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館
本來,賈寶玉也是個蠻讓人羨慕的少年。
不愛讀書,他可以大鬧學堂;家里女孩子多,他可以縱情談戀愛。混世魔王、多情公子,用在一個十幾歲的叛逆青年身上,也是戲謔大于貶義。
可是問題就在于:賈寶玉在貪玩之余,還要談修行。
他喜歡看《莊子》是出了名的,為此還寫過一首偈語和一首詞,其中就有“無可云證,是立足境”“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等句。真是徹悟。
在該負起家庭責任的時候,賈寶玉卻跑去出家,丟下了生他、養他、等著他維持的大家庭。
賈寶玉,乃至整部《紅樓夢》的悲劇,也許都在這里。
修行不是十五六歲的孩子的事。在這個年齡,“打開方式”的錯誤,只能導致人生的悲劇。
今時今日,我們通過朋友圈“懂得”了很多人生真理。
明明還沒有看過世界,我們就已經懂得“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還沒有享受過車馬衣裘的生活,就已經在追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
明明沒有多少朋友,還在死撐著說“孤獨是我人生的底色”。
……
在該奮斗的年紀談淡泊,在該呼朋喚友的時候談孤獨,在該掙錢的時候鼓吹精神至上,相當于在該喝中藥的時候還在喝雞湯,只會虛不受補。
很多人談修行,只是在麻醉自己,為因懶惰而逃避世界找個理由。
《紅樓夢》的人物中,有一個很好的表率。
這個人就是賈寶玉的老爹——賈政。
一個凡俗之人,很多人不喜歡他。在小說的七十八回里,作者透露了賈政起初也是個“詩酒放誕之人”。也就是說,在賈寶玉的年紀,賈政沒準兒比他的兒子還瘋。
但他是個頭腦清醒的人。在賈家子侄普遍如此放浪的時候,他“少不得歸以正路”,受了主事之銜,更是一路升為員外郎。賈家之敗,本就無可阻擋,但他至少延遲了這個悲劇的到來。
他打寶玉,有錯嗎?讀者雖然覺得心疼,但不能說打得不對。該教兒子的時候不教,結果會怎樣?賈寶玉很可能會變成賈環,或更加不堪。
游覽大觀園,見到農家樣式的稻香村,賈政不禁說“未免勾引起我歸農之意”。他也有淡泊歸隱之心,可是對家庭的責任未完、寶玉還不能挑大梁,他也不能隨便撂挑子。
不著邊際的話,誰都可以說。但勇于承擔起當下的生活的人,才是真正勇敢面對生活的人。
收起你在“雞湯”里學過的人生真諦,在該談戀愛的年紀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在該奮斗的年紀拼個昏天黑地,在該歇息的時候休養,方才不負美好的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