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 要:方山縣近幾年在特色農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不小的進步。通過分析呂梁市方山縣特色農業發展的現狀,發現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配套體系不健全、資金支持力度不強等問題,根據方山縣的實際提出了加強政策宏觀調控能力、健全相關體系和加大資金扶持等對策,以期對全省乃至全國的貧困地區發展特色農業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貧困地區;方山縣;特色農業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8.024
Abstract: To make grea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t is need to analysi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of Lvliang Fangshan County,analysis the existence problem, such as the agricultural foundation is weak, the supporting system is not perfect, and financial support is not strong ,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of Fangshan County, strengthening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bility of the policy, improving the relevant system and increasing financial support and other measures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develop to a certain reference role to the province and even the national poverty area.
Key word: poverty area ;Fangshan County;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現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布局給農村發展提供了平臺,給農民小康提供了機遇。因此,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需要發展農村的特色農產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因此,大力發展呂梁市方山縣的特色農業產業,有利于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利于農民收入的增加,進而有利于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
1 呂梁市方山縣特色農業發展的現狀
1.1 以特色產業為著力點
在呂梁市實行了“8+2”農業產業化三年計劃以來,方山縣縣委縣政府根據方山縣的實際,利用氣候、空氣、土壤等方面的優勢,以發展特色產業為著力點,推進富有特色的八大特色產業發展互動,這八大特色產業分別為:核桃種植產業、林下經濟產業、畜牧經濟產業、馬鈴薯種植產業、食用菌種植產業、萬壽菊種植產業、蔬菜種植產業、育苗植樹產業。方山縣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積極貫徹中央政策精神,響應呂梁市對于農業產業化三年計劃的號召,利用自己的優勢,因地制宜的發展八大特色產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對呂梁市其他縣區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1.2 以龍頭企業為帶動點
截至2014年,呂梁市方山縣特色農產品土豆的種植規模達到了0.67多萬hm2;特色蔬菜的種植已經達到了233.33 hm2的規模;食用菌的數量也發展成為230萬包;核桃林達到了0.67萬hm2的規模;種植中藥材、萬壽菊等特色農產品也得到了較快發展。農業總產值將近2.6個億,方山縣發展特色八大農業產業已經占到全縣農民收入的一半以上。這不僅得益于呂梁市“8+2”農業三年發展規劃的頂層設計,還得益于方山縣對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的重視程度。方山縣一方面在招商引資,不斷地將本縣外、本市外、本省外的一些著名的龍頭農業企業,吸引其駐足到方山縣進行發展,來促進方山縣的發展,另一方面積極培育本縣的一些農業合作社積極轉型為農業龍頭企業,如鶯峪現代生態畜牧養殖示范園、惠仁菌業專業合作社等就是在這樣政策的扶持下發展起來的。
1.3 以品牌建設為增值點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國家的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各級相關單位在發展農業產業時必須遵守市場的規律,以市場為準繩進行經營生產活動,這樣才能取得又好、又快的發展,方山縣的農業企業以前雖然在區域間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在全省、全國來說還不盡如人意,近些年,方山縣縣委縣政府,不僅加緊培育新型的農業生產龍頭企業,還樹立了一批農業企業品牌,拿出專項資金去做農業企業品牌建設,在現階段取得了一些成績。
2 呂梁市方山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困境
2.1 農業基礎較薄弱
呂梁市的地形以山地為主,方山縣也是呂梁市的典型貧困縣,由于地形和歷史原因,基本還是沿襲著以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現狀,農業生產效率比較低。部分企業和合作社受地形的原因,農業生產受到限制,導致不愿意入駐方山縣,或者進行其他轉型。現階段,在方山縣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民大部分文化素質不高,難以接觸新技術、新思想。雖然山西省政府每年都組織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但按比例分配到方山縣的名額比較少,雖然國家、省、市、縣都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有較多的資金支持,但是還是很難在短時間之內改變農業基礎薄弱這個現實情況。
2.2 配套體系不健全
