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財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0)
?
芻議企業管理會計體系構建基本設想
王元凱黃羚黃力
(廣西財經學院廣西南寧530000)
本文以企業管理會計應用體系構建為研究重心,圍繞企業管理會計理論創新和企業管理會計實踐提升兩方面予以展開:⑴構建企業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對其概念框架予以創新;⑵以理論體系為基礎,從實務焦點、全球管理會計原則和媒介輿情導向三方面探討管理會計實踐提升,以期為我國管理會計應用體系的完善提供有益啟示。
管理會計應用體系;企業管理會計理論創新;企業管理會計應用提升
(一)“管”府演繹
“管府”承自海外,傳入王朝,載七十許;左睦“財府”,背倚皇城,地處顯位。府內有甬道相隔,自成東西兩院系。左院謂“理系”,占地廣博,配套完備;右院名“應系”,初有構架,底蘊欠足。
管府以謀用著稱,同財府共司會計王朝之內外信息發布,獨掌王朝戰略規劃、經營決策、過程控制及業績評價。憑一府之力,享內外策評之權,屬兩院合力之功。理系謀,應系用,謀定而后用,效果顯著。
朝廷素重兩府建設,現財府已立,頗具特色;管府粗成,略顯滯后。今有戶部牽頭,整合管府,兩份方針,以為指導;兩大分支,以為方向。督“理系”去混沌,存菁華,成系統;促“應系”驅迷霧,起基石,求發展。
(二)演繹背景
“管府”這些事,是演繹,是背景,也是當下管理會計如火如荼的關注點。
作為會計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管理會計是企業與行政事業單位實現其組織目標的重要保證。2014年10月,AICPA與CIMA聯合發布了《全球管理會計原則》,用于指導管理會計實踐。緊隨其后,財政部頒布《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統稱《指導意見》),也旨在推動我國管理會計體系建設與國際接軌。2016年伊始,財政部出臺《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及起草說明,其中《征求意見稿》對管理會計目標與原則等概念進行了界定,并對單位應用管理會計所應涵蓋的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管理會計活動、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及管理會計信息報告四方面給出了說明。半年后,財政部正式發布《管理會計基本指引》(下稱《基本指引》),于2016年6月22日起施行,這標志著我國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正在逐漸完善。
與政府管理會計相比,企業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技術工具、信息系統、指引體系和配套服務等相對較為完整,對“空白”處的填補壓力也相對較小,對已有觀念和方法的改進也相對容易。本文立足于此,闡述了對企業管理會計體系構建的幾點思考與建議。
《指導意見》和《基本指引》作為綱領性指南,在為管理會計體系構建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也為今后構建的大方向定準了基調。概括其內容和基本要求,可以得到管理會計體系構建的指引規劃,如圖1所示:
由圖1可見,我國管理會計體系構建并非普通的疊加,而是多層面的,有指引導向的,系統性的構建過程。這一構建過程的意義,不單在構建的完整度,也在由構想到構建的轉變“需求”。此需求既是深化財政改革的重要需求,也是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加強預算績效管理的重要需求。同時,我國管理會計體系構建需要的不是一時熱度,而是構建的連續性,即要有一個“構建周期”,從而在周期內,讓構建的管理會計體系得以適應我國具體情境,并能根據后續反饋及時改進調整。與之對應,管理會計體系構建的社會價值也是呈階段性體現的。各階段的腳踏實地與立足根本,都是確保管理會計體系構建得以完善的必備條件。
