發展歷程[J].2013年5月,第三期總第217期.
[2]張文霞.轉型期山西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經濟師,2016年第1期.
[3]姜玉硯.經濟轉型和城鎮化背景下的區域產業布局優化研究——基于山西的實證[A].城市發展研究,19卷,2012年第12期.
[4]陳釗,陸銘.從分割到融合:城鄉經濟增長與社會和諧的政治經濟學[J].經濟研究,2008年第1期.
[5]景普秋,解閣閣.城鄉互動的國際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A].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5年6月,第18卷,第2期.
[6]歐陽志剛.中國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推進是否阻滯了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J].世界經濟,2014年第2期.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4BJL060.
山西省回國留學人員科研資助項目項目下達文號:晉留辦發[2015]5號,項目編號:2015073。標注“山西省回國留學人員科研資助項目”字樣,英文為“Research Project Supported by Shanxi Scholarship Council of China”
王瑞瑜(1992-),女,漢族,山西省陽泉市人,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資源型城市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