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城市中產階層比重普遍下降,而少數富有階層正變得越來越富。《美國經濟與社會學雜志》主編克里福德·柯布說,造成這一現象有多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財富日益分化。
柯布說:“美國大城市人口相對集中,房價的上漲速度快于平均收入的上漲速度。如果一個中等收入的人,其收入的30%用于繳納各種稅費,50%用于付房租或住房貸款,剩下的用于食物、健康等方面的可支配財富就沒多少了。雖然其收入依然屬于中產階層,但是其實際生活水平已經低于中產階層,這種隱性的現象在統計數據中并沒有顯示出來。”
“另外,土地價格的上漲也快于收入的上漲,”柯布說,“在城市地區擁有住宅或商業地產的人會變得更富有。但是,35%至40%的人口并不擁有房地產,剩余人口中的大多數即使擁有房地產,擁有量也很少,只有少數人擁有大量土地。”
柯布表示,美國的土地價值大約相當于GDP的6倍。土地擁有者和需要靠租房生活或經商的人之間,財富差距正不斷擴大。
他說:“美國大約70%的土地價值掌握在5%的少數人手中。5%的少數人變得越來越富,而在其他人口中,大約只有15%至20%的人財富小幅增長,10%原地踏步,而其余60%至70%的人口財富縮水,變得越來越窮。”
此外,柯布認為中產階層的減少還由于美國部分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使一些有技能的工人階層或失業,或從事收入比制造業低的服務業工作。
“美國的社會保險等稅費給中產階層和低收入階層造成的負擔遠大于高收入階層。雖然收入所得稅是最重要的聯邦稅收,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社會保險等其他稅費比收入所得稅還高。”他說。
柯布認為,目前經濟學界對勞動力市場和工資的研究較多,忽略了土地的占有(主要指價值,而不是面積)情況對財富和收入分配的重要影響。因此,人們對社會貧富懸殊的關注更多集中在工資收入差別上,而沒有對土地所有權導致的更為顯著的差距給予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