此外,一個結構合理、邏輯規整的體系得以構建完成,需要具備目標、內容、實質、作用、影響和五個內在關聯。這五個關聯對應著體系構成要素的角色分工,是分工的具象化表現。由此,本文以管理會計體系構建指引規劃為基準,選擇企業管理會計,并予以細分、調整,得到圖2所示的企業管理會計體系構建基本設想。

圖2 企業管理會計體系構建基本設想
根據圖2,不難看出,企業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和企業管理會計應用體系是構建的首要內容,企業管理會計基本理論、企業管理會計技術工具、企業管理會計指引體系、企業管理會計信息系統、企業管理會計人才隊伍和企業管理會計咨詢服務六部分的健全完善組成了體系構建的主要目標,從雙線循環的企業管理會計實踐提升到企業管理會計理論創新就匯成了構建的基本實質,同時也是管理會計體系構建的現實意義,這些要素共同作用之下就能產生并發揮影響。
除此之外,每層遞進關系都交織著各種反饋,無論好壞,這些反饋擦生出的火花,得以讓我們了解到問題的所在,從而有的放矢,真正實現企業管理會計體系構建的社會價值。其中,探究企業管理會計體系構建的實質,既是將企業管理會計理論在企業管理會計實踐上留下的痕跡進行創新、凝練與加深,也是對企業管理會計實踐反作用于企業管理會計理論的發展影響進行提升、提煉和填補。所以,作為企業管理會計體系構建基本設想的本質核心,企業管理會計理論創新與企業管理會計實踐提升的內在聯系互為因果,既為生成原因,也是表達結果。以下是針對企業管理會計理論創新和企業管理會計實踐提升的幾點研究。
在整體層面上,本文曾匯總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對國內外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在梳理中,筆者發現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尚存在以下六方面問題:
第一,諸如管理會計的基本目標、對象、假設、原則等基本理論內容揪扯不清,有的存在缺失不夠完整,有的又太過瑣碎缺乏高度。
第二,主線的缺失也導致很難將管理會計的理論有機串聯起來,中心明確的主線是管理會計理論邏輯契合的基礎。由于缺乏大體系整合的主線和內在邏輯關系,以致點難成線,線亦難成面。
第三,國外管理會計界存在不重其理論體系的完整而重實務運用的傾向,雖然也有確定管理會計及其目標的定義,但諸如管理會計對象、假設、原則、職能等關鍵構成研究的忽視與匱乏,也是管理會計理論體系難以邏輯完整,結構支撐不起框架的重要誘因。
第四,雖然有相關學科的理論相繼引入并應用于管理會計,乃至對管理會計中已有的瑕疵理論假設進行修正,然其修正并沒有普遍性,在諸多方面仍然保持著可“觀”而不可“用”的局面,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意義不大。并且,有些觀點流于表面,沒有進行深入性剖析提煉,推導不出具體的有效建議。
第五,管理會計的新理論和新方法的蓬勃發展,既有領域歸屬難辨的問題,也有喧賓奪主不好統御全局的問題。另外,各體系間沒有唇齒相適的框架鉚合點,達不到齒輪運行效果,無法從基層推到上層運轉發展。
第六,體系構建容易受意識形態和主觀臆斷影響,喊口號遠多于建設性意見提出。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提煉,不難得出,加大管理會計理論創新,促進管理會計理論完善,確保理論體系結構規整、邏輯順暢,對指導管理會計實踐應用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合理構建管理會計應用體系的重要依托。因此,本文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嘗試將企業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按企業管理會計基本理論、企業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及企業管理會計工具方法予以劃分并進行匯總,其中,企業管理會計基本理論部分由理論基礎和內容框架兩組平行結構構成,企業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與企業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囿于篇幅限制,分別以窮舉和舉例方式排列,詳細脈絡見圖3:

