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林

【摘要】 目的 觀察中藥注射劑引起的主要不良反應, 并總結其安全用藥需注意的事項。方法 對本院門診反饋的178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情況作統計和分析, 統計涉及不良反應的藥品種數、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發生時間, 并分析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及成因。結果 共報告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178例, 共涉及中藥注射劑品種21種, 其不良反應發生時間段主要集中在給藥后0.5 h以內, 占50.0%。178例患者中, 44.4%的患者主訴表現為靜脈炎及局部組織血栓, 18.5%表現為熱源反應33例, 15.7%表現為過敏反應, 11.8%表現為局部血管堵塞, 9.6%表現為腫瘤樣反應。患者中使用250 ml氯化鈉(濃度0.9%)做配液占68.5%, 未按注射劑說明書選擇溶媒占44.4%, 注射速率>60滴/min占29.8%。結論 中藥注射劑使用過不當容易引發靜脈炎、熱源反應、過敏反應及局部組織血栓等不良反應, 在臨床應用過程中需把握聯合用藥指征, 按說明書選擇配液和溶媒, 同時控制好注射速率。
【關鍵詞】 安全用藥;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132
中藥注射劑是運用現代制藥科技從中草藥中提取有效成分并精制而成的藥物, 其起效速度要明顯快于其他中藥劑型, 在急癥、危重癥的臨床治療中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1]。本文通過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間門診反饋的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情況作統計和分析, 以探討中藥注射劑引起的主要不良反應, 并總結其安全用藥需注意的事項。現圍繞重點研究過程作陳述性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間門診反饋的178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情況作統計和分析, 資料數據來源:門診護士提交的不良反應報告表、病患隨訪記錄表。其中男95例, 女83例, 年齡≤10周歲6例(3.4%), 11~19周歲7例(3.9%), 20~29周歲19例(10.7%), 30~59周歲50例(28.1%), ≥60周歲96例(53.9%)。納入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且同意, 排除標準:肝腎功能異常;擅自換藥或停藥者;精神疾病、認知障礙者;其他遵醫行為較差者。
1. 2 方法 統計涉及不良反應的中藥注射劑藥品種數、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發生時間, 并分析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及成因。
2 結果
2. 1 統計涉及不良反應的中藥注射劑藥品種數、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發生時間。共報告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178例, 共涉及中藥注射劑品種21種, 其不良反應發生時間段主要集中在給藥后0.5 h內, 占50.0%。見表1。
2. 2 統計并分析發生不良反應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及成因。178例患者中, 主訴表現為靜脈炎及局部組織血栓79例(44.4%), 熱源反應33例(18.5%), 過敏反應28例(15.7%), 局部血管堵塞21例(11.8%), 腫瘤樣反應17例(9.6%)。對其成因進行分析, 其中使用250 ml氯化鈉(濃度0.9%)做配液有122例(68.5%), 未按注射劑說明書選擇溶媒79例(44.4%), 注射速率>60滴/min 53例(29.8%)。
3 討論
中藥通常有四種給藥途徑, 即口服、注射、皮膚吸收及黏膜吸收, 其中注射是起效最快、藥效確切的一類給藥途徑, 在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及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藥注射劑的成分較為復雜, 大多數中藥注射劑都含有多肽、沒、鞣質、苷、樹脂以及多糖等大分子物質, 它們進入到人體血液中以后, 能夠與人體血清蛋白結合物產生較強的致敏活性, 容易引起變態反應[2]。中藥注射劑的制劑過程離不開穩定劑、增溶劑等附加劑, 因此容易受到pH因素的影響。與此同時, 亦有研究證實, 中藥注射劑與其他藥物合用不當、注射速率過快及溶媒選擇不合理等因素也會引起一系列不良用藥反應[3]。
本研究結果中, 44.4%的患者主訴表現為靜脈炎及局部組織血栓, 18.5%表現為熱源反應33例, 15.7%表現為過敏反應, 11.8%表現為局部血管堵塞, 9.6%表現為腫瘤樣反應, 以上數據提示pH改變與中藥注射劑應用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密切相關。同時, 患者中使用250 ml氯化鈉(濃度0.9%)做配液占68.5%, 未按注射劑說明書選擇溶媒占44.4%, 滴注速率>60滴/min 占29.8%, 提示在用藥過程中需結合中藥注射劑說明書合理選擇溶媒和配液, 也要控制好注射速率。中藥注射劑的配液不當, 可引起pH改變, 導致不溶性微粒含量升高, 如統一采用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作為配液, 容易導致輸液速度減慢, 不溶性微粒顯著增加, 造成輸液管過濾網堵塞[3]。而不溶性微粒一旦侵入機體, 則可能引發肺氣腫以及肉芽腫, 導致供氧不足, 從而引發靜脈炎、過敏反應及局部血管堵塞等不良反應。因此, 在臨床用藥過程中, 溶媒的選擇需參照中藥注射劑說明書。此外, 研究顯示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時間段主要集中在給藥后0.5 h內, 說明在用藥30 min內需加強巡護和觀察, 及時處理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 中藥注射劑使用過不當容易引發靜脈炎、熱源反應、過敏反應及局部組織血栓等不良反應, 在使用中藥注射劑時, 要嚴格把握聯合用藥指征, 根據說明書選擇有效的溶媒及配液, 輸液時還要加強觀察和監測, 把控好輸液速率, 以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李廷謙. 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及臨床合理用藥.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10, 25(2):111-115.
[2] 譚樂俊, 王萌, 朱彥. 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研究進展. 中國中藥雜志, 2014, 17(20):3889-3898.
[3] 黃恩, 付翔, 王瑾. 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成因及安全用藥分析. 中國藥業, 2014, 13(24):10-12.
[收稿日期:2016-02-25]