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糖果++盧丹丹++薛文英
《母子健康》
采訪手記
0~3歲寶寶典型事件大揭秘
“流程式”扔東西
寶寶七八個月至1歲左右憑空生出了個新玩兒法——流程式扔東西。當發現一件有趣的物品時,他們可能會先把玩一會兒,之后就會扔到地上。媽媽幫忙拾起來,寶寶會把它再扔到地上,最后場面就成了“流程式扔東西”,寶寶扔,媽媽拾,寶寶再扔,媽媽再拾……結果就是媽媽生氣了,寶寶卻一臉等待媽媽再拾起好扔出去的表情。難道是寶寶在故意氣媽媽?

真相
當寶寶長到近1歲時,會慢慢發現自己的存在和力量。當他們頻繁多次地扔一件物品時,會發現物品落地后或是滾到了桌邊,或是滾到了墻腳,每次落地后的樣子都不同,這種現象的發生,讓他們發現了自己的力量,認識到了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和扔出去的物品之間的關聯,寶寶心中會想:“這是我扔出去的東西,它會滾動呢!”當發現這一切后,這種扔東西的行為就會成為寶寶們快樂的源泉,他們會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和幸福感,以至于當媽媽將物品拾起來后,他們會再扔出去。從某方面來說,寶寶故意扔東西是心理發展的巨大成果,是衡量其智力發育的標志之一。

寶寶因為小氣不愿分享
和小朋友一起玩,媽媽希望寶寶將玩具借給小朋友玩一會兒,可無論怎樣溝通寶寶就是不肯。不止如此,因為擔心媽媽強行拿走自己的玩具,寶寶不是故意跑開,就是還不等媽媽伸手便大哭大鬧起來。寶寶真是自私又小氣。
真相
對于2~3歲的寶寶來說,“自私”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所有權”的概念正在建立,但并不完善,在他們看來,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這種認知讓寶寶不明白,媽媽為什么會拿“我的”東西給別人。此外,他們還不清楚“借”與“還”的概念,一心認為,拿走的東西就不會回來了。寶寶不愿分享,并不是寶寶自私或小氣,而是其心智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小插曲,隨著寶寶心智成熟,加上媽媽的科學引導,寶寶很快就可以改掉“自私又小氣”這個毛病。
突然變成“黏寶寶”
本來很聽話的寶寶,卻突然變成了“黏寶寶”。媽媽走一步,他跟一步,哪怕只1秒鐘沒看到媽媽,就會哭鬧起來。媽媽給寶寶講道理,可寶寶卻習慣性地屏蔽,完全不理媽媽的解釋。本來可以自己玩得很好的寶寶,為什么非要一刻不停地黏著媽媽呢?根本就是故意搗亂嘛!
真相
寶寶突然變成“黏寶寶”,多因“分離焦慮”所致。分離焦慮常出現在兩個時期,一是寶寶1歲左右,另一個則是寶寶剛入園時。1歲多的寶寶隨著動作能力提升,活動范圍逐漸增大,可心智發展卻不成熟,寶寶“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媽媽不在身邊,他們無法確定媽媽是否會回來,從而很容易產生“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的疑問,繼而因為感到驚惶失措,而不愿離開媽媽一步。而寶寶剛入園時,雖然心智逐漸成熟,但因為接觸的是完全陌生的環境和人群,同樣會感到焦慮和不安,從而表現出“分離焦慮”,以致媽媽每天送其去幼兒園都要費盡周折。
對于1歲左右的寶寶來說,隨著心智越來越成熟,以及社會化經歷的提升,了解到媽媽離開會再回來,便會逐漸擺脫分離焦慮;而對于3歲左右上幼兒園的寶寶來說,只要習慣了幼兒園生活,便可立即擺脫這種分離焦慮。所以說,突然變成“黏寶寶”,只不過是寶寶必經的心路歷程喲!