圖3 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構成
由圖3所示,企業管理會計基本理論是應用核心,企業管理會計工具方法是應用基礎,企業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是應用媒介。具體到基本理論部分,本文將管理會計的定義、概念、范疇、信息計量特征、流程、術語等劃歸為企業管理會計概念框架的基本內容,概念框架的本體結構則是將管理會計目標設為邏輯出發點,在管理會計假設的大前提下,分兩路支線匯合管理會計原則,同時又反作用于管理會計目標。
總的來說,理論上所研究的管理會計概念框架和實務中所認為的概念框架是有一定出入的。畢竟,管理會計的概念框架研究是建立在行為理性及預期合理的前提之下,相應的概念就側重于理論;相反,實務中的概念框架主要是為滿足企業相關經營決策和控制管理,即側重于與實踐的相關。同時,盡管《起草說明》認為“管理會計的原則、要素、工具方法和信息報告等在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應用并無實質性區別,僅在目標方面可能有些差異”,但囿于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會計基本屬性的有所差別,企業管理會計的概念框架還是應該充分反映企業管理會計的主要特征,企業管理會計概念框架詳見圖4:
(1)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動機往往在于一個“動點”,如為提高管理效率或滿足行業競爭等在特定經營管理情境下的引入需求。這些需求,由各種影響因素促成,摻雜在每個動點之后,恰好與企業管理會計的目標“互補”。因此,企業管理會計的目標,并非簡單地強化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在要求的背后還需兼顧各方面動點,從專業角度剝離出方案本質,從適應角度滿足自身規則,讓構思的實踐框架能夠與管理會計的服務職能相適應。
(2)在一定程度上,企業管理會計實踐是圍繞行為核心展開的一系列生產、經營和管理的應用活動,因此,企業管理會計概念框架的構建一定要有標準化的意識,才能在根本層面上保證管理會計實踐的質量和交付水平,從而減少偏差,提高效率,體現出管理會計的專業性。
(3)統觀以往對企業管理會計概念框架的界定,既有客觀標準,又有主觀傾向。因而在進行整合時,要避免臆斷性地疊加“亂燉”,而應系統性地把規律與經驗相融合,促成沉淀與積累。

圖4 企業管理會計概念框架
在管理會計應用方面,筆者在匯總文獻時發現,各家針對我國管理會計應用所存弊端的探討難逃老生常談、論調單一的模式,真正建設性意見實則不多。對此,筆者認為,為實現管理會計的理論和實務相互協調統一,無論是單純將研究重點轉向對傳統管理會計的徹底變革和創新,還是單純在現有理論方法的基礎上加以總結完善,都未免偏激。變革和創新的基礎是現有理論方法,總結和完善的必要條件是變革和創新,二者互相交叉。矛盾不在于著手的思路如何,而是如何匯河成海,產生新的浪潮。此外,單純的中西方理論及中西方實踐的排列組合并不可選,而是應該兼容并包形成融合的框架系統,使理論方法能夠指引實踐應用,反之實踐應用也能反作用于理論方法的對應發展。非黑即白的判斷并不適用于此,畢竟黑白色相之間,還蘊藏無數光譜。
在圖2企業管理會計體系構建的基本設想中,完善企業管理會計應用體系是構建的主要內容之一,對應的建立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壯大企業管理會計人才隊伍和提高企業管理會計咨詢服務則是應用體系構建的主要目標,而這一切的意義都在于我國企業管理會計實踐的發展與提升。因此,在企業管理會計實踐提升方面,為取得直接而有效的進展,本文選擇從企業管理會計的未來實務焦點入手,結合全球管理會計原則的作用機制與基本流程,分析管理會計媒介輿情導向,以期為今后我國企業管理會計實踐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一)企業管理會計未來實務焦點與全球管理會計原則實踐應用
