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100000)
?
京津冀地區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實證探究
——基于灰色關聯度模型分析
張誠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100000)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經濟發展離不開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經濟的持續增長需要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進步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投入。本文依據京津冀地區2006年至2015年的科技投入的相關數據和經濟總量GDP的數據,分析科技投入的現狀。利用灰色關聯度模型重點探討了科研經費投入、科技人員投入對經濟增長的關聯程度的強弱,研究得出對經濟增長的關聯強度依次是企業的科技人員投入、企業的科技經費投入、科技人員投入及科技經費投入,并提出加大企業的科技投入力度和非企業單位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最大度的發揮京津冀協同化的效應。
經濟增長;京津冀;灰色關聯度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經濟增長速度都居于世界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然而近幾年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經濟由原來的接近10%的年均增長率下降到6.8%左右。經濟不斷下行,由原來的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速度轉變,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原因不僅與我國特殊的國情有關,還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結構息息相關。根據宏觀經濟學,從長期總供給的角度分析,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產要素的使用數量(資本的投入量、勞動的投入量和自然資源的投入量)、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技術進步、知識積累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和制度因素(制度安排和創新)。從短期總需求的角度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分別為,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需求和出口。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歷程不難發現,短期內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依托的是人口紅利、政府主導的投資、消費所帶動。而從長期來看,隨著時間的累積、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浪費決定了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必然不能適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三大戰略中的重要戰略,協調好地區間的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核心。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北京和天津分別作為我國的首都行政中心、直轄市,以自己獨特的地理優勢和各方面的資源優勢,經濟增長速度較快,2016年經濟增長速度分別為7.2%、9.4%;河北作為內陸省份,經濟增長速度較為緩慢,2016年經濟增長速度為6.7%。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體化以及首都經濟圈的崛起使京、津、冀地區承擔起了“接南促北”、“帶動中西”的重任,同時作為中國沿海地區三大城市群之一,京津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大量投入。因此協同好京津冀三地區的財政科技投入,對京津冀地區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京津冀地區的財政科技投入包括財政科技經費的支出、科技人員的投入數量及其他相關科研經費的投入。隨著宏觀經濟不斷下行,京津冀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我們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過去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的經濟方式轉變,由過去要素數量投入帶動經濟增長向科技促進要素生產率提高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需要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需要科技的大量投入,因此協同好京津冀地區的發展和經濟增長需要大量且合理的科技投入。科技投入不僅有來自于政府,還包括企業。科技投入包括科技經費的投入和科技人員的投入,本文將在上述的大背景下進行京津冀地區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探究。
(一)國外文獻綜述
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是一個比較宏觀和寬泛的話題,國外的經濟學家和經濟學者對于科技投入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兩個方面:(1)財政科技直接投入的理論研究,許多專家和學者對該理論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沃爾特(Walter,1912)和納爾遜(Nelson,1966)科技投入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主導才能促進經濟的增長。阿利辛納和羅德里克(Alesina and Rodrik,2006)借用了科布—道格拉斯的生產函數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提出了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促進作用(2)財政激勵效用的相關研究,國外的許多經濟學家和學者通過對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政策、公共研究規劃等一系列的研究來尋找和探討財政激勵效用的大小。代表性的人物有曼斯菲爾德和斯威策(Mamsfiled and Switzer,1985)使用加拿大的數據進行研究,最后的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在加拿大研發稅收抵免措施對科技研發投入有著積極重大的促進作用。Guel和Van Pottbelsberghe(2000),他們通過對大量的經合組織成員國的調查研究,發現各個成員國都不僅僅使用一種財政政策來激勵私人研發部門的科技創新投入,相反,各個成員國綜合運用各種財政支持政策來鼓勵和激勵社會各個部門的創新。
(二)國內文獻綜述
經濟學者李宏毅最早提出(1998)的科技投入具備生產和相應的消費功能。董直慶(2007)從財政支出與經濟的增長存在差異性的方面來進行研究,他認為政府的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在某些方面具有互補性、相互促進的作用;在關于政府的財政政策激勵科技創新方面,國內的許多經濟學者大都從公共產品的外部性來進行分析,這部分的研究成為了財政政策支持科技創新的理論依據。經濟學者李大明(2012)在分析在科技創新市場失靈時,認為稅收政策對科技創新的必要性。儲德銀(2014)從科技創新公共物品屬性的角度探討了政府財政支持
綜合以上分析,多數經濟學者研究得出財政科技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而科技投入中的科研經費投入、科技人員投入及企業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貢獻大小的分析未給出具體的說明,研究分析這一貢獻大小對于京津冀地區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
(一)理論分析
依據經濟增長理論可知,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不計其數,包括要素的投入、需求的影響、技術的進步、制度的變革、知識的積累等,在上述因素中,技術進步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和發動機。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重視科技的大量投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投入是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基礎和根本保障。科技的大量投入包括科技人員、科研經費的大量投入,科技產出向科技成果轉化,以此來實現社會生產的有效利用,進而促進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從不同的途徑來影響經濟主體,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二)現狀分析
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大量投入。京津冀地區的科技投入包括財政科技經費的支出、科技人員的投入數量及其他相關科研經費的投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京津冀地區科技投入的發展現狀:
1.科技經費投入及企業科技經費投入