3~6歲寶寶典型事件大揭秘
寶寶學會了“說謊”
寶寶打翻了水,媽媽問寶寶:“誰打翻了水?”寶寶會不假思索地說是家中的寵物弄的。對于寶寶理直氣壯的說慌行為,媽媽自然一肚子的氣。寶寶何時學會了說謊?為什么品質這樣壞?除了懊惱,媽媽還有深深的自責,責怪自己教育不當。寶寶“說慌”真的是品質問題嗎?
真相
生活中,寶寶說謊非常常見,對于寶寶“說謊”人們本能地會想到這是品質問題,其實,對于小寶寶們來說,更多時候他們是無意說謊。因為認知能力不成熟,他們會把想象中的事當成真實的事情表述;此外,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或是為了達成某種愿望,抑或為了逃避某些事情,都會“說謊”。這類說謊多是因恐懼心理所致。當寶寶出現“說謊”表現時,媽媽應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從而更好地引導寶寶改掉這種“習慣性”回答,而不是直接給寶寶貼上“品質有問題”的標簽。
寶寶愛攀比
見到別的小朋友有什么,自家的寶寶就一定要有,有時同類的物品都不行,一定要和人家一模一樣的,寶寶這么愛攀比,真是太難教養了。
真相
雖然說虛榮心是導致攀比的根源,但從另一個層面看,即便是小寶寶也是有自尊心的,希望自己比別人好。寶寶所謂的愛攀比,說到底是不想自己不如別人。此外,處于幼兒期的寶寶都有較強的表現欲望,他們希望借由自己好的物品來吸引別人的注意,以便獲得別人的贊美和夸獎。對于寶寶這種表現,媽媽們不應只局限于“攀比”這個字眼上,認為寶寶教養困難。科學的做法是,利用寶寶凡事求好的心理,激勵寶寶不斷進步,通過努力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過早給寶寶定性,疏忽了正確的引導,只會讓寶寶養成盲目攀比的壞毛病。
寶寶的口頭禪變成了“我不”
寶寶大了,媽媽希望越來越好帶,可寶寶卻好像突然不講理了,經常和媽媽較勁兒,媽媽讓做什么,寶寶偏不做什么,如此一來,家庭大戰難免頻繁上演。寶寶越不講理,媽媽越生氣,親子關系也越發緊張了。
真相
隨著寶寶年紀增長,情感也越發豐富,當各式情緒出現時,因為不知如何宣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反抗”,如此一來,反饋給父母的便是寶寶越來越不聽話。此時,如果家長可以探索出寶寶不講理的真實原因,并試著站在寶寶的角度思考,并和寶寶一起想想解決的方法,當寶寶不再無助,不再因不知如何表述情緒而只會說“不”時,便又會變回之前那個乖巧聽話的寶寶了。
懂得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需求
幾乎不管什么場合,只要一說到孩子的挑戰,家長們就打開了話匣子:“不好好吃飯、不收拾玩具、沉迷于電視、以哭鬧為武器……”雖然每個孩子的行為不盡相同,但家長們的態度幾乎一樣:“這熊孩子,怎么就那么不聽話呢!我用盡了各種辦法,他卻繼續我行我素!” 我們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孩子的這些行為家長覺得是不可接受的,并且第一反應是要去糾正,至于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做,卻甚少去了解。事實上,孩子的行為就如同海中的冰山,我們所看見的,只是海面上的一點點,而孩子行為背后的感覺、原因,卻是海面下我們所看不見的大部分,是更加需要我們去了解的,只有知道了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做,我們才能“對癥下藥”。
盧丹丹
兩個男孩的媽媽,親子作家,筆名加州魔豆,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美國正面管教認證講師,著有暢銷書《寶寶獨立從0開始》《規矩的背后是自由》等。2005年起旅居瑞典和美國,2012年回國定居。在海外的7年,一直從事幼兒教育與兒童心理學的學習與研究,并將自己的育兒心得與國內的父母們進行分享,受到廣大父母的追隨與喜愛。
你所認為的不當行為,卻只是孩子的“適齡行為”
我們幾乎隨處可見這樣的場景:一個剛學會走路的1歲多的孩子,拍著手,興奮地朝著各個方向走去,卻被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抱回來,孩子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繼續掙脫父母的雙手要往前走,又被抱回來……最后,父母終于失去了耐心,對著屁股狠狠就是幾下,孩子傷心大哭。對于1歲多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來說,走路是一件非常新鮮與自豪的事情,他發現,他不用借助別人,自己可以移動了,他好奇地走向身邊的每一個角落,享受這種成就感。可是,他不知道,他的這種行為在家長眼里就是“不當行為”,他應該安靜地待在家長身邊,至少是家長可以保護的范圍,這樣跑來跑去,代表著不聽話,所以他必須受到懲罰。
