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涵彧
庭前花木滿,院外小徑芳。
隔壁鄰居家的奶奶佝僂著腰,給她的小孫子喂飯,不足兩歲的小孫子軟軟地倚在小凳上,哈喇子順著嘴角,流到圍兜上印著的蠟筆小新的粗眉毛上。滿頭華發的奶奶舀起一勺雞肉送進自己嘴里。隨著嘴的運動,她臉部的褶皺像慢動作回放一樣律動著,掀起一條條波紋。接著,從她嘴里吐出一坨金色團狀物回到調羹上,然后被送進了小孫子的小嘴里。
“寶寶,乖,張嘴——”
小孫子圓溜溜的眼睛里沉淀著淡淡的褐色,他面無表情地盯著一只毛毛蟲,張開了嘴,幾乎沒有嚼動,咽下了肉糜。兩分鐘后,淺黃色的液體從他的嘴角汩汩流下,像水土流失后沖刷出的泥土溝壑。
“乖寶?!蹦棠涛⒉[起滿足的眼,釋然地嚼起了下一口飯。小孫子漂亮而迷惘的瞳孔扎得我如芒刺在背,我回過頭,干嘔著,卻覺得這種冷漠而滿足的眼神,熟悉得難以置信。
我幾步跑上小樓,外婆正在曬衣服。紅磚砌成的花壇上擁簇著新綠。
我裝作若無其事地問:“外婆啊,我小時候,你給我喂飯,會先自己嚼碎嗎?”
外婆的聲音格外清朗:“不可能,這多不衛生?!?/p>
豎起的汗毛剎那間溫順地倒伏在手臂上,我幾乎是虛脫般長吁一口氣:“那就好。”
我尚未冷靜,忽然聽到一個少婦尖利而清脆的聲音:“媽!不可以給寶寶這樣喂飯的,牙齒要長不好的!”
這聲音好像一些昏沉的午后,老師猝然劃過黑板的粉筆的摩擦聲,讓我陡然驚醒。是的,那個眼神我也想起來了,那個安然地享受著已經咀嚼好的肉糜的孩子,他的眼神,和我日日夜夜同窗共處的同學,和我年年歲歲所碰見的許多少年的眼神是一樣的啊。半張著嘴,面色溫柔,目光安穩,幾乎像一個坐在院里曬太陽的退休老人,等著一調羹一調羹的肉糜被塞進喉嚨里。
唯一的區別,恐怕就是我們的嘴角沒有那一絲淺黃色的液體了,雞肉味的。
我摸了摸嘴角,甚至覺得有濕潤的觸覺。
是他們讓我吞下的肉糜,不小心溢出來了嗎?
前段時間,我在知乎上看到這個問題——
“為什么知乎‘張大神沒有韓寒、郭敬明有名?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在哪里?”
韓寒,郭敬明,張佳瑋……第一個人在我腦海里霹靂閃過的詞是:勇敢;第二個人閃過的詞是:聰明務實;第三個人……是:干貨。讀張佳瑋文章的感覺就是,哎喲,老牌文青,懂得真多……還對體育了如指掌啊……連宗教、歷史都玩得溜溜的,小伙子不錯啊。然后呢?然后,我有點暗自欣喜自己又多了一小疊假裝深沉文青的資本,可以裝“高大上”于無形,于無聲處聽驚雷。
再點開問題,看到有個回答很犀利:“韓寒輸出的價值觀是說真話,郭敬明輸出的價值觀是放肆青春,張佳瑋,他輸出過價值觀嗎?”
我忽然想起語文課上,老師講海明威的小說,不無神往地說:“這個語言簡潔的啊,簡潔得每句話都是一個故事。”一個優秀的作家,是要奉上自己思想的血肉,它應當抽筋剝骨,錚錚有聲;是還沾著未熄滅的思想火焰的血肉,狂暴的腥味還未除去;如砧板之魚肉,等待讀者摩拳擦掌去宰割,任讀者刀叉相鳴急得滿頭大汗才得嘗其風味,那才叫一個痛快。
盛在碗里端上來的肉糜,我們已經可以嗅到里頭陌生人口水的味道了,已經不愿意去碰。
然而,為什么我碰到的每一個人的口腔里還是殘存著這種味道。
晚自習的時候,我猛然一驚,從卷子里抬頭,仿佛看到我身邊一群一群笑容甜膩的孩子半躺在椅子上,微合著嘴,肉糜從喉嚨里溢到嘴角邊。
胃里又是一陣難受。
我好像看到一個巨大的屠宰場,我們被按在流水線上,金屬機械手臂扒開我們的嘴,從一小勺一小勺的肉糜到一大盆一大盆的肉糜,我們的肚子詭異地膨脹著,半路有人選擇酣暢淋漓地嘔吐然后退出,有人天生胃小卻還是面紅耳赤地使勁吞咽。到了盡頭,有兩種人被推上屠宰場的幸存VIP席位:一種人的肚子沉甸甸地已經影響了他正常的行走;一種人學會了寂靜的反抗,他們天才地學會了拒絕肉糜而開始烹飪原材料,如此優雅。而大部分的人被開膛破肚,肉糜嘩啦啦地流回起點,這些人則搖搖晃晃地走向社會。
我們讀書,樹立遠大理想,積極朝目標奮斗,我們之中好多人,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政治書、歷史書可以倒背如流。可是手里捧著滿滿當當的干貨,孩童一樣得意的微笑,像《千與千尋》里捧著一把碎金子但肚子鼓脹的無臉男,滿眼期待地注視著千尋,好像期待得到認可,然而得到的是千尋錯愕地退后。
每一節晚自習,空中都會伸出一只纖細但驕傲的手,直直地指著你:“你看,你在想什么亂七八糟的,你在想什么中學生有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的時候,別人都已經做了半張卷子了。”
我轉過頭,瞥向眼鏡溜到鼻尖的男生,他總是步履匆匆,面色陰郁,排名耀眼,但最后讓所有的人記住他的還是他的“為什么”?!袄蠋?,我不明白,這是為什么?”“這個原理是怎么推算出來的,為什么?”“為什么,這有什么規律嗎?”
今天下午的物理課,他又站了起來,在一片嘲弄的噓聲里鎮定自若地開口:“老師,為什么?”
物理老師的眼睛里射出刀子,一小片一小片的,極鋒利。
“要考試的話,書上給的內容已經足夠了,其他的我們沒必要浪費時間知道。”
在一片幸災樂禍的聲音里,他冷臉坐下,手里除了物理奧賽書,就再也沒有拿起過別的書。
喬治·奧威爾在《1984》里說過,這些在大清洗之后出生的人,從小接受的教育都來自老大哥的口號,他們義正詞嚴的聲音是口號,是從喉嚨里發出來的,不是來自大腦。
你看,老師都說了,這些公式都是編者辛辛苦苦給你們打碎的肉糜,你咽下就好了,自己費心力去折騰不是浪費時間嗎?你看,老師都說了,考試考試,它只考你的胃有多寬廣,可以儲存多少肉糜,可不管你是用喉嚨還是腦袋瓜兒發聲。
鬼使神差地,我敲了敲他的桌子:“你吃肉嗎?”
他的臉平整得像一面鏡子,冷冰冰地說:“我吃肉。”
過了會兒,他嚴肅地重復:“最愛吃自己做的,我會做飯?!?/p>
我的嘴角咧開一個巨大的弧度——
“是啊,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