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虹 王樹林 王燕 張謙 馮國藝 林永增 梁青龍



摘 要: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研究了糧棉輪作種植模式與土壤深翻對棉花生長發育及產量性狀的影響。結果表明,輪作促進了棉花的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無論是在旋耕條件下還是在深翻條件下,棉花株高、真葉數、果枝數、蕾鈴數、單鈴質量均較連作有不同程度提高,籽棉產量在旋耕與深翻條件下分別較連作提高4.5%與2.6%。土壤深翻前期抑制棉花生長,棉花株高、真葉數均低于旋耕處理,但棉花中后期優勢明顯,果枝數、單株成鈴數、單鈴質量均高于旋耕處理,籽棉產量在連作與輪作條件下分別較旋耕處理提高4.0%與2.1%。糧棉輪作與土壤深翻相結合是提高棉花產量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糧棉輪作;土壤深翻;棉花生育;產量
中圖分類號:S562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8.029
Abstract: Adopting randomized block design,the effects of wheat-maize-cotton rotation system and soil deep ploughing on cotton development traits and yield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otation promoted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growth of cotton, and the plant height, true leaves, fruit branches, squares and bolls, boll weight were all increased in rotary tillage and deep ploughing. Cotton yield was increased by 4.5% and 2.6% compared with succession cropping under rotary tillage and deep ploughing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Deep ploughing restrained cotton growth in early stage, and the plant height, true leaves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rotary tillage, but in middle and late stage cotton growth showed obvious superiority, and fruit branches, bolls per plant, boll weight of deep ploughing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rotary tillage. Cotton yield was increased by 4.0% and 2.1% compared with rotary tillage under succession cropping and rotation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Wheat-maize-cotton rot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deep ploughing was effective measures to increase cotton yield.
Key words: wheat-maize-cotton rotation system;deep ploughing;cotton development;yield
河北省既是種糧大省,也是植棉大省,糧棉爭地矛盾歷來十分突出[1-2]。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日益重視,如何增加糧食產量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河北省中南部地區為傳統旱地棉花產區,棉花長期連作導致棉花生產出現諸多問題,一是土壤中枯萎病、黃萎病等致病菌數量積累引起的棉花早衰、減產[3-4],二是傳統的旋耕方式導致犁底層變淺,土壤通透性降低,影響棉花根系下扎,同時土壤蓄水、供水能力下降[5-7],三是土壤養分主要集中在上部耕層,垂直分布不均衡,且田間雜草危害嚴重[8-10]。隨著水利條件的改善,該地區具備了種植糧食的生產條件,但受水資源限制[11],完全改種糧食仍存在地下水供給不足的問題。針對這一現狀,在河北省中南部傳統一熟旱地棉區開展棉花-小麥-玉米兩年三熟糧棉輪作種植模式研究,即種植一年棉花,棉花收獲后改種小麥、玉米,玉米收獲后進行一次土壤深翻,第2年再種植棉花。這一糧棉輪作兩年三熟種植模式既可有效增加糧食產量,又可兼顧河北省壓采地下水任務。本試驗在棉花連作、糧棉輪作模式下開展深翻與常規旋耕的對比研究,探索實現棉花增產的技術途徑。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地與供試品種
試驗設在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威縣試驗站進行,前茬棉花,土壤為沙壤土,肥力中等,有機質8.1 g·kg-1,全氮0.609 g·kg-1,速效磷24.7 mg·kg-1,速效鉀137.4 mg·kg-1。棉花品種采用冀雜1號。
1.2 試驗設計與方法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設置4個處理。處理A:棉花連作,旋耕;處理B:棉花連作,深翻;處理C:糧棉輪作,旋耕;處理D:糧棉輪作,深翻。具體內容為:試驗田2013年前連作棉花30年,棉花連作處理2014年、2015年種植棉花,糧棉輪作處理2013年棉花收獲后播種小麥,2014年小麥收獲后播種玉米,玉米收獲后2015年播種棉花。深翻處理為棉花連作在棉花收獲后深翻40 cm,糧棉輪作處理在玉米收獲后深翻40 cm,來年播種棉花,棉花收獲后旋耕播種小麥;旋耕處理為小麥、棉花播種前進行旋耕。
試驗田棉花連作處理肥料一次性底施,施純N 225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80 kg·hm-2,糧棉輪作處理棉花施N 225 kg·hm-2,K2O 180 kg·hm-2;小麥施純N 300 kg·hm-2(50%底施,50%拔節期追施),P2O5 150 kg·hm-2;玉米施純N 225 kg·hm-2, K2O 75 kg·hm-2。
棉花、小麥、玉米其它管理同大田。
1.3 調查項目