同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腦還沒有發育到能完全領會大人的要求的程度,他們的語言與社會技能也不足以讓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尤其是當他們的要求對身邊的大人來說,是不合情理、制造麻煩或是錯誤的時候,大人更沒法兒了解他們想要什么,并且,很多時候,就把這種行為定義為“不當行為”。這聽起來是一件讓人非常心碎的事,孩子那么小,需要理解,需要幫助,需要大人拉著他的手一起去探索世界,卻被無情地制止、打斷,并受到懲罰。
這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公平的,他們會覺得很困惑,不知所措,他們成長與探索的腳步會被阻礙,在今后的成長中,他們會不敢真實地表達自己,因為兒時的經歷告訴他,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會受到懲罰。
如果父母能夠了解孩子年齡段的特點,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知道孩子的某些“不當行為”其實只是他們發展適應性的行為,那可能會更好地去控制自己,采取的方式會更為有效。
你認為孩子在無理取鬧,其實他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關注
現在有很多二胎家庭,或者很多準備要二胎的家庭。很多父母想不清楚,為什么老二出生后,老大突然就開始有了“退行行為”:本來自理能力已經不錯的老大,突然開始尿褲子,依賴奶瓶,喜歡哭鬧,越來越黏媽媽……家里多了一個孩子,本來已經身心俱疲的父母,對于老大突然的“無理取鬧”與“添亂”很難接受,他們生硬地把老大推開:“你是怎么回事?媽媽已經很忙了,你到一邊玩去!”而事實上,孩子之所以有“退行行為”,正是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這一推,對孩子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因為,自從老二被抱回家的那一刻起,那個小寶寶一天到晚被媽媽抱在懷里,所有人都圍過去照顧他,欣賞他,贊美他可愛,家里的那個大孩子,直接就告訴自己:“媽媽愛小寶寶勝過愛我,所以我也要學小寶寶那樣,吃奶瓶,哭鬧,尿褲子,我也要黏著媽媽,我要重新獲得在大人心中的特殊位置。”他沒有想到,他所采取的一系列舉動適得其反,家長對此感到無比沮喪和厭煩,而不是充滿愛意,張開懷抱,親切地期待他。
孩子因此更加氣餒,他的行為變本加厲,大人更加煩躁,彼此進入一個惡性循環,可想而知,家庭氛圍會變得多恐怖。
如果父母能夠看到孩子這些行為的背后,只是一個簡單的信念:希望得到媽媽更多的關注和愛,那就不僅僅是去告訴孩子:“你大,弟弟/妹妹還小,需要更多的照顧。”而是真正用行動去愛孩子,比如:安排跟老大的特殊時光,每個月抽出一個時間來,單獨跟他在一起,讓他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給老大布置一些小任務,讓他參與到照顧弟弟或妹妹的過程中來,讓他感覺也屬于媽媽和弟弟/妹妹這個小團體,感覺到被需要。這樣,他的那些“不當行為”會自然消失,家庭氛圍也會溫暖和睦。
你認為孩子太不聽話,其實是因為你太想贏了孩子
我相信每個家長都有過這樣的“艱難時刻”:叫孩子刷牙、收玩具、彈鋼琴、寫作業或是上床睡覺,他要么裝沒聽見,要么跟你討價還價,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家長和孩子陷入到權利之爭中,互不讓步。到最后,要么孩子被迫服從但內心不服,要么以家長讓步收場,更多的時候,是真正愈演愈烈,兩敗俱傷。
孩子為什么喜歡對著干,為什么那么不聽家長的話?這對于從小接受“順從教育”的大多數家長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所以首先采取的對策是應戰,見招拆招,心想:“你休想逃脫!看我怎么收拾你!”但又很快在戰爭中敗下陣來,因為孩子實在是“太難搞”,他們不僅會積極應戰,還會消極抵抗,更可惡的是,他們看到家長生氣會覺得自己贏了!