京津冀地區的科技經費投入用于科技研發(R&D)的指標來衡量,同時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科技研發(R&D)經費來度量企業科技經費投入。從上面的折線圖不難得出,從總體上看,京津冀地區的科技經費投入和企業的科技經費投入呈現出上升的趨勢。2006年,京津冀地區的科技經費投入幾乎都來自于企業的研發投入,企業單位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是帶動經濟增長的引擎和直接體現者。因此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速度也較快,2006年京津冀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達10.2%。從2007年到2011年京津冀地區的非企業科技經費投入逐步加大,企業的科技經費在2008、2009年小幅度下降,而科技研發的經費總量卻在大幅度提高,這與當時的經濟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2008年全球范圍類的經濟危機,許多企業為了應對危機削減財政開支和科技研發費用,因此京津冀地區的科技經費投入會出現下降,另一方面;國家為了經濟走出低谷,刺激經濟增長,出臺了4萬億的財政政策,各地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獲得了大量的科研經費,因此使得非企業的科技經費支出顯著提高,京津冀地區的科技經費在2009年投入總額達到595.8億元。而從2012年到2015年以來,國家和企業對科技創新的不斷加強,企業更加重視科技研發,企業經費的科技投入比例在穩步提高。
2.科技人員投入及企業科技人員投入

在這里運用科技研發人員和工程師作為科技人員的投入衡量指標,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研發人員企業的科技人員投入。科技研發人員是帶動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換、科技進步的直接推動者,因此科技研發人員對一國乃至地區的經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的數據得到了如上的折線圖,從整體上從2006年到2014年,科技人員數量在逐步提高,與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息息相關,這一時期很多的高等教育人才進入到科技研發人員的隊伍,而這一時期企業的科技人員投入的增長較為緩慢,可能是這一時期很多的科技研發人員進入到高校及其他政府部門。直觀上,從2014年至今,京津冀地區的企業科技人員投入呈現出穩定的狀態,而這一時期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內的科技人員投入量與經濟增長呈現出正向的關系。
(一)數據處理
本文運用相對關聯度模型和絕對關聯度相結合的方法,來分析京津冀地區科技投入中科技人員投入、科技經費投入對經濟增長關聯程度的強弱。如果僅用初始點零化像法進行初值化處理,當分析的因素性質存在較大差異時,變量間量綱不一致,就會影響分析,難以得出準確的結果。而相對關聯度的方法首先求初值像,運用相對量進行分析,計算結果只與序列的始點的變化速率有關。與各觀測數據的大小無關,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絕對關聯度的缺點。根據灰色關聯分析方法,以及京津冀地區現有科技投入及相關經濟指標,以2006—2015年序列數據為基礎,建立兩個灰色關聯度模型,分析京津冀地區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表1 各序列與其對應的投入產出指標
模型:科技經費投入、科技人員投入與GDP的關聯度及相對關聯度。
設國內生產總值(GDP)為x0序列,京津冀地區科技經費投入為x1序列,京津冀地區企業科技經費投入為x2序列,京津冀地區科技人員投入為x3序列,京津冀地區企業科技人員投入為x4序列。對各序列進行初值像處理得到
分別計算得到下面的計算結果
(二)灰色絕對關聯度計算

