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
最近,成語“猴年馬月”突然火起來了,因為今年是猴年,而6月5日至7月3日是農歷的馬月。“猴年馬月”一般形容遙遙無期,但它現在居然真的來了。馬月指農歷的五月,“猴年馬月”每12年就會出現一次。對一個人而言,雖然12年不算太短,但一生總要經歷幾次“猴年馬月”,為什么它會有遙遙無期的含義?這才是叫人困惑的地方。
其實,“猴年馬月”的前身是“驢年馬月”。明弘歇等編《雪嶠禪師語錄》卷四:“這個事不是帶了習氣做的,須用全身放倒,別立主人公,若也朦朦朧朧,如睡夢中,欲求其開豁,混到驢年馬月未敢相許。”十二生肖當中沒有驢,不存在驢年,所以,最早人們是用“驢年”表示不可知的年月或沒有期限。宋惟蓋竺等編《明覺禪師語錄》卷二:“如此自稱宗匠,欲開人天眼目,驢年去。”宋林希逸《和后村三絕句》:“談玄要似蜜中邊,末學紛紛紙上傳。擊竹卷簾如未會,要無疑去待驢年。”由于語言中“驢馬”“年月”常常并提,故后來附加“馬月”為“驢年”作陪襯,便有了“驢年馬月”的說法,“馬月”純粹是根據“驢年”仿造出來的。因“牛馬”常常并提,所以人們也將“驢年馬月”說成“牛年馬月”。
古代民俗當中猴和馬關系密切。古人養馬時為防止馬生病,就會在馬圈里拴幾只猴子。孫悟空之所以叫“弼馬溫”,就是取“避馬瘟”的諧音。古代美術作品中也常見猴子騎在馬背上的雕塑和民俗畫,取“馬上封侯”之意。正因猴和馬關系密切,所以,“驢年馬月”又被改造成了“猴年馬月”。由此可知,“猴年馬月”表示遙遙無期的含義是從“驢年馬月”那里繼承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