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這些“對著干”的行為背后,是為了證明只有由他來主導或控制局面時,才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那采取的方式,就是不跟孩子陷入到權利之爭中,而是從權利之中退出來,承認你不能強迫孩子,培養相互的尊重,給予孩子有限的選擇,引導孩子把權利用在積極的方面。
以孩子不收玩具為例,大多數家長最通常的做法是講道理、命令、威脅或是苦口婆心地勸說,卻一直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其實,這個時候,家長只需溫和而堅定地告訴孩子:“我們的約定是吃飯之前要收拾玩具,我現在去準備碗筷了,你可以選擇現在把玩具收好來幫媽媽干活兒,也可以再玩5分鐘,你自己決定。”說完后,去做自己的事情。
我們知道,就算“贏了孩子”,也還是不能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因為很多時候他是被迫服從的。當我們給予孩子一定的權利,不說,只做,反而能夠“贏得孩子”,并教給孩子有用的生活技能與社會技能。
薛文英
1968年出生于中國臺灣,從事幼教工作與教學管理十余年,現為中華全能力學習發展協進會理事長,易飛迅親子館創辦人,蘇州市0~3歲科學育兒促進會會員。擅長領域:兒童發展評測與教育教養咨詢,嬰幼兒教具學習效益分析研究,視知覺學習力評測與教學輔導,資優教育研究輔導等。著有《先懂孩子才會教》等。
懂得孩子遇到挫折后的負面情緒
找到好的方式,讀懂了孩子的情緒
挫折感是很基本的情緒感受。正常的情況下,當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我們很可能會產生一點失落、不舒服的感覺,只要設法穩住情緒就能很快振作精神。人們在遇到困難時,會重新再試一次,如果再三努力還是無法成功而引發的負面情緒就算是挫折感。
我發現好多大人都受不了見到孩子哭,所以錯失了教導幼兒情緒教育的調整時機。無可避免會看到小孩在公共場所大哭大鬧,父母在旁大聲斥責……打罵教育或溺愛過度都無法教出挫折忍受度高的孩子。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只是不懂還有其他更好的引導方式,所以才造成親子互動時的沖突和矛盾。我覺得身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學習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學習如何愛孩子、愛父母,也學著愛惜自己。
失落與挫折感受強度不同,在沒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我們會感到有些失落。沒有就算了嗎?最好鼓勵孩子動腦子想一想,想要和必要的區別,有目標和夢想是我們進步成長的動力,所以思考能用什么方法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才是比較積極健康的正向思考。
挫折感則是事情沒做好或者沒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而引起的情緒。要改善這類復雜的情緒調節問題,必須從覺察到自己和別人的情緒狀態開始。通常1歲左右的寶寶看到媽媽流淚就能去拿紙巾給媽媽,能走路的寶寶就開始發展自我意識了,所以不會說話的寶寶也會思考,會想動手操作、模仿大人的動作,做不好時就直接丟掉東西了。
鼓勵孩子自由探索,教出忍受力比較高的孩子