表2 2005年—2015年各指標的投入及產出數量

表3 參考值與初值化后的數據排列

表4 初值化后各組數據的最大差值與最小差值
由以上的數據能得出,M=max|Y0-Yi=0.9|,m=min|Y0-Yi|=0

表5 各投入量與GDP之間的關聯系數

表6 灰色絕對關聯度
因此,X1、X2、X3、X4各列對X0的關聯度依次為0.527、0.546、0.529、0.580
(三)灰色絕對關聯度計算

表7 各數據序列始點零化象后結果

表8 灰色相對對關聯度
因此,X1、X2、X3、X4各列對X0的關聯度依次為0.834、0.936、0.928、0.979
(四)灰色關聯度結果分析
上面分別運用絕對灰色關聯度和相對灰色關聯度來計算京津冀地區科技投入要素(包括人力和財政)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盡管兩種方法處理數據的方式不同,但兩種方法計算出來的結果都顯示京津冀地區對經濟增長關聯程度強弱以次是企業科技人員投入、企業科技經費投入、科技人員投入、科技經費的投入。京津冀地區科技投入中科技人員對經濟增長的關聯程度強于科技經費對經濟增長的關聯程度。科技人員是帶動、貫徹、落實科技研發的執行者和科技成果的轉化者,科技成果導致社會生產力變革帶動經濟的增長,同時科技研發也需要大量的科研經費的投入。京津冀地區企業的科技投入包括科研經費的投入、科技人員的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遠遠其他的社會主體,對經濟的增長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由于科技人員的投入及科技經費的投入主體包括高校及其他科研機構,在一定程度上,這些高校及科研機構并不一定以市場為導向而是重視基礎理論的探究,并不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不能直接的表現出對經濟GDP的貢獻。企業是以市場為導向來進行科技的投入,在短時間內會轉化成科技成果,產生經濟效益,對經濟的貢獻會直接的表現在GDP上。因此企業的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的關聯強度較強,是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一)結論
通過以上的灰色關聯度模型分析,可以的得出相對于其他的科研機構,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對經濟增長具有很強的關聯作用,說明企業的研發投入對刺激京津冀地區的經濟增長具有與重要的作用。科技研發人員對經濟增長的關聯程度強于科技經費對經濟增長的關聯程度,科技人員能夠帶動和刺激科技成果的轉化,引導生產力的發展。
(二)政策啟示
第一,堅持京津冀地區科技投入協同化發展,保證京津冀地區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京津冀一體化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發展戰略,科技投入是經濟發展和增長的基礎前提保障。依據京津冀地區的實際情況,協同好京津冀地區的科技投入分配,大力提高京津冀地區的科技投入成果轉化效率,刺激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第二,鼓勵企業進行科技研發投入,弘揚企業的科技創新精神。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的發展決定了經濟的發展。積極引導企業進行大規模的科技研發,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研發能力,促進一批高科技龍頭企業帶動京津冀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大力弘揚企業的科技創新精神,讓更多的企業參與到科技創新的大潮流,充分發揮政府的積極引導作用。
第三,提高京津冀地區高校及非企業機構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率,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研發機制。科技研發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積極引導科技成果轉化。采取高效合理的科技成果轉化評估機制,讓京津冀的地區的科技投入充分發揮為經濟服務的作用。
第四,建立京津冀地區科技研發成果共享機制,發揮科技投入帶動經濟增長的最大效用。共享經濟時代已經來臨,京津冀地區相互分享科技研發成果,真正形成優勢互補,科技成果才能更好地相互轉化。進一步為京津冀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高效的互聯互動效用,凝聚京津冀一體化的全部科技資源,真正發揮京津冀一體化的協同效應。
[1]劉丁蓉,尤光付.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動態特征與耦合——中國1991年~2012年的數據[J].廣東社會科學,2014,(02):22-27.
[2]王靈芝.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發展優先關系研究[J].科技與管理,2011,(06):116-120.
[3]陳永清.科技投入與產業經濟增長——基于灰色綜合關聯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05):15-19.
[4]趙青霞.河北省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1,(04):42-44.
[5]張振剛,田帥,陳志明.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互動機制研究——基于珠三角地區靜態和動態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0,(05):89-93.
[6]王立成,牛勇平,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基于我國沿海三大經濟區域的實證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0,(08):169-177.
[7]苗慧,劉鳳朝,中國政府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技與管理,2010,(04):50-53.
[8]李惠娟,趙靜敏,馬元三.基于省際面板數據模型的地方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13):44-48.
[9]張明喜.區域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12):66-71.
[10]朱春奎.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因果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經緯,2006,(06):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