試驗每小區固定20株,于5月25日、6月15日調查棉花株高、主莖真葉數,7月1日、7月15日、8月15日調查棉花株高、果枝數,6月15日調查蕾數,7月1日調查幼鈴數,7月15日、8月15日、9月10日調查單株成鈴數,10月25日小區收獲一次計產。每小區收獲20株棉花所有吐絮鈴測定單鈴質量、衣分。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棉花株高的影響
從表1中可以看出,輪作明顯增加了棉花不同生育時期的株高,旋耕條件下5個時期輪作較對照分別增加1.8,4.8,9.2,3.1,8.7 cm,深翻條件下輪作較對照分別增加1.9,1.8,2.9,0.2,5.4 cm。這一結果表明,輪作對于促進棉花的生長有明顯的作用。
深翻處理對棉花株高前期生長有抑制作用,中后期則促進作用明顯。在連作條件下,深翻在苗期株高較對照低0.7 cm,到6月15日時較對照高1.1 cm,隨著生育期的推進,深翻處理株高一直高于對照;在輪作條件下深翻處理7月1日前株高均低于旋耕處理,到7月15日以后明顯高于旋耕處理。
從棉花株高生長趨勢來看,7月15日前是棉花株高生長的高峰期,7月15日后對照株高增量僅有3.4 cm,而深翻處理、輪作旋耕處理、輪作深翻處理株高增量則分別是7.0,9.0,12.2 cm,這也表明深翻與輪作處理均對棉花中后期生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2.2 不同處理對棉花真葉與果枝數的影響
從表2可知,5月25日與6月25日真葉數輪作高于連作,旋耕條件下多0.2片與0.6片,深翻條件下多0.1片與0.3片,因此輪作對于棉花前期真葉數有提高作用;深翻處理則低于旋耕處理,連作條件下少0.2片與0.3片,輪作條件下少0.1片與0.4片,深翻對棉花前期生長有抑制作用。
從7月1日到8月15日的果枝數來看,7月1日不同處理間果枝數差異不大,7月15日與8月15日果枝數輪作高于連作,旋耕條件下多0.1,0.3臺,深翻條件下多0.2,0.1臺,輪作效應明顯;深翻處理對果枝數影響也較大,7月15日與8月15日連作條件下分別多0.6,0.6臺,輪作條件下多0.7,0.4臺;深翻對棉花后期果枝數提高作用較大。
2.3 不同處理對棉花蕾鈴數的影響
從表3可知,6月15日單株現蕾數輪作高于連作,旋耕與深翻條件下分別多0.8,1.0個,7月1日幼鈴數輪作在旋耕與深翻條件下分別較連作增加0.1與0.3個,7月15日、8月15日與9月10日單株成鈴數輪作均高于連作處理,表明無論是在旋耕條件下還是在深翻條件下,輪作對棉花生殖生長在整個生育期均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深翻處理對棉花前期的生殖生長抑制作用明顯,6月15日現蕾數連作與輪作條件下分別較旋耕少1.2與1.0個,7月1日幼鈴數則分別少0.6與0.4個,進入7月15日后,深翻處理表現出明顯的后發優勢,7月15日成鈴數深翻較旋耕在連作條件下多0.4個,在輪作條件下多0.3個,8月15日為1.2,0.2個,9月10日則為1.2,0.3個。
2.4 不同處理對棉花產量及產量構成的影響
從產量構成來看(表4),輪作單株鈴數和單鈴質量均高于連作,在旋耕條件下分別高1.5個與0.3 g,在深翻條件下高0.6個與0.4 g,而衣分不同處理間則差異不顯著,籽棉產量輪作處理在旋耕與深翻條件下分別較連作提高4.5%與2.6%,輪作深翻處理則較連作旋耕處理增產6.7%,皮棉產量亦有不同程度提高。
深翻對棉花產量構成亦有正向作用,在連作條件下,深翻處理單株鈴數與單鈴質量較旋耕增加1.2個與0.1 g,在輪作條件下增加0.3個與0.2 g,衣分深翻處理在連作和輪作條件下均低于旋耕處理,籽棉產量深翻處理在連作與輪作條件下分別較旋耕處理提高4.0%與2.1%,皮棉產量深翻處理也高于旋耕處理。
3 結 論
輪作對于農作的生長發育及產量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本試驗中,小麥-玉米-棉花輪作對棉花的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促進作用明顯,無論是在旋耕條件下還是在深翻條件下,均表現為棉花株高增加,真葉數、果枝數提高,蕾鈴數、單鈴質量明顯高于連作處理,但衣分變化不大,籽棉產量在旋耕條件下提高4.5%,在深翻條件下提高2.6%,皮棉產量也有提高。
關于深翻對作物生長的影響之前也有不少報道,本試驗研究發現,深翻后對棉花前期營養生長具有抑制作用,無論是在連作還是在輪作條件下,苗期棉花株高、真葉數、蕾鈴數均低于旋耕處理,但進入中后期深翻處理則棉花表現出了明顯的后發優勢,棉花株高、果枝數、成鈴數、單鈴質量均較旋耕處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籽棉產量在連作條件下提高4.0%,在輪作條件下提高2.1%。
在糧棉輪作模式下,適當對土壤進行深翻,可實現輪作效應與深翻效應的疊加,大幅度提高棉花產量,本試驗中籽棉產量提高6.7%,皮棉產量提高4.5%,是實現棉花增產提效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毛樹春.棉花優質高產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2] 刁光中.黃淮海棉區麥棉兩熟研究現狀和發展[J].中國棉花,1990(1):6-8.
[3]劉瑜,梁永超,褚貴新,等.長期棉花連作對北疆棉區土壤生物活性與酶學性狀的影響[J].生態環境學報,2010,19(7):1586-1592.
[4]單鴻賓,梁智,王純利,等.棉田連作對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9,11(1):113-117.
[5]吳玉紅,田霄鴻,池文博,等.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條件下土壤質量的數值化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2010,21(6):1468-1476.
[6]CORNISH P S,LYMBERY J R.Reduced early growth of direct drilled wheat in southern New South Wales:cause and Consequences[J].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1987,27(6):869-880.
[7]馮躍華,鄒應斌,ROLAND J B,等.免耕直播對一季晚稻田土壤特性和雜交水稻生長及產量形成的影響[J].作物學報,2006,32(11):1728-1736.
[8]孫國躍,周萍,王祝余.響水縣耕地地力變化趨勢及應用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11,15(4):29-32.
[9]李彰,熊瑛,呂強,等.微生物土壤改良劑對煙草生長及耕層環境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10 (9):56-60.
[10]劉鵬濤,馮佰利,慕芳,等.保護性耕作對黃土高原春玉米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9,27(4):171-175.
[11]何旭平,紀從亮.現代中國棉花育種與栽培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