當寶寶可以自己玩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培養其面對挫折的調整能力。最佳的時機就是1歲起,當寶寶跌倒時鼓勵他站起來。玩具掉了,請他自己撿起來慢慢放好。寶寶想自己吃飯就給他準備自己的餐具,平常玩些角色扮演的游戲,讓孩子和父母相處時能有更高品質的互動交流。
許多父母誤以為孩子遇到困難就哭是軟弱的表現,其實寶寶會哭鬧有很多種原因,我們不必看見容易流淚的孩子就認為其個性不好或挫折忍受力不足。因為喜怒哀樂等情緒是每個人最自然的情緒表現,年幼的孩子理性思考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如大人,所以父母親不必以大人的標準來評論幼兒的哭或笑。
幼兒對事物的喜好和興趣很容易受到照顧者和成長環境的影響。孩子遇到不如意的情況下的表現也和照顧者平時如何對待有關系。如果我們想教出一個挫折忍受力比較高的孩子,必須鼓勵嬰兒在安全的環境中自由探索,健康的孩子需要通過跑、跳、翻、滾等運動來鍛煉靈活的身手,培養動手操作的能力。
遇到挫折就哭鬧的孩子有兩大類:第一類是反應強而好勝的孩子,會因為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而生氣。第二類是家中總有大人搶著幫忙,養成了無法思考和行動的被動狀態。自我期許高的孩子需要學習調節情緒,學著體會慢慢來;比較不主動的孩子必須先把基本能力鍛煉好,才不會讓無助的孩子長期處在落后而自信不足的狀態。
如何調整孩子的挫折感?
在一個家庭中,不同的人看到寶寶哭會有不同的想法:
我不希望孩子長大后被認為軟弱,所以不能讓他養成動不動就哭的壞習慣。
我真希望孩子哭出來不要壓抑,這么小就忍住不是很難過嗎?
每次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賴在地上大哭,吵到我最后忍不住動手打人……
親子教養的方式很難有個標準,而我總結下來,親子相處感受愉快幸福的簡單的原則就是珍惜當下每次相處的時光。曾有家長說我有發現小孩身上潛力的好眼力,其實我覺得每個大人都可以成為點亮孩子學習熱情的陽光。
想調整孩子的挫折感嗎?我們先要調整和孩子講話的方式。見到孩子認真的畫面(雖然可能看不懂),你可以說:“哇!你畫得真好看,教我好不好?”當小孩聽到有人認同,通常能愉快發表自己的想法,也可以馬上與人分享。相反,如果大人每天跟孩子就“你不乖就……”“你不聽話就……”長期輸入不好的話語,無疑就是給熱情好奇的孩子潑冷水,只會加深孩子的挫折感。
焦慮的父母很容易常常生氣,挫折感也會比較強。例如,下班回家看見孩子的表情、動作忍不住會想得太遠,一下子想到20年以后,如果還是這樣怎么辦?于是忍不住給孩子訓話半小時,重復講的是相同的事,但沒等孩子行為改變,又自己動手去收拾殘局。這樣的親子互動品質是無效的,父母必須設法調整,從自己的言行和思維開始改變。
請您冷靜地
想一想:
有必要這么生氣嗎?
我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是微笑多,還是經常表情凝重?
我自己給孩子定的標準,符合孩子的年齡嗎?
最近給孩子學習的課程是否太難了?
家長把過度的精神花在調整一個20年后還不一定會發生的假設狀況,反而忽略了孩子當前才讀幼兒園,寶寶很可能只是走路跌倒撞痛了才哭,安撫鼓勵后立刻就沒事了。
如何調整孩子的挫折感?我用的最有效而簡單的方法是和孩子一起唱歌。孩子玩積木弄不好時會想丟東西,這時我會跟寶寶一起唱兒歌。這是一句好話,再試一下,一次再次做不成,再試一下……唱著唱著心情好了,鼓勵孩子自己走到玩具前坐好,露出很認真的表情,振作精神再玩一次。
無論想學什么,請用玩游戲的心情,仔細去體會練習過程中,一次比一次更好的感覺。享受親子共處的樂趣,玩得好才能學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