現階段,方山縣的農業產業化生產還是停留在初次加工和生產,像技術、深加工、運銷系統、管理等產業鏈的綜合發展方面不強,深加工的農業特色產品不多,大部分還是初次加工,這就會導致利潤點的下降。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產品市場的情況更加復雜,農民對農業產業化的要求,是為了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但由于產業化的配套體系不健全、利潤點較低、相關人員缺乏、農業產業示范區推廣、相關培育工作進展速度慢、相關技術運用不得當,整個產業化體系的發展相對滯后,相關規章制度不健全,無法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農產品物流發展整體不盡如人意。當前,方山縣農產品銷售市場處于比較原始的交易時期,流通還是傳統的交易形式,缺乏新型的流通交易平臺導致市場的規模比較小、信息來源比較滯后,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地阻礙農村的整體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障礙,加快農業產業化配套體系建設對增進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endprint
2.3 財政力度不強
資金是農業企業發展的支柱,沒有資金的支持農業企業就是一盤散沙。當前,國家和山西省、呂梁市以及方山縣雖然針對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進行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和出臺了一些幫扶政策,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生活條件、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資金上總體來說還是比較缺乏,相關涉農企業面臨的資金壓力還是比較大,農業企業的資金問題主要體現在招商引資困難。農業項目的特性決定了農業是一個非暴利而是薄利的產業,投資回收期長,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不強,招商效果不盡如人意。二是銀行貸款程序困難。農業生產企業需要貸款來促進自身的經濟發展和資金循環。但目前農業企業的資金貸款存在以下幾個困境,如:很多農業企業的土地通過流轉獲得,只是有限的使用權并無法用土地去銀行做抵押;即使可以貸款,現階段對農業企業的貸款額度也不高,難以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3 方山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面對方山縣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現狀需要和立足于方山縣的實際情況,應從加強政策宏觀調控能力、健全產業化相關體系、加大資金扶持等三方面加以解決。
3.1 加強政策調控能力
根據方山縣特色產業優勢及發展現狀,向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要想讓特色農業產業規模化的發展,必須發揮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一系列優惠政策,按照統籌規劃、分工協作、集中投入、連片推進的思路,拓寬資金渠道,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投入力度,并在土地、水電、稅收方面給予優惠;加大政策宣傳培訓力度,培養農民的個人素質,使得農民能夠自主的學習國家先進政策;培育一些懂經營、會管理、知技術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綜合增加農業經營主體的市場競爭能力;加強政策宏觀調控能力,促進方山縣特色農業產業的更好發展。
3.2 健全產業相關體系
健全產業化相關體系需要采用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全面推廣標準化生產方式,推廣新產品、新技術,并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在農產品生產資料配送和流通的各個方面加以完善。完善市場體系需要保障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對綠色農產品運輸給予補貼。培育一批方山縣區域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不斷擴大市場,樹立具有方山縣特色農產品市場體系,除了要進行實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工作,還要大力發展互聯網+特色農業產業,利用互聯網B2B等新型模式,為方山縣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提供平臺。
3.3 加大配套資金扶持
方山縣首先積極爭取市一級、省一級甚至積極爭取國家的專項資金扶持,積極培育能夠帶動地區的特色農產品龍頭企業,銀行方面對特色農業生產的個人和企業需要開通綠色通道,減少貸款程序。使特色農業發展中有借貸的資金保障,對農業專業組織合作社加大資金支持,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利用呂梁市的“8+2”政策和“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等政策樹立典型產業,培育名牌企業,實行特色項目,立足于方山縣的實際,加大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各方面資金扶持,為方山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 王翔.民族地區油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以玉屏侗族自治縣為例[J].知行銅仁,2015(6):24-26.
[2]賀春暉,劉娜.武陵山片區優勢農產品“走出去”戰略實現——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4 (10):46-48.
[3]方磊.武陵山片區特色產業創新發展研究[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2):45-50.
[4]王娟玲.對山西農業轉型跨越發展的幾點思考[J].山西農業科學,2014,42(4):397-399.
[5]王引榮.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J].農村工作通訊,2015 (8):36-37.
[6]許軍.我國農產品流通面臨的突出問題與應對思路[J].經濟縱橫,2013 (3):92-95, 99.
[7]王冬霞.新疆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平臺優化探析[J].新疆社會科學(漢文版),2013 (6):60-62.
[8] 王家如.對農業商品化幾點新的認識[J].農民致富之友,2011(24):13.
[9]劉天軍,胡華平,朱玉春,等.我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機制創新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34(8):20-25.
[10]尹昌斌,周穎,劉利花.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1):47-53.
[11] 曾福生.中國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及其創新的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11(10):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