1.企業管理會計未來實務焦點
大致來看,管理會計工具的應用在理論情境下和企業實際運用情境下的預期成果還是有所不同的。對于企業來說,要判斷生產、經營和管理過程中能否應用某項管理會計工具,需先行評估該項工具的應用背景、應用成本及預期狀況。正因如此,諸如管理會計工具的了解程度、應用程度和實踐評價等,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對管理會計工具的選擇,這也是受我國管理會計應用的外部環境所決定。
ACCA與上海國家會計學院(2014)曾就該問題,以十六項最具代表性的管理會計工具為樣本,研究了管理會計工具在我國企業的了解程度與應用程度的相關性。但在對管理會計應用的滿意概況沒有既定標準的情況下,無論是對企業管理會計工具應用認知程度統計,還是應用相關性的統計研究,對企業管理會計未來實務焦點的判斷都不具有普適性。因此,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除添加了管理會計的實踐評價調查外,又根據我國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的實際狀況將管理會計工具方法的樣本擴充為21種,并以此構建了我國管理會計工具應用的三維離散關系,如圖5所示:

圖5 我國常用管理會計工具應用三維離散關系
圖5中標號所代表的管理會計工具方法依次為:1.標準成本2.經營預算3.業績評價4.責任會計5.轉移定價6.激勵機制7.質量成本8.作業成本法9.目標成本法10.環境會計11.資本預算12.本量利分析13.價值鏈分析14.平衡計分卡15.生命周期16.成本改造17.盈利性分析18.投資評價19.風險管理20.戰略性稅收管理21.財務資金管理
選擇該21種管理會計工具方法作為代表樣本,是基于山西通力、邯鋼、洛銅、中石油和中石化等近三十年我國企業管理會計實證研究眾多案例的綜合考慮,并根據調查反饋的實際情況,以0-20為標準對所選樣本進行賦值,其中最高分19,最低分為3。進而,筆者又分別對樣本的了解、應用和評價三方面賦值進行數據化分析,結合圖5中的三維離散關系,將樣本分為了三大梯隊,這三大梯隊也是今后我國企業管理會計實務關注重點與否的先后順序:
(1)加大發展。由圖5可知,價值鏈分析與盈利性分析在我國企業的認知與應用方面雖有欠缺,但其良好的評價與實踐意義提示我們應加大該模塊的發展力度,深度挖掘,充分發揮好管理會計的職能屬性。
(2)加強關注。由圖5所示,責任會計、轉移定價、質量成本、環境會計、平衡計分卡、生命周期、投資評價、風險管理及戰略性投資管理等在以上三方面的欠缺,多與企業內外應用環境有關。這些工具在外已充分接受了理論與實踐的檢驗,在內則是管理會計體系構建驗收的重要一環。所以,隨著我國企業管理會計體系及內外應用環境的完善,這些工具在逐步滿足企業自身需要的同時,也會逐漸成為發展的主流。
(3)維持水準。從圖5可以看出,標準成本、本量利分析、作業成本法、目標成本法、經營預算、資本預算、業績評價、財務資金管理與激勵機制等在了解、應用和認知三方面均已有著不錯的表現,這與我國管理會計實務的發展歷程相對應,也反映出我國企業現階段著眼最多的在于成本管理和預算管理,其次是激勵機制與業績評價等。所以,已然完備的方法及工具,應繼續維持現有應用的高水準,同時以標桿的作用來推動我國企業管理會計實踐的發展。
為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做好企業管理會計的實踐提升,本文就需要加強關注的第二梯隊的背后誘因,進行了影響因子的分析梳理。所謂因子分析,就是用少數因子去描述大量指標或因素之間的聯系,即將相關性比較密切的幾個變量組合為一個因子,從而以較少的因子來直觀反映研究材料的大部分信息。經對比歸納,筆者初設企業管理會計人才隊伍現狀、企業管理會計重視程度現狀、企業管理會計體系構建現狀、企業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現狀、企業管理會計區域發展現狀、企業管理會計咨詢服務現狀、企業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可行性與適應性現狀、企業管理會計決策影響度現狀和行業引入管理會計迫切性現狀等作為初始變量,結合梯隊二中樣本進行賦值并做因子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1)因子相關方面:系數矩陣中P值線性關系較強,KMO值為0.917,Bartlett檢驗sig值為0.000,可知九個變量間相關性良好,因子分析能夠符合預期。
