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艷
【摘要】 目的 探討改良式陰式子宮切除術的手術方法以及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50例行改良式陰式子宮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50例行改良式陰式子宮切除術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手術時間60~150 min, 平均手術時間92.5 min, 出血量80~250 ml, 平均出血量120 ml。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1~2 d, 體溫恢復正常1~3 d, 手術效果滿意, 無并發癥發生。5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門診隨訪3個月~2年, 無遠期并發癥的發生。結論 改良式陰式子宮切除術創傷小, 簡化手術步驟, 手術時間更短, 降低手術難度, 術中出血更少, 患者術后恢復快, 住院時間更短, 術后并發癥更少, 優于傳統經腹子宮切除術,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改良式;陰式子宮切除;臨床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076
陰式子宮切除術大約已有150余年歷史[1], 隨著手術技巧的提高及臨床醫師手術經驗的不斷積累, 適宜器械的使用, 陰式子宮切除已經逐漸被廣大醫生所采用[2], 同時隨著手術方法的改進, 陰式子宮切除術的適應證發生了明顯的改變[3], 手術方法不斷得到改良, 改良式陰式子宮切除術具有簡化手術步驟、手術創傷小、降低手術難度、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點, 本次選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行改良式陰式子宮切除術的50例患者, 手術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為2013年4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行改良式陰式子宮切除術的50例患者, 排除盆腔嚴重粘連、子宮頸和子宮內膜惡性病變以及急性生殖道炎癥病變患者[4]。患者年齡38~65歲, 平均年齡46.5歲, 50例患者均有婚產史, 平均孕次(3.2±1.4)次, 平均產次(2.3±1.2)次, 8例患者有盆腹腔手術史, 其中2例患者有二次盆腔手術史。其中子宮肌瘤30例, 子宮最大14 cm×13 cm×9 cm, 子宮腺肌病14例, 子宮最大11 cm×8 cm×7 cm, 子宮脫垂6例;合并卵巢腫瘤5例, 陰道前后壁膨出11例, 貧血19例, 高血壓9例, 糖尿病3例。
1. 2 手術方法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取膀胱截石位, 采用腰硬聯合麻醉, 常規進行導尿, 于宮頸3、9點處注入1∶2000腎上腺素生理鹽水10 ml。沿著宮頸與陰道黏膜交界下方0.3 cm處環行“U”狀切開陰道黏膜達宮頸筋膜[5]。將膀胱宮頸韌帶充分游離, 將子宮與膀胱及輸尿管充分游離。繼續剪開陰道后穹隆、腹膜及骶韌帶, 進入腹腔, 剪斷左、右主韌帶。繼續鈍性推開主韌帶斷端, 鉗夾、縫扎、剪斷子宮血管, 通過闊韌帶無血管區至宮角部, 10號絲線縫扎子宮血管斷端, 分離子宮和宮旁組織。銳性分離膀胱腹膜反折及闊韌帶前后葉, 置陰道拉鉤前葉入腹腔。對于>10孕周子宮翻出困難者, 可采用①子宮對半劈開, 分別取出子宮[6];②切開、分割小塊瘤體, 將子宮體縮小從陰道取出;③子宮肌瘤剔除, 縮小宮體, 減少手術困難。對于<10孕周子宮經前或后穹隆翻出, 切斷子宮圓韌帶、卵巢固有韌帶以及輸卵管峽部。將前腹膜與陰道斷端前壁, 后腹膜與陰道斷端后壁進行半荷包縫合, 附件殘端固定于陰道兩端, 荷包縫合陰道斷端中間打結。
2 結果
50例行改良式陰式子宮切除術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手術時間60~150 min, 平均手術時間92.5 min, 出血量80~250 ml,
平均出血量120 ml。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1~2 d, 體溫恢復正常1~3 d, 手術效果滿意, 無并發癥發生。5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門診隨訪3個月~2年, 無遠期并發癥的發生。
3 討論
子宮越大, 手術難度越大, 陰式子宮切除術要求子宮重量在500 g左右, 體積<12孕周, 經陰道切除是安全的[7]。但盆腔重度粘連、未婚未育、子宮內膜異位癥、懷疑子宮肌瘤肉瘤樣變、附件可疑惡性病變列為禁忌證[8, 9]。
改良式陰式子宮切除術的手術要點:①患者取雙腿充分屈曲膀胱截石位, 使臀部高出手術臺緣10 cm, 以利于手術操作[10]。②子宮過大時可將子宮對半切開或子宮分碎術或肌瘤剜除。③峽部肌瘤, 當直徑>5 cm致子宮膀胱反折上移打開困難時, 可先切斷結扎子宮主韌帶、宮骶韌帶。④子宮切除后, 將陰道前后壁及兩層腹膜縫合在一起, 防止陰道頂端脫垂[11]。⑤非脫垂子宮韌帶殘端不必相互打結, 不必重建盆底支持結構。
總之, 改良式陰式子宮切除術改善了傳統組術式的技術難關, 簡化手術步驟, 手術時間更短, 手術出血少、安全性高、降低手術難度, 手術適應證較廣、腹腔干擾小、患者術后恢復快, 體力恢復快, 住院時間更短, 減少了住院費用, 優于傳統經腹子宮切除術,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羅新. 陰式子宮手術的歷史地位及現實地位. 實用婦產科雜志, 2007, 23(1):1.
[2] 汪星星, 宋安安, 廖東霞. 經陰道子宮切除術206例分析.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01, 17(7):427-428.
[3] 王敏, 高山, 朱楠, 等. 非脫垂子宮陰式切除術31例臨床分析.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05, 21(3):185-186.
[4] 柳曉春, 郭曉玲, 謝慶煌. 新式非脫垂子宮經陰道切除術.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00, 35(3):186-187.
[5] 楊霞, 宋磊, 李立安, 等. 陰式附件手術與腹腔鏡附件手術臨床對照分析. 現代婦產科進展, 2008, 17(4):286-288.
[6] 陳龍, 柳曉春, 謝慶煌, 等. 644例非脫垂大子宮經陰道切除臨床總結分析. 實用婦產科雜志, 2004, 20(6):360.
[7] 魯永鮮, 劉昕, 周寧, 等. 陰式子宮切除同時行骶棘韌帶固定術治療及預防陰道頂端脫垂.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04, 39(9):627-628.
[8] 馬生秀, 柏新華. 非脫垂大子宮經陰道切除術式的改進. 實用婦產科雜志, 2004, 20(3):184.
[9] 王曉芳, 張平寧, 高桂琴. 36例大子宮陰式子宮切除分析. 天津醫藥, 2002, 30(2):116-117.
[10] 鄧小明, 何明珍, 陳志勇. 非脫垂瘢痕子宮陰式切除術65例臨床分析. 實用婦產科雜志, 2008, 24(1):53-54.
[11] 馬慶良, 朱雪靜, 張羽. 非脫垂疤痕子宮陰式和腹式全切術臨床評價.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05, 21(3):171-172.
[收稿日期: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