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
股權結構與盈余管理實證研究
宋慧榮
(山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山西太原030000)
本文以我國1267家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對股權集中度、制衡度與盈余管程度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實證分析,以期通過完善股權結構來抑制盈余管理行為。研究發現,股權集中度與盈余管理程度顯著正相關,制衡度與盈余管理程度顯著負相關。
股權集中度;股權制衡度;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當局通過選擇會計政策或其他方法,尋求對自身有利的利潤結果。我國的特殊制度和市場背景造成上市公司一股獨大、所有者缺位的股權結構,使得盈余管理成為理性代理人的常態行為。管理層利用其固有的信息優勢操縱盈余、粉飾財務報告,損害了相關者的切身利益的同時,也阻礙了上市公司地持續發展、資本市場地有序運行。
國外學者關于股權結構與盈余管理的相關關系做了大量研究,Teoh等(1998)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使得大股東具有通過操縱報告盈余來隱瞞和誤導外部投資者的強烈動機。Leuz等(2003)研究發現股權高度集中的企業和股權比較分散的企業在盈余管理的程度大小上有著較大的差異。Kin(2008)在對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之間進行比較的研究中發現,股權集中度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價值。George(2009)運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了股權結構對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表明,股權制衡類企業的盈余管理質量要優于股權集中類上市公司,并且顯著地高于單一控股股東控制的上市公司。
國內學者對股權結構與盈余管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并未達到統一。杜興強等(2007)以我國2002-2004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研究發現股權集中度與盈余管理程度呈負相關關系。與這一結論不同的是,許昭坤(2010)認為股權集中度越高,越容易發生盈余管理行為,而股權制衡度與盈余管理程度呈負相關關系。趙日飛(2013)通過研究給出了另外一種解釋,他認為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隨著第二至第五大股東持股比例的提高呈倒U型曲線關系。
1.研究假設
當股權的集中程度逐步上升時,少數甚至是單一股東所掌握的控制權就越多,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大股東便可以依據利益的需要對公司內部進行有利于自己的調整和優化。此時,公司最主要的利益矛盾主體演化為大股東和中小投資者。面對權力和財富的誘惑,大股東很可能會通過各種方法獲得盡可能多的控制權收益,哪怕是犧牲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股權制衡作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通過前幾大股東權利上的相互牽制,有效的加強了各權利之間的制衡,從而減少了個別股東借控制權之便牟利。同時,多個持股比例大小相當的大股東,相互制衡、相互監督,對公司實施共同控制,任何一方都不能單獨決定公司重要決策,從而有效的縮小了大股東的盈余管理的空間。
基于以上理論分析,提出假設:
H1:股權集中度與盈余管理程度正相關。
H2:股權制衡度與盈余管理程度負相關。
2.變量選擇
結合以往學者對盈余管理研究,本文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進行分析,模型如下:

TAi,t表示凈利潤與經營現金凈流量差額;NDAi,t為非操縱性應計利潤;DAi,t為操縱性應計利潤,用來衡量盈余管理,取其絕對值來表示盈余管理程度。Ai,t-1為期初總資產,ΔREVi,t為主營業務收入凈額的變化額;ΔRECi,t為應收賬款凈額的變化額;PPEi,t為固定資產凈值。在實際計算過程中,將樣本數據帶到模型(3-1)中,進行回歸,得到相應的回歸系數;將系數帶入模型(3-2)中得到NDAi,t;將NDAi,t帶入模型(3-3)中,最終得到DAi,t。
本文用股權集中度與制衡度來衡量股權結構,同時選擇總資產收益率等作為控制變量,見表1。

3.建立模型
為了研究股權結構與盈余管理的關系,構建模型(3-4),其中α1表示股權結構對盈余管理的影響,STRUC代表股權結構的兩個變量。
1.描述性統計
本文采用DA的絕對值衡量盈余管理程度,因此對1267家A股上市公司在2011-2015各年度盈余管理程度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所選樣本均值呈現波動趨勢。由標準差可知,|DA|的離散程度較低,但總體而言,我國A股上市公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表3顯示了股權結構及各控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2.回歸分析
表4報告了股權集中度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從模型檢驗結果來看,HHI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與預期符號相符。同時,結果顯示,變量HHI偏回歸系數的t值為3.79,該t值超過臨界值的概率高于99%,即HHI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整個模型的檢驗F值為30.18,超過F分布臨界值的概率高于99%,可知該模型中的變量可通過F檢驗,股權集中度及各控制變量與盈余管理程度具有顯著的線性相關性。

同理,表5報告了股權制衡度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從模型檢驗結果來看,RSH系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與預期符號相符。

從上述實證分析可以看出,我國A股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著盈余管理。上市公司股權越集中于第一大股東,越有可能引發盈余管理行為。在我國,“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使得第一大股東擁有對上市公司的絕對控制權,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其對上市公司的控制能力越大,大股東與中小股東的利益沖突就會更加顯著,控股大股東通過盈余管理獲得私利的能力和動機也就越大。同時,上市公司股權制衡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
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機制的基礎,完善的股權結構,健全的治理機制可以有效的抑制盈佘管理現象的發生。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將更加完善,內部治理機制也將更加健全有效,這樣不僅能減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還能不斷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的有效性。
[1]Leuz C.Nanda D.Wysocki P.D.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Protec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505-527.
[2]Kin Lo.Earnings Management and Earnings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8,(45):350-357.
[3]George Iatridis,George Kadorinis.Earnings management and firm financial motives:A financial investigation of UK listed firm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09,(18):164-173.
[4]杜興強,溫日光.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質量:一項經驗研究[J].財經研究,2007,(1).
[5]許昭坤.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盈余管理關系的實證研究[D].廣東商學院.2010.
[6]趙日飛.股權制衡與盈余信息披露質量相關性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宋慧榮(1991-),女,漢族,山西省長治市,碩士研究生,山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