(2)因子提取方面:主成分分析法下,對應變量共性較集中,有八項大于87.5%;前三大因子特征根合計依次為4.565、2.272和1.421,三者累積貢獻率達91.766%,與碎石圖中大因子的陡峭斜率對應,其余因子特征根均小于1(公因子方差和解釋的總方差不做單獨列示)。圖6特征根的變化曲線是先急速降低,后降勢漸緩,再趨于平滑,因此,主因子研究選擇前三個因子最為可行。第一因子變量貢獻最大,也是本模塊關注焦點。

圖6 碎石圖
(3)因子旋轉方面:為求命名直觀,對因子進行旋轉處理,由主成分法提取,以方差最大法旋轉,旋轉在6次迭代后收斂。旋轉前因子函數按X=AmF+εn模式分列,各初始變量在不同因子負載的偏差程度不大,但載荷系數在旋轉后分化明顯。其中,企業管理會計人才隊伍現狀、企業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現狀和企業管理會計咨詢服務現狀在第一因子上有極大負載,歸為一類。這三個指標都是前文中企業管理會計體系基本設想中的基本構成部分,因此,對第一因子的命名可概括為“執業配套-信息系統因子”。同理,企業管理會計決策影響力度現狀、企業管理會計工具方法適應度和可行性現狀以及行業引入管理會計迫切度現狀在第二因子上有較大負載,而且指標都是描述影響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的內部誘因,因此第二因子可命名為“策略工具-行業需求因子”。指標企業管理會計體系構成現狀、企業管理會計重視度現狀和企業管理會計區域發展現狀在第三因子有較大負載,都是描述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的外部誘因,因此把第三因子命名為“體系完善-未來發展因子”。圖7是因子載荷矩陣在旋轉后的圖形化體現,上述歸類能夠在旋轉空間成分圖中表述地更為直觀。

圖7 旋轉空間成分圖
(4)因子得分方面:對因子進行歸類命名后,驗看因子得分系數和因子得分協方差,根據初始變量的標準值和成分得分系數可以得到旋轉后的因子得分:
F1=0.248X1+0.123X2-0.017X3+0.220X4+0.264X5+0.190X6+0.016X7-0.222X8+0.04X9
F2=-0.15X1+0.072X2-0.079X3-0.11X4-0.197X5+0.098X6+0.311X7+0.532X8+0.369X9
F3=0.012X1+0.189X2+0.713X3+0.124X4+0.104X5-0.333X6+0.024X7+0.064X8-0.319X9
以上是管理會計工具方法中,今后實務所應加強關注部分的影響因子分析,即責任會計、轉移定價、質量成本、環境會計、平衡計分卡、生命周期、投資評價、風險管理及戰略性投資管理在企業實踐了解、應用和評價三方面不理想表現的背后誘因匯總。根據分析概括,誘因匯總后分別體現在“執業配套-信息系統”、“策略工具-行業需求”與“體系完善-未來發展”三方面。受制于當下影響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發展的一眾原因,要想在實踐提升方面取得良好進展,就要從這三方面入手。除此之外,價值鏈分析與盈利性分析也亟待挖掘,其在實務中良好的評價與實踐意義,提示企業應加大對二者的發展力度。
2.全球管理會計原則實踐應用
2014年10月,AICPA和CIMA聯合推出《全球管理會計原則》(下稱《原則》),提出四項原則用以指導管理會計實踐,即通過溝通提供有影響力的建議(影響力)、提供相關性的信息(相關性)、分析對價值的影響(價值量)和履行受托責任與建立相互信任(信任度)。但是《原則》中對四項基本原則的解讀比較零散,多以闡釋的方式穿插在后續章節內,而中西方的語言差異也導致中文翻譯版閱讀起來較拗口,因此,為使四項原則作用機制體現的更為直觀,本文對進行《原則》進行了歸納解析,得到了四項原則作用機制的基本構成,如圖8所示:

圖8 全球管理會計原則作用機制
由圖8可知,四項基本原則的關系并非簡單的相輔相成、相互依托,而是一套條理清晰的邏輯構架。這套構架有總的外部假設基礎,也有綜合的限制條件。四項原則的外拓部分既是環節的標簽也是運用的說明,在補充完善的同時,又能夠交叉搭橋、協同作用,形成一套完整的“鉆石模型”。
