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笑非
【摘要】 目的 總結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并發腦積水患者的臨床治療措施。方法 66例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并發腦積水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36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采取腦室-腹腔分流術聯合同期顱骨修補術治療, 對照組采用腦室-腹腔分流后予以分期顱骨修補術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結果 治療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8.9%高于對照組66.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包括腦脊液切口滲漏1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6%, 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包括感染1例、分流過度2例、硬膜下血腫或積水2例、腦脊液切口滲漏1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合并腦積水患者采取腦室-腹腔分離術聯合同期顱腦修補術治療, 其臨床治療效果明顯, 術后不良反應少, 安全可靠。
【關鍵詞】 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合并腦積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026
顱骨缺損以及腦積水是臨床顱腦外傷患者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 常由顱腦外傷手術治療過程中去骨瓣減壓所引起, 上述兩種并發癥較易引起患者病情加重, 甚至致殘和致死[1]。本院對2014年11月~2015年11月住院的36例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并發腦積水患者采取腦室-腹腔分離術聯合同期顱骨修補術進行治療, 發現其臨床治療效果明顯。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本院收治的66例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并發腦積水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36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中女16例, 男20例, 年齡18~75歲, 平均年齡(54.2±10.6)歲, 對照組中13例, 男17例, 年齡22~78歲, 平均年齡(53.4±10.4)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全部患者在手術前常規服用抗菌藥物抗感染治療。治療組患者予以腦室-腹腔分流術聯合同期顱骨修補術治療:患者采取氣管插管麻醉, 在顱腦缺損處的枕角處、三角部或側腦室額角處選取手術切口, 予以穿刺引流, 通過腰椎穿刺法進行壓力測定, 根據實際測得的壓力或核磁共振成像(MRI)、CT掃描結果選取適當的分流管道實施腦室外引流, 穿刺引流時需特別注意查看是否有腦脊液流出, 若有腦脊液流出則可持續深入, 深入深度約1~4 cm, 將受損處的外膨組織回納入骨窗后, 予以顱骨修補術, 皮瓣下常規放置負壓引流管, 分流管從皮下隧道和上腹正中劍直至盆腔部位。對照組患者首先予以腦室-腹腔分流手術, 術后4~8個月再實施顱骨修補術。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和術后并發癥。臨床效果評價指標包括:①根據腦積水評分表評估患者術后30 d的腦積水, 術前和術后相比≥2分;②CT掃描發現腦室前角的鄰近低密度區域縮小或消失;③V/BP降低;臨床治療評價標準包括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治愈:上述3項指標均明顯改善;顯效:上述指標中任意2項得到改善;有效:上述3項指標中有任1項指標得到改善;無效指指標未見改善或病情較前加重。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經治療后, 治療組患者治愈10例、顯效15例、有效7例、無效4例,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8.9%;對照組患者治愈7例、顯效13例、有效5例、無效10例, 臨床治療總有效為66.7%,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352, P=0.0279<0.05 )
2. 2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包括腦脊液切口滲漏1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6%;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包括感染1例、分流過度2例、硬膜下血腫或積水2例、腦脊液切口滲漏1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5.1191, P=0.0237<0.05 )。
3 討論
顱腦外傷疾病一般病情較為急重, 患者腦部血腫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現代醫學已經證實, 腦挫裂傷和腦內出血是引起腦脊液回流失去均衡的常見原因, 同時也是導致腦水腫的重要病因, 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①顱腦外傷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 導致纖維粘連, 進而對腦脊液的循環和吸收造成影響, 使得腦室內壓力升高;②由于腦水腫會對蛛網膜下腔以及腦池造成壓迫, 使得顱內空間進一步減少, 引起腦組織缺氧缺血, 進一步影響腦脊液的吸收和循環;③由于腦脊液中具有較高比例的膠體, 使得腦脊液呈現出高滲狀態, 加上長時間的血性腦脊液刺激, 會增加腦室管膜和脈絡叢的分泌, 進而使腦脊液分泌增加;④采取大骨瓣減壓手術后, 腦室系統內的形態結構和壓力發生變化, 腦室內的壓力會使腦卒中朝著顱骨缺損部位進行移動, 從而使得腦室壁牽拉外移, 增加腦室容量, 使腦積水進一步增加。
顱腦外傷常常并發腦組織內挫裂傷和血腫, 目前臨床治療首選開顱手術, 然而由于開顱手術治療需常規采取去骨瓣降壓術, 從而增加術后不良反應(如感染、切口腦脊液流出、腦積水以及顱骨缺損等), 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嘔吐、惡心、記憶障礙和大小便失禁等, 上述癥狀均對患者生命質量產生嚴重影響[2]。此外顱骨缺損并發腦積水較易引起患者腦組織膨出, 引發腦組織萎縮和囊變或繼發腦水腫, 嚴重者導致患者死亡。臨床研究報道, 腦室-腹腔分流術是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手術方法, 該手術可有效維護腦組織, 減輕臨床癥狀, 促進腦功能恢復,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而顱骨修補術可促進患者腦組織血流量改善[3]。早期腦室-腹腔分流術聯合顱骨修補術有助于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 保持腦脊液和顱內壓的穩定, 而分期顱骨修補術可能喪失最佳治療時機[4]。本文通過對腦室-腹腔分離術聯合同期顱骨修補術和分期采取顱骨修補術對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并發腦積水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顯示, 采取腦室-腹腔分離術聯合同期顱骨修補術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以及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優于分期顱腦修補術患者,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大量文獻報道, 要增加顱骨缺損合并腦積水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手術過程中需注意:①手術實施期間先穿刺引流腦室, 將膨出的腦卒中牽拉回骨窗, 密切關注引流速度, 預防由于引流速度過快引起的硬膜剝離或橋靜脈斷裂形成的血腫;②選取原骨窗鄰近的顱骨上方作為穿刺引流位置, 預防因修補、骨片或引流管移位引起的引流管受損;③手術操作期間對硬腦膜小心分離, 如若發生破損, 即刻進行修補并予以止血;④術后在皮下處置入引流管, 同時加壓包扎, 防止皮下積液;⑤術后常規予以抗菌藥物進行抗感染。
綜上所述, 對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合并腦積水患者采取腦室-腹腔分流術聯合同期顱腦修補術治療, 臨床治療效果明顯, 術后不良反應少, 安全可靠,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法云, 劉補興, 陳曉, 等. 早期同期顱骨修補及腦室分流治療顱骨缺損并腦積水臨床分析. 浙江創傷外科, 2011, 16(6):813-814.
[2] 王志明, 殷尚炯, 曹藏柱, 等. 同期手術治療顱骨缺損合并腦積水24例臨床分析. 海南醫學, 2013, 24(14):2111-2112.
[3] 劉道兵, 閆金偉. 腦室腹腔分流加顱骨缺損修補術治療顱骨缺損合并腦積水. 新鄉醫學院學報, 2015, 32(1):57-58.
[4] 曾強軍, 甘鄰元, 周明森, 等. 腦積水合并顱骨缺損的診治探討. 四川醫學, 2013, 34(8):1221-1222.
[收稿日期:20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