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艷?劉燕萍
劉燕萍
畢業于浙江醫科大學醫學營養系,現任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長期從事一線臨床營養工作,業余時間熱衷于孕婦、兒童及成人營養的科普工作,深受廣大讀者和患者的信賴。

貧血是鐵缺乏的一個表現,最廣為人知,但非最要緊。生命最初的1000天,鐵元素對胚胎乃至新生嬰兒神經系統的發育一直有重要影響。
為何要重視鐵缺乏?
腦白質中的少突膠質細胞能包繞軸突構成髓鞘化的神經纖維,少突膠質細胞是腦內含鐵最豐富的細胞,上面有鐵蛋白結合位點,它需要鐵元素作為輔因子參與細胞內DNA合成、呼吸鏈(提供能量包)、神經遞質代謝及脂類合成等。鐵缺乏時,少突膠質細胞要么無法成熟,要么容易凋亡,數量下降,導致腦內神經纖維網絡化的構建發生問題,這樣長大的孩子真的是比較容易“一根筋”。
動物實驗提示缺鐵可致大鼠腦醛氧化酶活性降低35%,醛氧化酶是5-羥色胺(5-HT)的降解酶,缺鐵時該酶活性降低,5-HT降解障礙,5-HT含量增高,導致注意力和學習能力減低。所以在臨床上,鐵缺乏的兒童可表現出情感冷漠,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下降。
最要命的是,鐵缺乏所導致的貧血不難通過補充鐵劑而糾正,但所導致的認知行為損傷卻往往會成為孩子一生的烙印!
何為鐵缺乏?
鐵缺乏是一座大冰山,缺鐵性貧血只是其浮出水面的一個小角兒——懷孕到后期,超過50%的孕婦處于鐵缺乏狀態,缺鐵的宮內環境不僅影響胎兒發育,還會造成胎兒未能獲得充足的鐵儲備,嬰兒期非常容易發生鐵缺乏甚至貧血,所以7-12月齡的孩子發生鐵缺乏或貧血的就特別普遍!難怪“十個指頭不一般齊”,通往清華大學的道路上,多少孩子就是栽在了“缺鐵”這個坑里的!
鐵缺乏這座冰山就在眼前,別指望醫生去領著你繞開,因為目前我國的圍產期保健中尚難以全面強制推廣鐵缺乏的診斷和干預, 寶寶可等不得。
鐵缺乏是體內鐵儲備下降,鐵蛋白是體內儲鐵的方式,通過抽血檢測鐵蛋白的水平可以確診,非孕期不應低于30ng/ml,孕期不應低于20ng/ml,這個指標下降往往先于貧血出現,也就是說,懷孕到中期時常規檢查發現血紅蛋白水平低于110g/L、醫生告知你貧血時,鐵缺乏可能早已經存在!
照這么說豈不是沒法了?提醒醫生在孕初、孕中期、孕晚期體檢時為你同時檢測血清鐵蛋白和全血細胞分析,有異常及時處理。
可是怎么就鐵缺乏了呢?
如何是好?
備孕期每天鐵需要量在20mg左右,月經量大的更要增加。到孕晚期,在此基礎上要增加近50%。有著充足鐵儲備的新生兒,體內儲備能扛到半歲,不是靠母乳。隨后就靠輔食了,如果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輔食添加不順利,則必定出現鐵缺乏甚至貧血。
包含紅肉、動物肝腎、動物血等富鐵食物的、葷素搭配的均衡飲食才能帶來足夠的鐵,對母嬰都一樣,靠飲食補鐵維持運轉沒問題。但如果檢查顯示已經處于鐵缺乏或貧血狀態了,往往必須口服鐵劑來進行糾正,靠飲食會耽誤事兒,因為寶寶等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