同理,本文對《全球管理原則》應用的基本流程也做了相應的構建歸納,具體框架如圖9所示:

圖9 全球管理會計原則應用基本流程
由圖9可知,全球管理會計原則的基本應用流程是以管理會計師職業能力、管理會計核心實踐和管理會計業績評價與戰略管理等三大領域為主導,以各領域衍生部分為輻射,穿插具體流程與闡釋,相互循環影響,進而構成的一套完整脈絡體系。
該體系中,最右端的三列是應用流程的主體部分,是以管理會計職能與組織目標為起點形成的兩套基本模型。基本模型之一是管理會計業績評價與戰略管理模型,本模型是基于“戰略管理-戰略制定-經營規劃-戰略實施-戰略評價-戰略管理”的一個小循環,循環的左側與管理會計核心實踐領域的風險管理相連,右側則是對制定、規劃、實施與評價四方面的具體流程解讀。模型之二是基于管理會計商業模式運用的一個小構造,主要包括投入、活動、產出與結果等,囿于篇幅,該部分未做解讀。
在管理會計的核心實踐領域,本文主要選擇西方管理會計實務所關注的11種方法與工具,并依次進行解讀,主要包括成本改造與管理、外部報告、財務戰略、內部控制、投資評價、管理與預算控制、定價折扣與產品決策、項目管理、守法與合規、資源管理與風險管理等。
體系的最左側則是有關管理會計師職業能力的解讀,主要是將全球管理會計四項基本原則與管理會計師的四項基本能力以及執業人員的倫理、操守與職業道德予以融合。
以上就是本文對全球管理會計原則作用機制與基本流程的歸納解析,從應用角度解讀內中原理與相關技術,希望讓《全球管理會計原則》能有一個更為直觀細致的展現,從理論回歸應用本質,從而對當下管理會計應用體系的完善與合理運轉提供良好借鑒。
(二)管理會計媒介輿情導向指引
一項制度的良好應用與發展,離不開媒介的推廣與宣傳。特別是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媒介輿情通常把握著受眾的意識導向。為了推動我國管理會計應用體系建設,財政部與眾學者從新服務、新思維、新坐標與新價值等多方面提出相應的推廣措施,卻唯獨忽略了管理會計應用的媒介宣傳影響。針對這一缺失,本文首次提出有關管理會計媒介輿情導向的研究,借助浙江傳媒網絡監測與分析系統,將1982年至今與管理會計話題相關的媒介輿情予以匯總,即設“管理會計”為關鍵詞進行匯總統計,得到媒體報道分布與相應信息列表、管理會計傳播形態分布、管理會計輿情態度分布(圖10-12),以此為依據,剖析內中問題,進而建成適應當下管理會計發展需求的媒介宣傳指引。
1.管理會計媒介輿情導向

圖10 “管理會計”媒體報道分布圖
圖10是1982年至今有關“管理會計”話題的媒體報道分布前十位列表,上榜的媒體可分為專業性機構和門戶型網站兩類。從專業性機構來看,作為最大的中文管理論壇,世界經理人論壇肩負起了管理會計宣傳報道的首要重任,以45篇話題報道占據了報道總體的29.03%。與之類似,中國金融在線、中華會計網校、中國會計視野、會計網與東奧會計在線也以總28篇的報道量占據報道總體的18.08%。而從門戶網站來看,管理會計報道量最高的是新浪微博,以8.39%的報道率占據榜眼,其次分別是搜狐、西祠胡同與網易等。
在前十位列表中,專業機構的報道率總體達到47.11%,門戶網站的報道率總體為16.79%,可見專業性機構的報道量和參與度要高于交互性平臺。但總體來看,管理會計話題的總回饋數量依然偏小,這說明社會大眾對管理會計的關注度與討論度并不高漲,有后續推廣普及的必要。

圖11 “管理會計”傳播形態分布圖

圖12 “管理會計”輿情態度分布圖
圖11-圖12是管理會計話題的傳播形態分布圖與輿情態度分布。圖11主要展示了1982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21日所抓取到的管理會計話題報道分布形態,其中以論壇討論形式占比最高,共計74條;新聞類次之,共68條;以微博的形式存在13條,獨占8.4%。而在輿情態度分布圖中,可以看到管理會計的正面、負面評價較之中性評價所占份額小,說明大眾對管理會計的認知和了解還不夠。管理會計作為一個詞性呈中性的專有名詞卻存在負面態度,這說明管理會計還存在著被誤解或不被認可的內容,尚有改進空間。
2.管理會計傳播導向指引
由上文可知,加大對管理會計傳播的導向指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1)繼《管理會計基本指引》正式頒布后,財政部也應盡快推動《管理會計應用指引》與《管理會計案例庫》的出臺,官方媒體應積極做好宣傳推廣工作,宣傳時需兼具領域的前瞻性、行業的必要性與適應性,從而將會計改革與發展的“十三五”規劃落實到實處。
(2)各高校與專業機構應做好帶頭作用,建立更為媒體化、受眾跨度更為廣泛的管理會計學習交流站點,加強交互反饋,以更信息化與網絡化的方式開展管理會計學習與工作,從而為管理會計的應用推廣提供社會性平臺。
(3)企事業單位應加大重視,明確開展管理會計工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使相關執業人員能夠積極投身于管理會計的線上、線下推廣交流,加大社會影響,彌補地域發展差距,從而讓更多企事業單位了解并運用管理會計。
(一)總結
本文以企業管理會計應用體系構建為研究重心,借助網絡監測與分析系統、SPSS分析等途徑方法,圍繞管理會計理論創新和管理會計實踐提升兩方面予以展開:(1)匯總企業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對其概念框架予以創新;(2)以理論體系為基礎,從管理會計未來實務焦點、全球管理會計原則應用與管理會計媒介輿情導向指引三方面探討管理會計應用的實踐提升,以求為我國管理會計應用體系的完善提供有益啟示。
所得創新如下:(1)新概念框架能夠充分反映企業管理會計主要特征;(2)就管理會計應用三方面評價,結合離散關系和相應數據分析得出今后實務焦點,并進行因子分析;(3)解析全球管理會計原則作用機制,解讀全球管理會計原則應用基本流程;(4)首次匯總管理會計媒介輿情導向,提出媒介導向指引方法。
(二)不足
本文的不足之處如下:(1)管理會計概念框架方面所能反映的企業管理會計主要特征不易歸納,現階段主要集中在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的“動點”與需求、本質與職能、行為核心與標準化以及系統與整合等方面予以評析,歸納出能夠反映企業管理會計特征的三大要點,其他尚待總結。(2)在管理會計未來實務焦點方面,本文所選21種管理會計工具方法為代表樣本,是基于對山西通力、邯鋼、洛銅、海爾集團、中石油和中石化等近三十年來我國企業管理會計典型案例的綜合考慮。但囿于現有條件,本文在撰寫時并不能向以上企業發出并收回調查問卷,只能根據現有案例歸納各項工具的得分,因此樣本賦值難免含有主觀臆測的成分,與實際情況有所偏差。(3)有關加大管理會計媒介輿情導向的指引建議還不完善,難免流于表面不得實質,達不到所預期的建設性價值。
以上不足,正在努力完善中,懇請各位專家與業界前輩批評指正。
[1]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Z].2015.
[2]財政部.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征求意見稿)[Z].2016.
[3]財政部.管理會計基本指引[Z].2016.
[4]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與ACCA.管理會計[J].新思維新價值.2016.
[5]ACCA與上海國家會計學院.2014年中國企業管理會計應用調查報告[J.]2014.
[6]AICPA與CIMA.全球管理會計原則[Z].2015.
本文受“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資助,系廣西財經學院研究生創新項目研究成果,編號:廣西財經學院研究生創新項目《企業管理會計應用體系研究——以廣西XX企業為例》(項目號YCJ201601)
王元凱(1990-),男,漢族,山東青島,廣西財經學院會計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企業財務與會計;黃羚(1991-),女,漢族,廣西柳州,廣西財經學院會計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企業財務與會計;黃力(1993-),女,漢族,廣西柳州,廣西財經學院會計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